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八年

公元八年

孺子,名劉嬰(公元5年-25年),宣帝玄孫。漢平帝死後,王莽立他為皇太子。在位3年,於混戰中為亂兵所殺,終年21歲,葬處不明。劉嬰史稱孺子嬰。劉嬰繼位時,年僅2歲,由王莽攝政,改年號為居攝,不久,王莽自稱假皇帝(代理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廢黜劉嬰,降封他為安定公,命令他閒居在長安,西漢滅亡。

簡介

世紀 :公元1世紀 年代:10年代 年份 :公元8年 紀年 西漢 居攝 三年,新朝 初始 元年 歲次:戊辰(龍年)

皇帝

非洲

1. 庫施國王:Natakamani(前1年-20年)2. 茅利塔尼亞國王:Juba II(前25年-23年)

亞洲

中國漢朝:孺子嬰(僅僅是皇太子,不是皇帝)(6年-8年11月)

新朝:建興帝王莽(8年12月1日-23年10月6日)

匈奴:(單于)烏珠留若鞮單于(公元前8年-13年)

百濟國王:溫祚王(前18年-28年)

東扶餘國王:帶素(前7年-22年)

高句麗國王:琉璃王(前19年-18年)

新羅國王:南解次次雄(4年-24年)

貴霜帝國翕侯:Heraios(1年-30年)

歐洲

1. 阿特雷巴特國王:Eppillus(7年-15年)2. 卡圖維勒尼國王:Tasciovanus(前20年-9年)3. 高加索伊比里亞國王:Aderk(前2年-30年)4. 馬科曼尼國王:Marbod(前9年-19年)5. 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前27年-14年)

中東

1. 卡帕多細亞國王:Archelaus(前36年-17年)2. 科馬吉尼國王:Antiochus III(前12年-17年)3. 奈巴提亞國王:Aretas IV Philopatris(前9年-40年)4. 奧斯若恩國王:Ma'nu IV bar Ma'nu(7年-13年)5. 安息國王:空缺(6年-8年)國王:Vonones I(8年-12年)6. 本都- 皮托多里斯本都女王(公元前8年-公元23年)

事件

廢孺子嬰

新朝始建國元年正月,建興帝王莽廢孺子劉嬰為定安公,封以萬戶,地方百里,並置門衛、使者對其監護和管理。

封拜輔臣

始建國元年正月,建興帝王莽依金匱封拜輔政大臣,授任命太傅左輔、驃騎將軍安陽侯王舜為太師,封安新公;大司徒就德侯平晏為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京兆尹紅休侯劉歆為國師、嘉新公;廣漢郡梓潼縣人哀章為國將,、美新公。是為四輔,位列上公。又任命太保後承陽侯甄邯為大司馬,封承新公;丕進侯王尋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將軍成都侯王邑為大司空,賜封隆新公。是為三公。任命太阿右弼、大司空、衛將軍廣陽侯甄豐為更始將軍,封廣新公;京兆尹人王興為衛將軍,奉新公;輕車將軍成武侯孫建為立國將軍,成新公;京淨尹人王盛為前將軍、崇新公。是為四將。凡十一公。王興原為城門令史,王盛是賣餅的。王莽依照符命找到同姓同名者十多人,因兩人相貌符合卜相,所以從平民提拔為大臣,以顯示神意,其他同姓名者也都授任郎。同日,授任卿大夫、侍中、尚書官職共數百人。凡劉姓持族擔任郡太守者,一律調任諫大夫。

置官貶侯

始建國元年正月,建興帝王莽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等官,位皆孤卿,下不置大夫;又大改內外官名及宮室之名;貶漢諸侯王三十二人為公,王子侯一百八十一人為子,四夷稱王者皆更為侯。

更作小錢

始建國元年正月,建興帝王莽認為“劉”字的形狀結構是上有卯,下有金,旁又有刀,因此禁剛卯佩飾及金刀貨幣。於是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更作小錢,重一銖前“大錢五十”者為兩,同時流通。為防止民間私鑄錢,又下禁令不準私藏銅和炭。

人物

孺子嬰(5-25)公元6-公元8年在位,在位2年。 宣帝的元孫,劉顯的兒子。即位時才2歲。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嬰被殺,時年21歲。

王莽篡漢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縣東 ),出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西元前四十五年),紅極一時的外戚王氏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但父親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著哥哥去世,由他擔起全家生活的責任,莽極為孝順母親而有聲名,尊敬嫂子,照顧侄兒,生活儉樸,平日博學多覽,手不釋卷,學習禮經,拜陳參為師,為人謙恭有禮,結交社會賢達俊士,折節力行,宗族稱孝,師友歸仁,為一時人望之所寄。

戰爭

漢成帝永始元年(前16)王莽被封為新都侯,並被任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成為皇帝的近臣。王莽矯情偽飾,廣結名士和將相大臣,深得人心,取得了大司馬的高位。漢哀帝時,由於外戚王氏被排擠,王莽回家閒居。漢哀帝死,王莽回京,以太后名義執掌軍政大權,立九歲的漢平帝,太后臨朝稱制,政歸王莽。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被封為“安漢公”,第二年他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平帝為皇后,元始五年(5年),受“九錫”,不久漢平帝死,他另立一個兩歲的孩子為帝,是為孺子嬰,自己則攝行皇帝事,稱“假皇帝”。公元8年,王莽逼孺子嬰禪讓,登上帝位,定國號為“新”。

文獻

《資治通鑑· 孝平皇帝下初始元年 (戊辰, 公元八年 )》:春,地震。大赦天下。王邑等還京師,西與王級等合擊趙明、霍鴻。二月,明等殄滅,諸縣息平。還師振旅,莽乃置酒白虎殿,勞饗將帥。詔陳崇治校軍功,第其高下,依周制爵五等,以封功臣為侯、伯、子、男,凡三百九十五人,曰“皆以奮怒,東指西擊,羌寇、蠻盜,反虜、逆賊,不得旋踵,應時殄滅,天下鹹服”之功封雲。其當賜爵關內侯者,更名曰附城,又數百人。莽發翟義父方進及先祖冢在汝南者,燒其棺柩;夷滅三族,誅及種嗣,至皆同坑,以棘五毒並葬之。又取義及趙明、霍鴻黨眾之屍,聚之通路之旁,濮陽、無鹽、圉、槐里、盩厔凡五所,建表木於其上,書曰:“反虜逆賊鱣鯢。”義等既敗,莽於是自謂威德日盛,大獲天人之助,遂謀即真之事矣。群臣復奏進攝皇帝子安、臨爵為公,封兄子光為衍功侯;是時莽還歸新都國,群臣復白以封莽孫宗為新都侯。九月,莽母功顯君死。莽自以居攝踐阼,奉漢大宗之後,為功顯君緦縗弁而加麻環絰,如天子吊諸侯服。凡壹吊再會;而令新都侯 (王宗)為主,服喪三年雲。司威陳崇奏莽兄子衍功侯光私報執金吾竇況,令殺人;況為收系,致其法。莽大怒,切責光。光母曰:“汝自視孰與長孫、中孫!”長孫、中孫者,宇及獲之字也。遂母子自殺,及況皆死。初,莽以事母、養嫂、撫兄子為名,及後悖虐,復以示公義焉。令光子嘉嗣爵為侯。是歲,廣饒侯劉京言齊郡新井,車騎將軍千人扈雲言巴郡石牛,太保屬臧鴻言扶風雍石;莽皆迎受。十一月,甲子,莽奏太后曰:“陛下遇漢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詔臣莽居攝。廣饒侯劉京上書言:‘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暮數夢,曰:“吾,天公使也。天公使我告亭長曰:‘攝皇帝當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當有新井。”亭長晨起視亭中,誠有新井,入地且百尺。’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於未央宮之前殿。臣與太保全陽侯舜等視,天風起,塵冥,風止,得銅符帛圖於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獻者封侯,’騎都尉崔發等視說。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臣莽敢不承用!臣請共事神祇、宗廟,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稱‘假皇帝’;其號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攝’;以居攝三年為始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用應天命。臣莽夙夜養育隆就孺子,令與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於萬方,期於富而教之。孺子加元服,復子明辟,如周公故事。”奏可。眾庶知其奉符命,指意群臣博議別奏,以示即真之漸矣。期門郎張充等六人謀共劫莽,立楚王。發覺,誅死。梓潼人哀章學問長安,素無行,好為大言,見莽居攝,即作銅匱,為兩檢,署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圖”,其一署曰“赤帝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某者,高皇帝名也。書言王莽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圖書皆書莽大臣八人,又取令名王興、王盛,章因自竄姓名,凡十一人,皆署官爵,為輔佐。章聞齊井、石牛事下,即日昏時,衣黃衣,持匱至高廟,以付僕射。僕射以聞。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禪,御王冠,謁太后,還坐未央宮前殿,下書曰:“予以不德,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礻氐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為始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為時。服色配德上黃,犧牲應正用白,使節之旄幡皆純黃,其署曰‘新使五威節’,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莽將即真,先奉諸符瑞以白太后,太后大驚。是時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陽侯舜諭指,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舜既見太后,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璽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長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后:“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台,大縱眾樂。莽又欲改太后漢家舊號,易其璽綬,恐不見聽;而莽疏屬王諫欲諂莽,上書言:“皇天廢去漢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稱尊號,當隨漢廢,以奉天命。”莽以其書白太后,太后曰:“此言是也!”莽因曰:“此悖德之臣也,罪當誅!”於是冠軍張永獻符命銅璧文,言太皇太后當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莽乃下詔從之。於是鴆殺王諫而封張永為貢符子。班彪贊曰:三代以來,王公失世,稀不以女寵。及王莽之興,由孝元後歷漢四世為天下母,饗國六十餘載,群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位號已移於天下,而元後卷卷猶握一璽,不欲以授莽,婦人之仁,悲矣!

漢朝

漢朝君主

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
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
漢廢帝劉賀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
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
漢孺子劉嬰新始祖王莽漢延宗劉玄
漢昌宗劉盆子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
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
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漢沖帝劉炳
漢質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
漢少帝劉辯漢獻帝劉協漢昭烈帝劉備
漢後主劉禪  

西漢

西漢,包括王莽(公元8-23年)和更始帝(公元23-25年)
廟號諡號史稱姓名生卒及在位年月年號皇陵
始祖大皇帝太上皇帝劉太公劉煓?—前197(未在位)萬陵
太祖高皇帝漢高祖劉邦前256-前202-前195 長陵
孝惠皇帝漢惠帝劉盈前211-前195-前188安陵
前少帝前少帝劉恭?-前188-前184呂雉稱制
後少帝後少帝劉弘?-前184-前180
太宗孝文皇帝漢文帝劉恆前203-前180-前157霸陵
孝景皇帝漢景帝劉啟前188-前157-前141陽陵
世宗孝武皇帝漢武帝劉徹前157-前141-前87 建元 元光 元朔 元狩 元鼎 元封 太初 天漢 茂陵
孝昭皇帝漢昭帝劉弗陵前95年-前87年-前74年始元平陵
元鳳
元平
漢廢帝、昌邑王劉賀前92-前74年7月-前74年8月
中宗孝宣皇帝漢宣帝劉詢(又名劉病已)前91-前74-前48本始杜陵
地節
元康
神爵
五鳳
甘露
黃龍
高宗孝元皇帝漢元帝劉奭前75-前48-前33初元渭陵
永光
建昭
竟寧
統宗孝成皇帝漢成帝劉驁前52-前33-前7建始延陵
河平
陽朔
鴻嘉
永始
元延
綏和
孝哀皇帝漢哀帝劉欣前25-前7-前1建平義陵
太初
元將
元壽
元宗孝平皇帝漢平帝劉衎前9-前1-5元始康陵
孺子、安定公孺子嬰劉嬰(王莽攝政)5-6-8居攝—(無陵)
初始
新始祖、新太祖 建興皇帝 建興帝、新帝
王莽前46-8-23始建國王莽陵
天鳳
地皇

玄漢

廟號諡號史稱姓名生卒及在位年月年號陵墓
漢延宗
武順侯更始帝、淮陽王(世祖封)劉玄?-23-25更始光武葬其於漢文帝霸陵

東漢

東漢(25-220年)
廟號諡號史稱姓名表字生卒及在位年月年號皇陵
世祖光武皇帝光武帝劉秀文叔前6-25~57建武原陵
建武中元
顯宗孝明皇帝漢明帝劉莊 28-57~75永平顯節陵
肅宗孝章皇帝漢章帝劉炟58-75~88建初敬陵
元和
章和
穆宗(穆宗及穆宗以下廟號獻帝時廢)孝和皇帝漢和帝劉肇79—88~105永元慎陵
元興 
孝殤皇帝漢殤帝劉隆 105-106(1)~106(8)延平康陵
恭宗孝安皇帝漢安帝劉祜94-106~125永初恭陵
元初
永寧
建光
延光
前少帝、北鄉侯劉懿?-125(3)~125(10)沿用延光年號
敬宗孝順帝漢順帝劉保115-125~144永建憲陵
陽嘉
永和
漢安
建康
孝沖帝漢沖帝劉炳 143—144~145永憙懷陵
孝質帝漢質帝劉纘 138-145~146本初靜陵
威宗孝桓帝漢桓帝劉志132—146~167建和宣陵
和平
元嘉
永興
永壽
延熹
永康
度宗孝靈帝漢靈帝劉宏156-168-189建寧文陵
熹平
光和
中平
弘農懷王後少帝、弘農懷王劉辯176-189(4)-189(9)-190光熹---
昭寧
永漢
孝獻帝漢獻帝劉協181-189-220-234中平禪陵
初平
孝愍帝興平
建安
延康
東漢時期其他君主
廟號諡號史稱姓名生卒及在位年月年號陵墓
漢昌宗建世帝建世帝劉盆子?-25-27-?建世
漢興宗(光武斬之,疑無廟號及諡號)愍皇帝趙漢愍帝王郎?-23-24嗣興

蜀漢

蜀漢(221-263年)
廟號諡號姓名表字生卒及在位年月使用年號皇陵
烈祖昭烈帝劉備玄德(161-223) (221-223章武惠陵
仁宗安樂思公(晉朝謚)劉禪公嗣(207-271) (223-263)建興劉禪墓
延熙
孝懷帝(漢光文帝劉淵追謚)景耀
炎興

漢朝歷代皇帝

▪ 漢高祖 ( 劉邦前202年-前195年)▪ 漢惠帝 ( 劉盈前195 年-前188年)▪ 西漢前少帝 ( 劉恭前188年-前184年)
▪ 西漢後少帝 ( 劉弘前184年-前180年)▪ 漢文帝 ( 劉恆前180年-前157年)▪ 漢景帝 ( 劉啟前156年-前140年)
▪ 漢武帝 ( 劉徹前140年-前86年)▪ 漢昭帝 ( 劉弗陵前86年-前74年)▪ 漢廢帝 ( 劉賀前74年)
▪ 漢宣帝 ( 劉詢前74年-前48年)▪ 漢元帝 ( 劉奭前48年-前33年)▪ 漢成帝 ( 劉驁前33年-前7年)
▪ 漢哀帝 ( 劉欣前7年-前1年)▪ 漢平帝 ( 劉衎前1年-5年)▪ 孺子嬰 ( 劉嬰6年-9年)
▪ 王莽 ( 王莽9年-23年)▪ 漢更始帝 ( 劉玄23年-25年)▪ 劉盆子 ( 劉盆子25年-27年)
▪ 漢光武帝 ( 劉秀25年-57年)▪ 漢明帝 ( 劉莊57年-75年)▪ 漢章帝 ( 劉炟75年-88年)
▪ 漢和帝 ( 劉肇88年-105年)▪ 漢殤帝 ( 劉隆105年-106年)▪ 漢安帝 ( 劉祜106年125年)
▪ 北鄉侯 ( 劉懿125年)▪ 漢順帝 ( 劉保125年144年)▪ 漢沖帝 ( 劉炳144年-145年)
▪ 漢質帝 ( 劉纘145年-146年)▪ 漢桓帝 ( 劉志146-167年)▪ 漢靈帝 ( 劉宏168年-189年)
▪ 弘農懷王 ( 劉辯189.5-189.9)▪ 漢獻帝 ( 劉協189年-220年)

漢朝歷史事件

秦末與西楚

▪ 大澤鄉起義 ▪ 秦末農民戰爭 ▪ 義帝反秦 ▪ 巨鹿之戰
▪ 約法三章 ▪ 鴻門宴 ▪ 暗渡陳倉 ▪ 楚漢戰爭
▪ 成皋之戰 ▪ 垓下之戰







西漢

▪ 郡國制 ▪ 白登之圍 ▪ 和親匈奴 ▪ 消滅異姓王
▪ 呂后稱制 ▪ 諸呂之亂 ▪ 七國之亂 ▪ 文景之治
▪ 漢武盛世 ▪ 張騫通西域 ▪ 漢匈戰爭 ▪ 馬邑之謀
▪ 漢武帝幣制改革 ▪ 滅衛滿朝鮮 ▪ 漢宛之戰 ▪ 巫蠱之禍
▪ 霍光輔政 ▪ 鹽鐵論 ▪ 昭宣中興 ▪ 外戚干政
▪ 王莽篡漢








新朝與玄漢

▪ 王莽改制 ▪ 綠林赤眉起義 ▪ 昆陽之戰 ▪ 劉玄稱帝
▪ 劉盆子稱帝








東漢

▪ 平定諸雄 ▪ 光武中興 ▪ 交阯反叛 ▪ 匈奴內訌
▪ 佛教內傳 ▪ 明章之治 ▪ 白虎觀會議 ▪ 班超再通西域
▪ 甘英使大秦 ▪ 外戚宦官亂政 ▪ 鄧氏稱制 ▪ 黨錮之禍
▪ 西域長史府 ▪ 漢羌戰爭 ▪ 漢鮮戰爭 ▪ 鮮卑興起
▪ 黃巾之亂 ▪ 涼州之亂 ▪ 董卓討伐戰 ▪ 群雄割據
▪ 官渡之戰 ▪ 赤壁之戰 ▪ 南匈奴解體 ▪ 曹丕篡漢






中國朝代

夏朝 ( 約公元前2070~1600年)商朝 ( 約公元前1600~1046年)周朝 ( 約公元前1046~249年)
春秋 ( 公元前770~476年)戰國 ( 公元前475~221年)秦朝 ( 公元前221~207年)
漢朝 (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三國 ( 公元220~280年)晉朝 ( 公元265~420年)
十六國 ( 公元304~439年)南北朝 ( 公元420~589年)隋朝 ( 公元581~618年)
唐朝 ( 公元618~907年)五代十國 ( 公元907~960年)宋朝 ( 公元960~1279年)
遼朝 ( 公元907~1125年)金朝 ( 公元1115~1234年)元朝 ( 公元1271~1368年)
明朝 ( 公元1368~1644年)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