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茴油

八角茴油

德保出產的茴油80%出口,除了用來製作香水,還用來加工歐洲名酒以及化工、醫藥產品。一般情況下,50公斤八角葉能蒸出0.5公斤茴油。

簡介

八角茴油八角茴油

新中國成立前,德保縣稱為天保縣,該縣用八角葉加工茴油歷史悠久,名氣較大。長期以來,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沒有天保茴油,巴黎香水不香。”現在,德保出產的茴油80%出口,除了用來製作香水,還用來加工歐洲名酒以及化工、醫藥產品。

用途

新鮮八角新鮮八角

茴油是用八角樹上較嫩的枝葉蒸餾得來,摘了嫩葉的八角樹會造成八角減產;八角果實也可以制油,但與其用果實制油,不如直接摘葉。因此,村民們種的八角林有用途上的分工,有的專門用於摘葉蒸茴油,有的為了收穫八角果實。

德保縣城關鎮綠柳村因種植八角而遠近聞名。在前往綠柳村的途中,可以看見遠遠的山嶺上,一片又一片的樹林籠罩在潮濕空氣中,茂密得像厚實的綠地毯。當地幹部說,那就是八角樹林了。記者採下一片嫩葉,聞了聞,並沒有特別的氣味。村民見狀,建議記者放在嘴裡咬一咬。果然,咬下去的瞬間便感覺到裂縫滲出的甜汁,一股茴香便在嘴裡瀰漫開來。在綠柳村,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都能聞到茴油自然雋永的濃香,那種香味難以描述,但總讓人忍不住再吸上一口。

每年冬春是採摘八角和熬制茴油的時節,眼下只看見樹上零星遺落的八角,這些八角看上去瓣角不是很均勻。原來,八角樹一年成熟兩次。第一次花期在二三月,收果期在八九月,稱為“大造”。“大造”果瓣多為完整的八角形,產量高,果實大,質量佳,俗稱“大紅八角”。第二次花期在七八月,收果期在次年二三月,稱為“角花”,產量和質量都略遜於“大造”。

八角茴油用途廣泛。在前沿時尚界,它是高級香水必不可少的原料;在歐洲名產業,它被製成與中國茅台酒齊名的世界十大美酒——茴香酒;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是香皂、牙膏必不可少的增香劑;在普通人的餐桌上,它讓肉更香、湯更美;在化工行業里,它是電鍍或塗料的填充劑;在病人的藥箱裡,它可驅蟲、殺菌、健胃、驅風、祛痰、止咳,還能治療人的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疥癬等。

品質

德保縣綠柳村綠嶺屯有一位姓許的茴油大戶。有一年,她和一位浙江的客商到南寧辦事。出門前,她把自己洗了又洗,還換上了乾淨衣服。兩人到了南寧,一起擠上一輛公共汽車。上車沒多久,她感到車內有一陣騷動,許多乘客捂著鼻子面面相覷:“這是什麼味道?”這樣的狀況,只有他倆最清楚:這是她身上的茴香味。後來,那位浙江客商笑她:“看來,你這輩子洗不掉這味道了。”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茴油香味濃郁、持久的特點。

民國時期,凡廣西出銷到香港各埠的茴油,都標註“天保牌”商標——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品質更勝一籌的天保茴油,在那時就已經是響噹噹的金字招牌。新中國成立後,有關技術人員經過檢測,發現德保縣所產的八角瓣角均勻,乾果透紅、香濃,所熬的茴油質地優良。

德保縣氣象局一份報告顯示,曾有人做過實驗,即使在同一個縣內,播下的八角種子也不一定能正常生長和發育。德保縣地處北回歸線上,屬亞熱帶濕潤山區氣候,冬季不嚴寒,夏季不酷暑,氣候條件恰恰與八角的“生活習性”相吻合。

八角因種植歷史久遠,沒有更新換代,老品種品質退化,影響了產量。德保縣從1999年起,採取先試點再上規模的方式,對全縣9萬多畝八角低產老林運用綜合治理辦法進行規模改造,效果顯著。

工藝

綠柳村村民許宗信自行設計的節能爐。柳村村民許宗信自行設計的節能爐。

德保人吳先生退休前是德保縣果菜公司的幹部,回想起20年前的“茴油熱”,仿佛就在眼前:“那時,一到八角收穫的季節,縣裡各個國營公司都會爭相到村里搶購八角和茴油。各家各戶都上山砍柴,為的是回家蒸八角。許多林木被砍作柴火燒掉了。”言語間,吳先生透出惋惜之情。

近年,德保縣政府提出“以煤代柴”,引導農民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創收。

一般情況下,50公斤八角葉能蒸出0.5公斤茴油。在已經蒸得0.35公斤茴油的情況下,若要繼續蒸出餘下的0.15公斤,需要燒掉更多的燃料,會虧本。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農戶只願意蒸出原料中約70%的茴油。

記者在柳綠村村民許宗信屋裡看到的自製節能爐,卻讓人眼前一亮。

2007年,許宗信憑藉多年的制油經驗,花了兩萬元設計製作出一套制油設備,其特點是原料蒸過油後,能在鍋爐里自行烘乾,成為下一次開工的燃料。在這套自己設計的新式設備前,許宗信煞有介事地介紹說,節能爐的水燒開以後,蒸汽從管道進入兩個蒸鍋底部,帶走八角葉含有的茴油。最後,蒸汽進入冷水裡冷卻,油和水分開流出——這就是蒸油的基本過程。許宗信說,蒸完油後,蒸鍋又變成了烘乾裝置,如果原料留在蒸鍋里而不去理會,裡面的原料不多久就幹得又硬又脆。記者採訪當天,鍋里正好裝滿了前幾天剛蒸過油的八角,用手一抓,八角幹得有些扎手。

許宗信說,這些變廢為寶的燃料留到下次用時,每次都“剛剛好”,根本就不用再買其他燃料了。而且,通過他的鍋爐,八角葉的出油率是1%,已經是很高的了。村里一些老式蒸鍋耗費燃料,蒸一次油很划不來。現在,村民都寧願把原料直接賣到他這裡,他一年能掙8~10萬元。

致富

物以稀為貴。“天保”茴油身價幾何,且聽德保縣騰隆香料有限公司經理班忠寶講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德保縣的茴油在國際市場上是炙手可熱的搶手貨,茴油的價格一度高達120元/公斤。當年,日本客商不但願意出高價購買茴油,還“討好”地給縣裡外貿部門送了好幾輛豐田麵包車。

德保茴油為何如此受寵?據了解,八角在越南涼山、以色列和敘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也有種植,但數量稀少,相對中國廣西的茴油,品質略遜一籌——儘管如此,在古時的歐洲,茴香是珍貴的天然香料,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享用。

綠柳村的老人說,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滿山遍野的八角林,不知從何時起,八角就已經是村民的生活支柱。

早在清乾隆年間,當時的天保縣就有茴油出口歐洲的記載。據清代《鎮安府志》記載,“榨油出洋者獲利甚厚”。1909年,天保縣官員陸鴻一、唐孫善,大力發動並指導當地人民種植八角,成活株樹達10萬株以上。後來,陸、唐兩人分別得到了朝廷賞賜的四品和五品頂戴。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是八角最賺錢的時候,綠柳村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當時有一位村民走出農村,當上了縣裡的幹部。那時當幹部工資低,他看見村裡的弟弟摘種八角成了萬元戶,心裡著實眼饞。於是,每到八角收穫季節,他都會抽空回到村里,放下幹部的架子,和弟弟合計著販賣八角茴油。

目前,茴油在國際市場上仍然有巨大的需求,但是目前德保的八角茴油還是以零散收購為主,沒有形成大訂單集中收購,目前產品銷往法國等西方國家也都是通過第三方出口。近年,由於市場競爭和經濟形式的變化,茴油價格不穩定,價格水平總體縮水了一半以上。如何使茴油產業規模化,是擺在眼前的重要課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