公元1279年

公元1279年,元朝世祖忽必烈,年號至元十六年。

大事記

南宋滅亡
祥興二年(1279)十二月,元軍大舉進攻在大海中的崖山趙昺小朝廷,宰相陸秀夫負趙昺跳海自盡,南宋徹底滅亡。德祐二年(1276),宋廷向伯顏投降時,陳宜中、張世傑等人帶著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離臨安,從海上來到婺州,最後到達溫州,當年五月,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十一月,元將董文炳攻進福建,趙昰被張世傑和陸秀夫等人護送逃往海上,後來到達惠州。十二月,趙昰又坐船下海,途中遭元軍襲擊,因驚嚇過度而患病,於次年四月在碙島病逝,時年11歲。張世傑又擁立趙昺即位,改元祥興。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因雷州失守,張世傑帶著趙昺撤至崖山(今廣東新會),在那裡建築工事,企圖憑藉險要地形久守。1279年,元將張弘范、李恆圍攻崖山,用火攻將宋軍打敗。陸秀夫看到大勢已去,背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等人也遇颶風,溺水而死。南宋的最後一支軍隊全軍履沒,宋朝滅亡。
李冶精研數學
李冶,本名治,金元之際真定欒城(今屬河北)人。曾任金鈞州知事。金天興元年(1232)鈞州失陷後,流寓忻、崞間(今山東忻縣、原平一帶)。蒙哥汗五年(1255),忽必烈聽說其學優才贍、潛德不耀,派董文用招來,問如何治理天下。李冶答:不過立綱紀、立法度而巳。一生精研算學,集天元術研究之大成。天元術是指用代數方法列方程,以元(天元的簡稱)表未知數,以太(太極的簡稱)表常數,列出方程式進行演算以求解。又對直角三角形和內接圓所切成的各線段間的關係進行過研究。著有《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等數學著作。
陳元靚撰《事林廣說》
陳元靚,宋末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平生無功名仁歷,隱居以編書為業。著《事林廣記》、《歲時廣記》、《博聞錄》等書。《事林廣記》一書在元代的明初翻刻時有所增補,前集十三卷,分十六類:後集十三卷,分十九類:續集八卷,分八類,別集八卷,分八類,共四十二卷、五十一類。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刑、社會、文學、遊藝包容廣泛,插圖很多,是一部民間日用百科全書。
《兩朝綱目備要》問世
《兩朝綱目備要》,十六卷,南宋末年人編撰,作者不詳。按年月論述光宗、寧宗兩朝史事,起紹熙元年(1190),迄嘉定十七年(1224)。敘述簡明,所載或為《宋史》所無,或互有異同,可資參證。
《宋季三朝政要》書成
《宋季三朝政要》,五卷,宋末元初人編撰,作者佚名。是理宗、度宗、恭帝三朝編年史。記述簡略,或得自傳聞,偶有失實。附錄一卷,陳仲微撰,記端宗、帝昺二帝史事,系隨二帝入廣,逐日記錄所見所聞而成。
《聖武親征錄》問世
《聖武親征錄》一卷,編纂於元世祖至元年間,作者佚名。書中記載成吉思汗一生主要事跡並續記窩闊台汗史事。與《元朝秘史》相比,互有同異詳略。與《史集·成吉思汗紀》所載基本相同,可以參照互證。元修《實錄》記太祖、太宗事多取材於本書。
王應麟著書立說
王應麟,宋慶元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為人正直敢言,先後觸忤權臣丁大全、賈似道、留夢炎,屢遭罷斥。宋亡不仕元朝。一生精研經史百家、天文地理,博學多聞,長於考證,對典章制度尤為熟悉。治學承繼呂祖謙而兼取諸家,理學思想兼紹朱陸而偏重心學。認為“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則天地之心不立矣。為天地立心,仁也”。事物的變化也依賴於人心,提出“萬仕一心”的命題。著述宏富,凡三十餘種,六百餘卷。其《困學記聞》綜羅文獻貫串古今,為後世推崇。《玉海》二百卷,分二十一門、二百四十一類,所引經史子集、百家傳記無不賅具;對有宋一代掌故,又本諸實錄、國史、日曆,多為後來史志所未詳。另有《深寧集》、《詩考》、《玉堂類稿》等。
黃震倡實學
黃震,慶元慈谿(今浙江慈谿東南)人,輔廣三傳弟子。長期擔任地方長官,摧抑豪強,平抑物價,救濟饑民,興修水利,改革社倉,多有政績。宋亡不仕,隱於寶幢山,絕食而死。學宗程朱,但對道學亦有修正。不滿朱學專談性命天道,也反對陸學只講用心於內。反對空談。指出學者應向孔子學習。強調實學,提出“君子之學,自本至末,無非實學”。認為所謂“道”,就是“日用常行之理”,“非超出人事之外,他有所謂高深之道也”。道存在於“為國之事”中,救世就是行道,把世事拋開而言道,實際是與“道”無緣。批評有些人對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這五倫,不知實踐又不慚愧;只口談義理,都不符合本來的意旨。著有《黃氏日抄》九十七卷,為讀書札記和文集;《古今紀要》十九卷,概括記述上自三皇、下迄宋哲宗的史事;《古今紀要逸編》一卷,記理、度兩朝事跡。
遺民詩作
南宋滅亡前後,不少文入學士或堅持抗敵,以身殉國,或遁跡山林,誓不事元。通過抒寫亡國之痛、離亂之恨和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表現遺民或烈士的凜然氣節。遺民詩人的作品在衰頹不振的詩壇大放異彩。代表作家有文天祥、汪元量、謝翱、謝枋得、鄭思肖、林景熙等人。文天祥抗元失敗被俘犧牲,他的《正氣歌》、《金陵驛》等是這派詩歌的代表作。另一名篇《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謝枋得在宋亡後,起義恢復,軍敗被俘,絕食而死。所作《卻聘書》一文和《武夷山中》詩表現出作者的凜然氣概。汪元量、謝翱、鄭思肖、林景熙等宋亡均隱居不仕。汪元量的《越州歌》、《湖州歌》、《醉歌》等紀實詩篇備述亡國被俘慘痛,痛責權臣誤國、謝太后乞降,被稱為宋亡的詩史。謝翱曾為文天祥的諮議參軍,天祥遇害,他潛伏東南,《登西台慟哭記》、《書文山卷後》字字血淚,盪氣迴腸。鄭思肖始終不忘故國,畫蘭花不畫土根,謂土地已被別人奪去,無處著根。林景熙的《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意深而筆婉,同樣表達了故國之思,代表了這一派詩歌的另一種風範。除了文、謝等人外,元杜本所編《谷音》收錄宋亡元初節士幽人詩百首,亦無不沉鬱悲壯,感慨淒涼,充分體現了遺民詩人的愛國情感和不屈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