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支隊

第六十一團(由第三軍第一、第二路各一部編成),團長趙一萍,政治委員劉仲華; 第六十二團(由第三支隊編成),團長鄭耀南,政治委員李耀文; 第六十四團(由魯東第七、第八支隊各一部編成),團長陳龍飛,政治委員翟瑞甫。

成立背景

膠東半島是我黨工作基礎較好的地區之一。1937年12月,日軍從海上登入進攻青島、煙臺等地,膠東地區形勢緊張,原膠東特委書記理琪,立即在文登縣召開特委擴大會議,決定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

重要事件

1938年1月19日成立了“膠東軍政委員會”,理琪任主席,呂志恆任副主席。同時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理琪兼任司令,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下轄2個大隊、1個特務隊。

掖縣在1937年冬也組建了一批民眾武裝,並與該縣國民黨員趙森堂的一支武裝聯合成立“掖縣民眾抗敵動員委員會”。1938年1月縣委又先後爭取了全縣10個區的大部分區隊。3月8日,各路部隊匯聚於掖縣城北的玉皇頂,翌日攻克掖縣城,俘偽縣長劉子容及其保全隊、警衛隊全部。“掖縣民眾抗敵動員委員會”改名“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鄭耀南任支隊長,張加洛任政治部主任,趙森堂任參謀長。

1938年5月6日,平度國民黨頑固分子張金銘在第三支隊拒絕為其改編後,勾結招遠、棲霞、萊陽等縣土頑部隊,悍然進攻第三支隊。由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八路軍魯東遊擊隊和第三支隊組成“膠東抗日聯軍”,在夏邱堡一帶擊潰了頑軍主力,消滅張金銘部200餘人。

發展歷程

1938年9月18日,根據省委指示,第三軍與第三支隊合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支隊,至此黨在膠東各地發動、領導的抗日武裝統一起來了。

整編後,司令員高錦純,政治委員宋澄,參謀長趙錫純,政治部主任宋竹庭、於眉。

第五支隊轄5個團:

第五十五團(由第三軍第二、第三路及第三支隊各一部編成),團長李華(回東);

第六十一團(由第三軍第一、第二路各一部編成),團長趙一萍,政治委員劉仲華;

第六十二團(由第三支隊編成),團長鄭耀南,政治委員李耀文;

第六十三團(由第三軍第三、第四路各一部及萊陽起義武裝編成),團長於得水,政治委員張玉華;

第六十四團(由魯東第七、第八支隊各一部編成),團長陳龍飛,政治委員翟瑞甫。

11月,第五支隊改編成3個旅。

第十九旅由第五十五、第六十一、第六十三團編成,旅長高嵩,政治委員宋竹庭,參謀長王瀛洲、政治部主任李丙令;

第二十一旅由第六十二、第六十四團編成,旅長鄭耀南,政治委員李耀文,政治部主任張加洛;

第二十五旅由1938年9月投誠的國民黨棲霞縣警備隊劉萬嶺部編成,旅長劉萬嶺,政治委員柳運光。

1938年年12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