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幡制鐵所

八幡制鐵所

至1916年(大正5年)八幡制鐵所鋼的年產量為30萬噸,取得了日本煉鋼技術的主導權。 1934年(昭和9年)生產生鐵40萬噸,鋼錠168萬噸。 據統計,僅1908-1915年間,日本每年從湖北大冶鐵礦運走6-7萬噸鐵砂。

建立

八幡制鐵所(日本語:やはたせいてつしょ)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最大的官營鋼鐵廠。明治時代中期,為改變煉鋼企業落後的狀況,加強軍備,1891年(明治24年)後政府計畫建立海軍煉鋼廠。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後,從德國引進全套設備和技術,利用中國賠款1920萬日元建立。1896年公布《制鐵所官制》,1897年在福岡縣八幡村(今北九州市八幡區)開始建廠。該廠以中國湖北省的大冶鐵礦的礦石為主要原料,1901年開工生產。最早屬於農商務省,1925年(大正14年)後歸商工省管轄。

發展

八幡制鐵所八幡制鐵所
1901年,官營八幡制鉄所第一座高爐建立,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府政要出席開業慶典。1901年11月30日《東京經濟雜誌》這么描述同年11月18日開始作業的情況“熔鐵爐的爐門打不開,熔融的鐵不能流出,失敗,兩院議院、當局大臣等都目瞪口呆。”日本人認為是由於使用外國設備和外國技術者,這些技術實際是“盆栽”技術,原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野呂景義因被招回解決技術問題。終於在1904年7月,改造後的第一號高爐重新點火成功。這座高爐經過了60年的歲月,1961年才被拆除。
八幡鋼廠不僅為日後的日俄戰爭(日本稱日露戰爭)提供了大量軍用物資,也為整個日本軍工和重工業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日本政府曾明令其以軍火生產為主,並指定其同吳造具工廠(日本軍火企業)配套生產。吳造具廠生產大炮、水雷、槍炮彈等,八幡制鐵所生產炮架,造船材料和速射炮彈坯料等。
《制鐵所官制》公布時,指標年產6萬噸,經過多次修、擴建。1915年生產生鐵24.7萬噸,鋼錠38.2萬噸,鋼材26.5萬噸,占日本全國產量的70%-80%,多數用於軍事和鐵路建設。至1916年(大正5年)八幡制鐵所鋼的年產量為30萬噸,取得了日本煉鋼技術的主導權。1934年(昭和9年)生產生鐵40萬噸,鋼錠168萬噸。此年鋼鐵業大合併,與輪西制鐵、釜石礦山、富士制鐵、東洋制鐵 、三菱制鐵、九州制鐵6家合併移交日本制鐵公司(日本語:にほんせいてつ)管理。
在生產物資方面,八幡制鐵所用的鐵礦主要來自湖北大冶。據統計,僅1908-1915年間,日本每年從湖北大冶鐵礦運走6-7萬噸鐵砂。偽滿時期,日軍還從遼寧撫順掠奪了大量優質煤炭,供應八幡鋼廠。據檔案資料記載,從1905-1945年,整整40年時間,日本侵略者從撫順總計掠走了近2億噸的優質煤炭,攫取了高達26.28億日元的高額利潤。日本侵華戰爭中1938年占領大冶,對大冶鐵礦進行瘋狂開採,為日本八幡制鐵所提供原料,7年內掠走優質鐵礦420萬噸。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使用的軍艦、坦克等重武器,大量採用八幡生產的鋼材。該廠1944年曾遭47架美國空軍B-29轟炸機轟炸。
八幡制鐵所八幡制鐵所

延續

戰後日鐵解體,1950年分為八幡制鐵所和富士制鐵所(日本語:ふじせいてつ),1970年兩廠再度合併成為新日本制鐵公司(日本語:しんにっぽんせいて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