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省級自然保護區八里河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潁河和淮河的交匯處,地理坐標為東徑116?1′—116? 40′,北緯32? 27′—32? 54′,地跨本縣八個鄉鎮,即八里河、王崗、半崗、潁河、盛堂、垂崗、關屯、賽澗八個鄉鎮,八里河自然保護區以八里河為中心,該區域素有 “一河兩灣五湖”之稱,即八里河、張家灣、戴家湖、邱家湖、唐垛湖、第三湖、五里湖,總人口33萬人。

地質地貌

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八里河實際上是一個內陸湖,處於淮河與潁河交匯處。由於歷史上黃河、淮河泛濫,泥砂沉積物覆蓋、堆積,滯留積水,而最終形成。八里河湖區周圍土壤多為棕壤,成土母質為黃土性古河流沉積物;湖底平坦,底質屬老淤土,淤泥深厚。
八里河自然保護區具有典型濕地的特點: 八里河湖岸曲折,東西長約5千米,南北寬平均2千米,最寬處3千米,湖岸周長49.5千米,正常水面1000公頃。八里河大壩頂平均海拔25.2米,湖床平坦,平均海拔高18.5米,湖周平均海拔22米.八里河地形多為崗、坡、湖窪,其東北有鋪南沼澤地面積20公頃,東南有沖天圩200公頃水面,西部尤湖圩沼澤地33.3公頃,西南汪圩沼澤地面積26.7公頃。在自然界分布的天然濕地中,按其成因和分布主要有潮間帶灘涂和湖岸濕地;季節性漫灘與泛濫窪地形成的河流濕地;水位消落形成的湖泊濕地。各濕地的成因類型雖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並具有各自的生態特點,但它們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A. 在空間上往往分布在水、陸結合部的過渡帶;
B. 在時間上呈現周期性乾濕交替的動態變化;
C. 在生態上表現為水、陸環境諸因子相互作用、互為依存,兼有水、陸特徵的獨特的生態系統。
八里河濕地不僅在時空分布和生態特徵上具有上述全部特點,而且濕地面積(即水位消落區及其鄰近淺水區)占八里河面積的大在八里河濕地中最適宜越冬候鳥栖息,但候鳥主要集中在八里河一湖兩灣五湖,八里河自然保護區除了具備最適宜候鳥越冬棲息的優良環境外,還在於這裡人類經濟活動較少(與其它地區比較而言),基本上保留了天然濕地的結構和功能,而具有典型濕地的基本特徵。
八里河自然保護區的沉積-地貌特徵:
八里河實際上是一個內陸湖,處於淮河與潁河交匯處。由於歷史上黃河、淮河泛濫,泥砂沉積物覆蓋、堆積,滯留積水,而最終形成。 氣候:八里河處於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帶,四季分明,常年平均降水量為923.8mm,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隨季節、年際變化大,表現為夏多秋少,春季多於秋季.年日照時數2213.3小時,太陽年輻射總量5.02×10J/cm2。八里河湖水經潁河三道沖截止閘與潁河相通,周圍建有堤坡,水源主要是承接天然降水.八里河湖區雨量充沛,蒸發量小,水位常年保持19.5m。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

氣溫

: 保護區常年平均氣溫15.1℃,年際變化在14―16.1℃之間,最熱的七月平平均氣溫為28.1℃,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為1.1℃,極端最高氣溫為41.2℃(1996年8月8日),極端最低氣溫為-22.8℃(1919年1月31日);年平均無霜期221天.

日照

: 保護區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213。3小時,以8月最多,2月最少。湖面上年平均最高氣溫比陸地上低0.3℃左右,而1月份平均氣溫比陸地上高0.5℃左右,水溫一般高於氣溫,最大溫差可超過4℃,但在14:00-16:00時期間水溫低於氣溫,溫差不超過1℃。

輻射

: 保護區年輻射總量為45000×106J/m2,除7月外,其它各月均是散射輻射大於直射輻射。這是八里河大水體效應與八里河窪地效應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 八里河自然保護區風速較大,風向以偏北風為主。平均風速為3.9米/秒,最大風速為12-17米/秒,很少超過13.9米/秒。

降水

: 保護區年降水量923.8mm(最大值出現在1991年,最小值出現在1962年)雨量充沛,但時間分配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全年的47.4%。11-1月是少雨期,降水量僅占全年的9.9%。

相對濕度

: 保護區為半濕潤區域,區內相對濕度穩定。3-6月相對濕度較大,在82%以上;10月到翌年1月較小,在78%以下;全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

土壤

: 根據候鳥對棲息地的要求,將八里河自然保護區的土壤分成候鳥栖息地土壤和非棲息地土壤兩大類型分別進行描述。
(1)候鳥栖息地土壤: 候鳥栖息地土壤可分為崗坡土、沼澤土和水下沉積物三種類型。
A. 崗坡土
分布在19.5米以上高程地帶,占12.9%。淹沒期較短,1991-1993年三年平均淹沒天數僅93.5天(16.0米),最短僅59.5天(18米),地下水位一般變化在1-1.7米。崗坡土是草甸植物下發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壤。表層0-6cm。
B.沼澤土
分布在19.0-20.0米左右的枯水期水陸過渡帶,占26.7%。淹沒期較長,1991-1993年,三年平均淹沒天數達178天(4.5米)。地下水位隨湖水位波動而變化,一般為0.7-1.0米。沼澤土的表層為植物殘留層,植物根系密集,疏鬆而有彈性,厚度一般也為6cm左右。 在19-19.5米環狀地帶還分布著沼澤土和水下沉積物之間的過渡土壤類型-沼澤土。因該帶淹水時間長達半年以上,最長達200天以上,植被稀疏或呈裸露泥灘。
C.水下沉積物
19.0米以下的常年積水窪地均屬水下沉積物,占27.7%。只有水生植物生長。質地粘重,一般屬極細粉砂和粘土,剖面無銹斑紋,青灰色,表層0.4cm。
非棲

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息地土壤類型:
八里河自然保護區的非候鳥栖息地土壤主要有下列幾類:A.北部主要為淤沙兩合土、兩合土和紅淤粘土,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黃豆、玉米、棉花、紅芋、菸葉、瓜菜等,PH值7.5—8.5,含氮0.072—0.091%,速效磷1.18—8.2PPM,速效鉀183.7—415.5ppm,B.南部以黃白土質為主,農作物以小麥、水稻、黃豆、玉米、紅芋、芝麻、雜糧、瓜菜等為主。PH值8—8.5之間,有機質0.96—1.53%,含氮量0.08—0.095%,速效磷3.9—8.3PPM,速效鉀38.2—292.7PPM.
水文: 八里河湖水經潁河三道沖截止閘與潁河相通,周圍建有堤坡,水源主要是承接天然降水.八里河湖區雨量充沛,蒸發量小,水位常年保持19.5m。(1)水位: 保護區水位與八里河水位的年內變化趨勢一致,月平均水位以7月最高,其次是8月,以1月最低,12月次之。(2)水質、水產:八里河周圍土壤肥沃,植被良好。湖水水質清澈,水草叢生,餌料豐富,溶氧充足,盛產各種經濟魚類,是一個良好的養殖水面。據監測分析,湖水PH值在7.5-8.5之間,略呈鹼性,溶解氧氣含量最高可達12.25毫克/升,亞硝酸鹽平均0.001毫克/升,鈣酸鹽平均20毫克/升,其它元素含量也均在正常範圍之內,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
動植物資源:浮遊動物:經調查,八里河有浮遊動物70餘種,其中原生動物占絕對優勢,浮遊動物定量統計結果見表1。冬、夏兩次採樣中均出現的21種浮遊動物記錄如下:梨形沙殼蟲、圓體沙殼蟲、尖頂沙殼蟲、壓縮沙殼蟲、膜口蟲、彈跳蟲、長足輪蟲、萼苑臂尾輪蟲、矩形龜甲輪蟲、長刺異尾輪蟲、高躍輪蟲、龜紋輪蟲、圓形盤腸蚤、卵形盤腸蚤、秀體蚤、方形網紋蚤、金氏薄皮蚤、模式有爪猛水蚤錐肢蒙鏢水蚤鋸緣真劍水蚤。表1 潁上縣八里河浮遊動物定量統計表
名稱
含量
原生動物 輪蟲 枝角類 橈足類 合計
個/升(平均) 5533.33 156.67 110 56.67 5856.67
占總數% 94.48 2.68 1.88 0.96 100
毫克/升(平均) 0.166 0.313 2.2 1.7 4.379
底棲動物:底棲動物主要有水蚯蚓、水絲蚓、湖螺、河蜆、搖蚊幼蟲、湖蚌、淡水殼菜等,另外還有蝦和蟹。
魚類:八里河魚類區系以中國平原複合體為基礎,加上近年引進的新品種共50餘種。人工投放養殖魚類青、草、鰱、鱅為湖內優勢種群。八里河主要魚類名錄如下:鯉魚、鯽魚、鰱魚、鱅魚、草魚、青魚、鯰魚、赤眼鱒、馬口魚、長春鯿、團頭魴、紅鰭魚、管魚、三角魴、蒙古紅、銀鰾、翹嘴、青稍紅、餐魚油餐條、紅鱗斜頜鯝、黃尾鯝、銀鯝、大鰭刺旁、斑條刺旁、寡鱗刺旁、麥穗魚、蛇句、棒花魚、黑鰭、似刺鯿、泥鰍、花鰍、鬍子鯰、黃顙魚、長尾吻、鰻鱺、黃鱔、針魚、鱖魚、斑鱖魚、烏鱧、湖鱭、大銀魚、銀魚。
兩棲爬行類:主要有中華大蟾蜍、虎紋蛙、澤蛙、黑斑蛙、中國水蛇、鱉等。
鳥類:據初步觀察,八里河有候鳥、留鳥12科57種,候鳥多為天鵝、大雁、野鴨等越冬水禽,其中還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丹頂鶴等。
浮游植物:由於八里河冬、夏兩季氣候差異明顯,浮游植物種類和數量有明顯不同,因此,分冬季、夏季兩次採集浮游植物標本 定量統計結果見表2。經鑑定,八里河有浮游植物80種,其中蘭藻16種,綠藻19種,硅藻24種,黃藻5種,裸藻5種,甲藻6種,金藻5種。硅藻為優勢種群,其它數量較多的依次為綠藻、蘭藻、黃藻、甲藻、金藻、裸藻。現將兩次調查中都發現的浮游植物24種記錄如下:蘭藻:湖生顫藻、法氏膠藻、底氏膠球藻、克氏微束藻、拉氏擬魚腥藻、大林氏藻、最小膠球藻。綠藻:魯氏膠帶藻、畢氏月牙藻、金團藻、眼點素衣藻、柱狀柵列藻、針形纖維藻四足十字藻、擬新月藻。硅藻:綠脆桿藻、星芒小環藻、華美雙菱藻、細星桿藻、尖針桿藻。金藻:變形金藻、圓柱錐囊藻。裸藻:克氏素裸藻、血紅裸藻。
表2 潁上縣八里河浮游植物定量統計表
種類
含量
蘭藻 綠藻 硅藻 黃藻 裸藻 甲藻 金藻 合計
個/升 486446 486473 783871 117073 36047 99116 45066 2054092
% 23.68 23.68 38.16 5.70 1.76 4.82 2.20 100
水生維管束植物:八里河水生維管束植物種類和數量都不得很豐富,據調查,共有21種,主要種類有菹草。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大茨藻、小茨藻、苦草、聚藻、金魚藻等。其中菹草為絕對優勢種群,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苦草次之,遍布全湖、覆蓋度達70%以上。
水生維管束植物名錄如下:萍、蒲草、菹草、馬來眼子菜、水竹葉、大茨藻、慈菇、黑藻、苦草、水龜、東前草、荻、菰、蘆葦、荊三棱、水蔥、旱苗蓼、金魚藻、野菱、聚草。
農副產品資源:八里河處於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帶,四季分明。農作物產品極為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紅芋、蠶豆、綠豆、豇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紅麻、油菜、花生、菸葉、草莓、池藕、大蒜、大蔥、茭白、芝麻、蔬菜等。八里河大米被認定為無公害綠色食品。大米、池藕、草莓等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全國各地的農作物皆可在本地種植。

生活服務業

: 各鄉(鎮)的城鎮居民開設了一些餐館、商店、髮廊,到2005年底,八里河鎮的生活服務業達到286家。
林業: 八里河鎮實現了農田、河溝、渠林網化、村莊園林化、學校企業花園化、道路林蔭化,全鎮已形成了點、線、面、體有機統一的綠化體系。森林覆蓋率已達26%。優良的生態功能,森林覆蓋率的增大,有效改善了農田小氣候,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提高了空氣相對濕度,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林木還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林業用地4000畝,其中果林用地2000畝,主要果品有梨、蘋果、梅杏、梨棗、葡萄、柿樹等,2002年林業總產值380萬元以上,鎮域內林業資源分布全鎮,形成以楊樹、泡桐樹為主體的多樹種,多層次立體生態林網,建網率達95%以上。鎮域內全部土地已根據各自特徵加以利用,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基本沒有拋荒地,由於保護得當,沒有發生土地退化。但是由於化肥和農藥施用量較大,有機量較少,造成部分土壤板結和養分不平衡,幾個輪窯廠大部分復墾。1995年人均純收入為2089元,其中生活性支出1086.2元,生產性支出599.5元,文化教育支出150.5元,醫療保險支出114.6元、稅費支出121.9元,其它12.6元,分別占總支出的52.2%、28.7%、7.2%、5.5%、5.8%和0.6%。

社區發展

:
教育:保護區基礎教育條件比較先進,一個行政村有一所國小,並有幼稚園或學前班,鎮政府三所國中。 醫療衛生:各鄉(鎮)政府所在地均有衛生院,村裡有農村醫療合作室。
文化生活:大部分鄉(鎮)都有文化站、廣播站和衛星地面接收站。
交通:方便快捷,八里河鎮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鎮區建成鋼筋混凝土路3條50公里,柏油路3條,設計供水量為6000t/d自來水廠2個,先後開發了2個集貿市場,建成了長達2000米長的商業街。村村通柏油路,集鎮建設基礎配套,公共設施齊備。
通訊:社區鄉(鎮)政府所在地都有電信支局,安裝了程控電話交換機。有線電話通達農戶,無線覆蓋鄉村。
供水供電:八里河鎮的防洪排澇、農田灌溉等水利設施已初具規模,鎮內防洪堤壩總長30千米,全鎮建電力抽水站31座,總裝機1650千瓦,各類配套涵閘16座,全部耕地基本實現可灌化。
旅遊業:旅遊業是新興產業,又稱朝陽產業。八里河旅遊從當初1996年5月1日開園的南湖公園,僅用不到10年的時間,發展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是皖北唯一的國家級風景區,現發展成為固定資產1.6億,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門票收入達568萬元,來自相關產業的收入遠遠超過第三產業的收入,成為淮北明珠,形成“皖北旅遊看阜陽,阜陽旅遊看潁上”的格局。潁上成為阜陽發展的基石,八里河成為潁上發展的引擎。
歷史和法律地位:歷史沿革: 本世紀七十年代,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自然景觀的不斷變化全球白枕鶴數量急劇下降,到了嚴重瀕危的程度,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視。從2000年起,安徽農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瀕危動物調查組王歧山、何山春、周曉春進行了廣泛的考察,於2001年4月在八里河(現在八里河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發現了白枕鶴91隻。
同年,安徽省林業廳組織八里河鳥類考察隊,對整個八里河區的鳥類進行了全面系統地調查。2000年發現白枕鶴148隻,全都分布在八里河的5個湖內。因此,安徽省人民政府於2001年4月批准建立安徽省八里河自然保護區,並確定“八里河自然保護區的範圍,以八里河為中心,包括張家灣、戴家湖、邱家湖、唐垛湖、第三湖。總面積約為360000餘畝”。
法律地位:200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八里河自然保護區。199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暑評為 “全球500佳”
現狀評價:自然生態質量評價:八里河自然保護區是白枕鶴等珍禽的重要越冬地和過境鳥類的停歇地:每年在保護區越冬白枕鶴的最高數量達2800多隻(約占全世界白鶴總數的95%),鴻雁30000多隻,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白枕鶴和鴻雁的越冬群體所在地。而且,每年在八里河自然保護區越冬水禽的種類和數量標誌著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的狀況,是整個八里河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指示劑。 填充地下水:八里河的水可以從濕地滲到地下的含水層,補充地下水。防洪:八里河可接受上游487平方公里來水.保留養分:濕地的泥土和植物可以貯藏養份,避免下游受過氮和磷化合物的污染而出現富養化現象。生物量輸出:八里河濕地為候鳥、魚類、牲畜等提供了豐富的水草,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的肥料和燃料(湖草)。穩定小氣候:八里河水體的水文、養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對湖區乃至整個潁河、淮河的氣候有著重要的穩定作用。
保護區管理水平評價:保護區通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通過GEF項目和搬遷工程項目的實施,保護、科研、宣教、社區共管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規章制度也較為完善,與當地社區關係良好。但由於保護區劃建時缺乏科學性,沒有把5個分散的湖泊及其間的3灣為一個整體,有利於轄區和區內所有保護對象進行有效保護管理和監測。
保護區經濟評價:八里河基本為一封閉性湖泊,一般情況下水位高於周圍的潁河、淮河,並設定了欄水閘壩等防止污染水源的進入,確保了湖水不受污染。八里河鎮在開發過程中,注重八里河湖區的保護,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無污染鄉鎮企業,實行稻田養魚等措施減少農藥施用量,有效在保護了湖水的水質。八里河全湖皆為淤泥底質,底部平坦,雨水沖積有機質流入多,且均勻分布,但面積大,冬季曬灘時間長,有機質分解較快,有利於水草幼芽越冬和萌發更新。適宜的條件,為水生植物生長提供了極為優越的過冬環境。浮游植物、浮遊動物的優勢種群分別為硅藻和輪蟲,它們為魚類等水生生物及水禽提供了充足的餌料,菹菜、馬來眼子菜等種類多、分布廣的水生維管束植物也是草食性魚類最愛吃的食物。近年來,八里河注重發展生態養魚,遵循生態學原理,補充完善食物鏈,魚塘採用立體養殖的方法並建立了青飼料—雞—豬—魚等多種養殖結構,保持了生態平衡,實現了良性循環,也使湖水的自淨能力進一步加強。
保護價值: 隨著環境持續改善和對鳥類的保護不斷加強,湖區留鳥日益增多,而且由於八里河處於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帶,是許多候鳥遷飛的必經之地,優良的環境,充足的餌料使越來越多的候鳥在湖區停歇、棲息。八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內棲息著候鳥、留鳥12科57種,候鳥多為天鵝、大雁、野鴨等越冬水禽,其中還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丹頂鶴等。數量多達數萬隻。八里河自然保護區越冬候鳥種類之多、數量之大,世屬罕見。“八里河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日,落時不見湖邊草”是形容八里河自然保護區鳥類數量之多的真實寫照。區內珍稀瀕危鳥類種類之多也是國內外所罕見的。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枕鶴群體所在地,白枕鶴種群數量占全國的55%以上。八里河自然保護區也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鴻雁越冬群體所在地,數量達3000隻以上。八里河自然保護區內棲息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近10種,二級保護動物30種。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來自保護區內部的威脅八里河是保護區的核心湖,劃歸八里河自然保護區後,為保證珍禽的越冬棲息環境,對張家灣、戴家湖、邱家湖、唐垛湖、第三湖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了限制,有利八里河自然保護區的穩定和發展。
來自八里河自然保護區外部的威脅: 來自保護區外部的威脅主要有:當地生產活動的影響;保護區周邊少數村民非法網捕、毒殺野生動物,對八里河自然保護區的潛在影響等。當地社區生產活動的影響: 當地民眾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很強。在50-60年代有關部門在湖區進行大規模圍湖造田活動,給濕地資源造成很大的破壞,近些年這種情況已得到了徹底制止;且政府正在進行退田還湖工作,將以前人工圍築的堤內農田恢復原來的濕地狀態;遷出了大量村民,這也大大減輕了當地村民對湖草的需求量和放牧活動,從而減輕了壓力。
目前,區內戴家湖、邱家湖、唐垛湖漁民對資源和生境造成破壞的生產方式主要是捕魚。隨著漁業資源的不斷減退,在政府的努力下,毒魚、炸魚等危害性很大的非法捕魚手段得到了徹底制止;但電網和竭澤而漁等有害的捕魚方式仍很普遍。這些捕魚方式不僅對漁業資源破壞很大,而且定置網對候鳥栖息干擾很大;竭澤而漁則直接破壞了候鳥的棲息環境。
保護區周邊少數村民非法網捕、毒殺野生動物: 歷史上當地曾有少數村民有從事捕殺候鳥的習慣,自保護區建立以後,通過宣傳教育和聯合保護,保護區內偷獵和破壞候鳥栖息環境的現象已基本得到了制止,但保護區周邊仍有少數村民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偷獵野生動物,其野生數量已相當稀少。
組織機構方面的限制因素:缺乏湖權和沒有邊界
八里河自然保護區除擁有八里河和第三湖2個湖的湖權外,其它的4個湖均歸地方所有,致使保護區不能有效地控制水位和干預不適當的漁業生產。 安徽省政府批建八里河保護區時,只明確了每個湖的面積,各湖具體界址沒有明確,加之5個湖泊各自獨立,呈散狀分布,沒有連成一體,難以有效管理和執法。
缺乏基層保護站點
保護區自建立以來,由於投入不足,沒有進行基層保護站點建設,保護人員都集中在管委會,工作半徑長,難以對社區及周邊進行宣傳教育,預防破壞野生動物的不法行為。保護管理只能以查處打擊為主,工作被動。
人員與培訓: 保護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員素質低,保護區現有職工的整體素質明顯偏低。
保護和執法力量不足: 由於保護區管轄範圍是5個不相連的子湖,地跨8個鄉鎮、,區內人口密度大,湖區人為活動十分頻繁,加上沒有固定的基層保護站點,目前的保護力量遠遠不能勝任保護候鳥及其棲息地的任務。
資金不足: 八里河自然保護區的事業經費主要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兩個部分。由於經費不足,保護區的各項設施和主要設備得不到維護和維修,日常的科研、保護以及宣傳教育工作難以開展。
技術方面的限制因素: 缺乏相關資料和地圖
八里河自然保護區目前只有9個湖泊的水禽和植物種類及分布等方面的資料,對越冬種群的棲息地需求,棲息地環境質量(如植被、水文、氣象、沉積、污染以及人為活動等)和社會經濟狀況等方面則沒有定期進行調查和研究,缺乏這些方面的動態資料。此外,也沒有適合野外工作用的地圖。缺乏監測體系: 到目前為止,八里河自然保護區還沒有建立對候鳥及其棲息地的監測體系,不能很好地掌握越冬候鳥及其棲息地的基本情況和動態變化情況,因此,難以提出具體的棲息地管理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