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英模

八大英模

八大英模是指1996年以來,經中央軍委批准、在全軍連以上單位先後懸掛了由總政治部統一製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各時期共八位英模的畫像。這八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掛像英模、尤其是前五位在上一個歷史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中的英雄,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心目中的英勇、犧牲、良心、美好、道德和崇高的同名詞。他們不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27年建軍那天起、幾千萬曾經在人民軍隊的戰鬥序列中英勇戰鬥、前仆後繼中國革命軍人的代表,本質上更代表了今天中國社會核心價值,是每一個樸實的中國人內心那份美好和崇高的具體化和人格化。因此尊敬這些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中的掛像英模,就是尊重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良知和道德,以及尊重中國人民從近代以來前仆後繼、英勇犧牲的壯烈。

基本信息

概述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英雄輩出的軍隊,幾十年來在我們的軍隊中,有捨生取義的英雄,有威武不屈的英雄,有為民赴死的英雄。這許許多多優秀的華夏兒女正是以他們的這種英雄氣概和人格魅力流芳百世,歷經風雨而不朽。

1996年以來,經中央軍委批准、在全軍連以上單位先後懸掛了由總政治部統一製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各時期共八位英模的畫像。

全軍懸掛畫像的八位英模分別是:

我黨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光輝典範,為人民利益而死重於泰山的張思德

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戰鬥英雄,完成黨交給的艱巨任務最光榮的董存瑞

中國人民志願軍著名戰鬥英雄,英勇戰鬥奮不顧身的黃繼光

中國人民志願軍著名戰鬥英雄,紀律重於生命的邱少雲

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雷鋒

獻身國防現代化的模範幹部蘇寧

胸懷遠大理想,追求高尚人生的新時期英雄戰士李向群

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典範,我軍新型指揮員的傑出代表楊業功

生平事跡

張思德(1915-1944)

張思德張思德
為人民利益而死重於泰山的我黨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光輝典範。

張思德(1915-1944),四川儀隴縣人,1933年參加紅軍,1935年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並隨部隊長徵到達延安,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張思德奉命到安塞縣石峽峪任燒炭班班長,9月5日,因炭窯崩塌而犧牲。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屬機關在延安鳳凰山腳棗園操場上為他舉行了約千人的追悼會,追悼會上毛澤東作了題目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毛澤東在演講說:“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這些話,後來傳遍了中國的家家戶戶,成為每個黨員和要求進步的同志的座右銘。

個人履歷

1933年紅軍來到他的家鄉,成立了革命政權。同年12月,張思德加入了少先隊,不久又參加了紅軍。1937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調到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在數年的通訊工作中,張思德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完成任務準確無誤。1940年初夏,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採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燒炭要打炭窯,洞口很小,裡邊卻很大,每次要出500公斤木炭。木材在窯中要立起來放,還要會看火候。開窯出炭是非常辛苦的,裡邊活像一座焚化爐。那時沒有任何防護用品,連起碼的手套都沒有。人要爬進去,將木炭一根一根地傳出來,外邊的人接應。進去一次,人就悶熱得好像要脫一層皮。這種最髒最苦的活兒,張思德總是搶在最前面。苦戰三個月,經過伐樹、燒火、出窯、綑紮、運輸等數道繁重的工序,終於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為克服敵人封鎖帶來的經濟困難,他又隨警衛營來到南泥灣開荒。張思德不僅帶領全班戰士完成了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同時又擔負起通訊工作,白天勞動,夜裡步行,長距離送信,積極完成通訊任務。1942年張思德調回延安。1943年初夏,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澤東身邊當警衛戰士。1944年,組織再次派他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張思德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時年29歲! 

在我們的眼中,張思德同志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他的事跡也很平凡,但是平凡中見偉大。他最令人感動的就是他聽從領導的安排,服從黨的分配,黨叫幹啥就幹啥,不講條件,不講報酬,他乾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專一行,以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不像我們我們現在的某些黨員,做任何事情都要講條件,講報酬,甚至以權謀私。 

張思德入伍後,紅軍要執行新的任務,離開了六合鄉。國民黨鄉長劉紅安帶領“還鄉團”,搗毀蘇維埃政權,槍殺革命幹部和民眾。張思德的生父張行品也慘遭殺害,養母被打傷,妹妹桂香被逼得病餓而死。張思德得知這個訊息,頓時悲憤欲絕,一心想著回家為親人和父老鄉系報仇雪恨。連隊幹部知道了張思德的心思後,就找他談心,耐心地啟發教育他樹立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在同志們的幫助下,他明白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心胸開闊了,鬥志更旺了。他英勇頑強,視死如歸。不久,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在革命的大熔爐里茁壯成長。 

從1933年至1934年粉碎國民黨對川陝根據地的兩次大規模圍攻(參見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的戰鬥中,張思德英勇殺故、屢立戰功,被戰友們稱讚為“小老虎”。在攻打關門梁的戰鬥中,他參加尖刀班,冒著彈雨槍林,和戰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頂,炸開寨門,為部隊打開了通路。接著,他又帶領6個戰友,扼守一個山包,粉碎了敵軍兩個排的多次進攻。在另一次戰鬥中,他冒著槍林彈雨,跑進深谷,攀崖繞行,插入敵後,在接近敵陣時,扔出手榴彈,炸死了敵人,趁著濃煙,撲上高坡,奪來一挺機槍,然後,他端起機槍,向另外一群敵人猛烈掃射,又奪一挺機槍,接著高呼一聲:“沖啊!”戰友們一齊衝上去,殲滅了敵人。戰鬥中,張思德雖負了傷,卻滿臉笑容。在又一次戰鬥中,他迎著濃煙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溝里,持續與敵拼搏。子彈打光了,敵人撲上來,他就用手榴彈炸死敵人。後面敵人又上來了,他在田坎上同敵人白刃格鬥。一個敵人舉槍向他刺來,他猛揮大刀,將槍拔開,—腳把敵人踢倒在水田裡,將敵人砍死。接著,又有兩個敵人向他撲過來,他用腳猛擊田水,使敵人的頭上濺滿了水,兩眼被迷住了。當敵人急著搖頭擦眼時,他用全力撲上去,舉起大刀,把他們劈死了。這時,飛來一顆子彈,打傷他的右臂,連長叫他退出火線,他倔強地說:“不,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戰鬥! ” 

張思德不僅在生活上樂於助人,而且也很關心同志的思想進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摯的同志友誼。警衛連剛組建時,班上有個解放兵,是南方人,因為想家而鬧情緒。凡是輪到他站崗放哨,他就稱病請假。同志們在班務會上批評他裝病,誰知不但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越鬧越僵,他乾脆連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懶覺。 

張思德看到這種情況,就把自己的鋪值搬到這個戰士旁邊,頭並頭地與他睡在一起,和他談心。原來這個戰士家裡也很貧窮,他在給地主打長工時被國民黨抓了當壯丁,在直羅鎮戰役中被解放,自願加入八路軍。張思德摸清了他的思想,就用憶苦的辦法,啟發和教育他樹立革命的信念。後來,這個同志真的病了,張思德就給他做病號飯;他的鞋破了,張思德就用布條和麻繩精心編了雙鞋送給他。這個戰士很受感動,握著張思德的手說:“張副班長,你對我像親兄弟,今後看我的行動吧!”從此,這位同志變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積極,成了班裡的骨幹。 

到達陝北後,調到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在數年的通訊工作中,兢兢業業,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完成任務準確無誤。

1940年初夏,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軍民施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苦戰了三個月,經過伐樹、打窯、燒火、出窯、綑紮、運輸等數道繁重的工序,終於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為克服敵人封鎖帶來的經濟困難,他隨警衛營到南泥灣開荒。帶領全班戰士,克服生活上的許多困難,努力完成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同時,還照常擔負通訊工作,白天生產勞動幹了一天活,不顧勞累,在夜裡又長距離步行送信,完成通訊任務。 

1942年冬,他從南泥灣調回延安。不久,因部隊整編,領導調他這個班長去另一個班當普通戰士。對此,他毫無怨言,服從革命的需要,不計較個人的名義得失。1943年初夏,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澤東身邊當警衛戰士。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隆重舉行追悼大會,黨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親筆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詞,並親自參加了追悼會。在會上毛澤東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對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作了高度的評價,說他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

董存瑞(1929-1948)

董存瑞董存瑞
完成黨交給的艱巨任務最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戰鬥英雄。

董存瑞,漢族,河北省懷來縣人。1929年10月出生,1945年入伍,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第四野戰軍第11縱隊追授董存瑞為“戰鬥英雄”、“模範共產黨員”稱號;命名其生前所在班為“董存瑞班”。董存瑞生前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1縱隊32師96團6連班長。董存瑞從小就受著革命思想的薰陶,對敵人懷有刻骨仇恨,14歲參加了兒童團,被選為團長,16歲時,參加了八路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他作戰勇敢,不怕犧牲,每參加戰鬥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曾榮立大功1次。1948年5月25日,解放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連隊隨即發起衝鋒,突然遭國軍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準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時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過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藥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定用左手托起炸藥包,一聲巨響震得地動山搖,暗堡被炸毀了。1959年5月29日,朱德委員長為董存瑞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個人履歷

董存瑞,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10月15日出生於察哈爾省(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南山堡村。7歲時讀過幾天書,後因家貧而輟學,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的家鄉成了抗日游擊區,他13歲時就當上了兒童團團長。 

1945年春,董存瑞參加了當地抗日自衛隊,同年7月參加了八路軍。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鎮獨石口遭遇戰中,他機智地奪下敵人的一挺機槍而被記大功一次,被部隊授予勇敢獎章。 

1947年初的長安嶺狙擊戰,他在班長犧牲、副班長受重傷的情況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長,如期完成了狙擊任務,又立大功一次。至犧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榮獲3枚勇敢獎章和一枚毛澤東勳章。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訓期間,董存瑞入了黨。毛澤東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號召後,各戰略區的部隊紛紛練習城市攻堅戰。 

1948年初春,董存瑞擔任了第11縱隊32師96團2營6連2排6班班長。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隊參加冀熱察戰役。隆化縣城是熱河省會承德的拱衛,敵人事先在這裡修築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構築的暗堡還被稱為“模範工事”。

黃繼光(1930-1952)

黃繼光黃繼光
英勇戰鬥奮不顧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著名戰鬥英雄。

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1931年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曾當過兒童團團長和民兵,被評為民兵模範。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2年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作戰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所在營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韓軍激戰4晝夜後,於19日夜奉命奪取上甘嶺西側597.9高地。部隊接連攻占3個陣地後,受阻於零號陣地,連續組織3次爆破均未奏效。時近拂曉,如不能迅速消滅敵中心火力點,奪取零號陣地,將貽誤整個戰機。關鍵時刻,時任某部6連通信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請求擔負爆破任務。他在決心書上寫道:“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當即被任命為第6班班長。他帶領2名戰士勇敢機智地連續摧毀敵人幾個火力點,一名戰友不幸犧牲,另一名戰友身負重傷,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對敵人的猛烈掃射,他毫無畏懼,忍著傷痛,迅速抵近敵中心火力點,連投幾枚手雷,敵機槍頓時停止了射擊。當部隊趁勢發起衝擊時,殘存地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攻擊部隊再次受阻。這時他多處負傷,彈藥用盡。為了戰鬥的勝利,他頑強地向火力點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時,奮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眼,壯烈捐軀。在黃繼光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迅速攻占零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戰後,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追授“模範團員”稱號。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給他追記特等功,並追授“特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個人履歷

黃繼光,男,1931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縣一個貧農的家庭里,小時候給地主當長工,受盡了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痛苦不堪。1950年黃繼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1952年10月在上甘嶺戰役中光榮犧牲。向學生介紹黃繼光的家庭和他小時候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有助於學生理解。正因為黃繼光滿懷對新中國的熱愛,才可能在戰鬥中火力點久攻不下的關鍵時刻,主動請戰,然後頑強戰鬥、用胸口堵住敵人槍口的壯烈行動。 

黃繼光,原名黃際廣,農曆1931年1月8日出生於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1949年冬,村里組織起農會,黃繼光不但成為了農會第一批會員,積極打擊地主,還當上了村裡的民兵。 

根據戰地目擊者的描述,黃繼光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進攻部隊受到機槍巢火力壓制的時候負責爆破任務,他投擲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務。最終他用身體擋住了機槍槍口使得後續部隊能夠攻下高地。 

黃繼光被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 

黃繼光紀念館

隊黨委追任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政府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黃繼光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1931年生於四川省中江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祖宗三代受盡地主階級的壓迫,父親很早去世,他10歲就給地主打工。在苦難中掙扎的母親告訴黃繼光,長大後要為窮苦人鬧翻身出力。1949年11月,黃繼光的家鄉解放了。他積極參加清匪反霸鬥爭,被選為村兒童團團長,曾帶領民兵活捉逃亡地主,搜出偽保長私藏的槍枝彈藥,被評為民兵模範。1951年3月,他積極回響祖國的召喚,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黨組織的培養下,他努力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進步很快,1952年7月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他在某部第6連當通信員,忠於職守,完成任務出色,多次受到部隊領導的表揚,立三等功一次。

邱少雲(1931-1952)

紀律重於生命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著名戰鬥英雄。

邱少雲,漢族,四川省銅梁縣人。1926年出生,1949年入伍。1953年6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授予他“一級英雄”榮譽稱號,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追授他“朝鮮共和國英雄”榮譽稱號,授予稱號前任87團9連戰士。1952年10月,為打擊盤踞在上甘嶺的美國和韓國軍隊,第15軍29師87團9連戰士邱少雲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並擔任了發起衝擊後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在反擊391高地潛伏戰鬥中,敵機向他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並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為了整體,為了勝利,他忍受烈火燒身的劇痛,一動不動,將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裡,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他的犧牲,保證了潛伏的成功,使整個戰鬥取得了勝利。戰後,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追授“模範青年團員”稱號。

烈火永生

在上國小的時候,就讀過《我的戰友邱少雲》這篇課文,課文中寫道:抗美援朝戰爭中,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打響。邱少雲所在的部隊在朝鮮準備占領“391”高地。距離敵人只有60米,就像在敵人的眼皮底下,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被敵人發現。突然,邱少雲被敵人扔燃燒彈燒到了。在這時,邱少雲只要就地打幾個滾,就可以把火撲滅。可邱少云為了不暴露部隊,忍受烈火燒了半個多鐘頭,也沒發出一點聲音。邱少雲隨所在的三營500人,奉命於11日晚潛入上甘嶺右翼陣地“三九一”高地前的開闊地里。在潛伏過程中,邱少雲被美軍盲目發射的燃燒彈燒著壯烈犧牲,時年26歲。 

邱少雲的兩次報功和他奇異的犧牲經過,引起了《人民日報》的隨軍記者鄭大藩的注意。他在看了邱少雲的簡要事跡後,產生了兩個疑問:其一是燃燒彈落在什麼地方?是打中頭部死亡後燃燒起來,還是從遠處一點點燃燒的?其二是他的身邊有無水溝,誰看見邱少雲燒死的經過?兩個疑問使他一直想對此事弄個水落石出,卻苦於部隊作戰行蹤不定,無法調查。 

史料留有這樣的記載: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戰鬥中,邱少雲所在營奉命擔負潛伏任務。潛伏前,邱少雲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寫道:“寧願自己犧牲,決不暴露目標,為了整體,為了勝利,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願獻出自己的一切。”執行任務中,邱少雲在距敵前沿陣地60多米的草叢中潛伏時,敵人突然向潛伏區逼近,為了掩護潛伏部隊,指揮所命令炮兵對敵進行打擊。敵人遭到打擊後出動飛機偵察,並盲目發射偵察燃燒彈,一顆燃燒彈正好落在邱少雲身邊,飛迸的火星濺落在他的左腿上,燒著了他的棉衣、頭髮和皮肉。但為了不暴露潛伏部隊,他嚴守紀律,咬緊牙關,雙手深深插進泥土中,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劇痛,一聲不吭、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年僅26歲。 

戰後,所在部隊黨委追認邱少云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追授“模範青年團員”稱號。1952年11月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給他追記特等功。1953年6月1日,志願軍總部追授他“一級英雄”稱號。同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1953年,四川省銅梁縣建立邱少雲烈士紀念館,並在鳳凰山頂豎立邱少雲烈士紀念碑,朱德為之題詞。 

特別是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來自朝鮮前線的一篇通訊《偉大的戰士邱少雲》。從此,志願軍戰士邱少雲嚴守戰場紀律,以自我犧牲精神確保戰鬥勝利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 

電視紀錄片《感動中國——共和國100物志》解說詞:邱少雲——最堅忍的潛伏是這樣解說的:這是存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廳中的一支普通的鋼槍。它的槍托已被燒成了炭黑色,但槍身卻依然完整。而這巴掌大小的軍衣殘片,曾經緊貼過烈士最後的心跳。烈火雖然吞噬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卻在中國軍史上留下了一個偉大的名字:邱少雲。 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朝鮮戰場上,這位四川籍戰士用最堅忍的潛伏,完成了中國士兵最勇猛的突擊。 

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自1962年10月12日邱少雲烈士紀念館開館以來,已接待朝鮮友人、港澳同胞、旅外華僑和社會各界人士200多萬人次。人們緬懷烈士,瞻仰豐碑。紀念館裡春光不老,烈士精神萬古流芳……這意味著那場硝煙瀰漫的戰爭雖然離我們遠去,但邱少雲烈火中永生的精神卻沒有離我們遠去,而是一步一步在人們心裡生根發芽,成為人們的一種信仰

雷 鋒(1940-1962)

雷鋒雷鋒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雷鋒,漢族,湖南長沙縣人。1940年12月出生,1960年1月入伍,196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生前任瀋陽軍區工程兵工兵第10團運輸連班長。雷鋒出生在一個苦大仇深的農民家庭,舊社會先後奪去了他父母的生命,7歲成了孤兒。新中國成立後,他上了學,在學校里一直努力學習,熱愛勞動,勤儉樸素,是大家稱讚的好學生。1956年雷鋒高小畢業,先後在家鄉參加農業生產,在鄉政府當通信員,在縣委會當公務員,在團山湖農場學開拖拉機。1957年雷鋒加入共青團。1958年他走上了工業建設戰線,來到鞍山鋼鐵公司當了名推土機手。1960年雷鋒應徵入伍,由於他學習刻苦,工作努力,入伍第一年就榮記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瀋陽部隊工程兵領導機關批准他為“模範共青團員”。1960年11月,雷鋒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1年6月,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雷鋒同志不幸因公殉職,年僅22歲。雷鋒同志是毛澤東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偉大共產主義戰士。他具有“憎愛分明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

個人履歷

1940年12月18日:雷鋒(原名雷正興)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安慶鄉(現雷鋒鎮)簡家塘一戶貧苦農民家裡。這一年系農曆庚辰年,父母給他取乳名叫“庚伢子”。 

1947年秋:父親雷明亮,母親張元滿,哥哥雷正德相繼悲慘死去,年僅7歲的雷鋒成了孤兒。 

1949年8月:雷鋒家鄉解放,安慶鄉人民政府成立,雷鋒擔任過兒童團大隊長。 

1950年初:土地改革開始,雷鋒分得3.6畝耕地,還有一些生活用品,如床、蚊帳、鍋、箱子等。 

1950年夏:入學,在劉家祠堂國小讀書。 

1954年夏:考入清水塘完小,加入少先隊,被選入中隊委員。 

1955年:轉入荷葉壩國小,這年春天,在農業合作化高潮中,雷鋒把土改中分得的3.6畝田全部入了社。 

1956年7月15日:從荷葉壩國小畢業。 

1956年7月—9月:雷鋒在生產隊當了近3個月秋征助理員,搞徵收公糧工作。 

1956年9月:在安慶鄉政府當通訊員。 

1956年11月17日: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 

1957年2月8日:光榮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時被評為縣委機關工作模範。 

1957年夏:擔任望城縣治溈工程指揮部通訊員,治溈工程結束,被評為治溈模範。 

1958年春:回響望城縣團委提出的捐獻一台拖拉機的號召,雷鋒捐款20元,成為全縣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一個,縣委決定派雷鋒學開拖拉機。 

1958年3月16日:在《望城報》發表第一篇文章《我學會開拖拉機了》。 

1958年秋:到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1958年10月:由原名雷正興改為雷鋒。 

1958年11月15日:到鞍山鋼鐵廠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被分配在鞍鋼化工總廠洗煤車間當推土機手,不久,出席鞍山市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1959年8月20日:報名到鞍鋼弓長嶺礦山參加新建焦化廠工作。 

1958年10月至1960年1月:在鞍鋼一年零二個多月時間裡,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紅旗手,18次被評為標兵,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 

1959年12月9日:弓長嶺《礦報》發表雷鋒《我決心應召》的申請書,表達了積極要求參軍的堅定決心。 

1960年1月2日:新兵換裝集中待發,雷鋒因無政審表,難以批准入伍,遼陽市兵役局余新元政委送雷鋒到新兵大隊,當“便衣通信員”。 

1960年1月7日:當晚,接兵參謀戴明章通過長途電話向工兵團團長吳海山請示,雷鋒雖無政審表,可是個優秀青年,能否先帶到部隊?經同意,在登車出發前8小時,雷鋒終於穿上新軍裝。 

1960年1月8日:雷鋒入伍第一天,來到營口新兵連。當天下午,作為新兵代表在全國歡迎新戰友大會上發言(這個歡迎會是在營口火車站進行的。一直到七十年代,營口人民廣播電台還保存有雷鋒這個發言的錄音帶。我在七十年代中期,上國小時,曾經收聽過營口人民廣播電台播放的這段珍貴的錄音資料)。 

1960年3月:新兵連訓練結束,雷鋒被分配到運輸連當駕駛員,下連不久,又被抽調參加團里戰士業餘演出隊。 

1960年4月:從團里戰士業餘演出隊回到運輸連,一個月後,雷鋒成為新兵中一名合格的汽車駕駛員,第一個下到戰鬥班。 

1960年8月:參加上寺水庫搶險救災,帶病連續奮戰7天7夜,表現突出,團黨委為雷鋒記二等功一次。 

1960年8月:把平時節約下來的200元錢分別支援撫順市望花區人民公社和遼陽水災區,受到部隊表彰,團黨委決定樹立雷鋒為“節約標兵”。 

1960年11月8日:運輸連支部黨員大會通過雷鋒入黨申請。 

1960年11月9日:工兵團黨委在黨委書記、政委韓萬金主持下,在瀋陽軍區招待所臨時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批准雷鋒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60年11月23日:瀋陽軍區工程兵黨委作出授予雷鋒“模範共青團員”稱號決定。 

1960年11月27日:雷鋒榮立二等功,作為立功代表在全團授獎大會上發言,團長吳海山、政委韓萬金分別向雷鋒頒發二等功獎狀和“模範共青團員”獎狀,此後,雷鋒又榮立過三等功一次,受團、營嘉獎多次。 

1960年12月1日:雷鋒從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15篇日記在瀋陽軍區《前進報》首次發表。 

1960年12月:雷鋒在《前進報》發表署名文章《解放後我有了家,我的母親就是黨》。 

1961年2月3日:應邀到海城駐軍作憶苦思甜報告,與全國戰鬥英雄郅順義(董存瑞戰友)親切交談。 

1961年5月:雷鋒作為全團候選人,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1年5月14日:雷鋒被提升為副班長。 

1961年7月27日:接到撫順市人民委員會通知書,7月31日至8月3日出席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961年8月:雷鋒被提為運輸連四班班長。 

1962年1月27日:雷鋒被批准晉為中士軍銜。 

1962年春節雷鋒在《前進報》發表《62年春節寫給青年同志們的一封信》,在此前後,雷鋒又在《前進報》發表了《在毛主席的哺育下成長》、《我是怎樣從一個苦孩子成長為毛主席的好戰士的》、《做毛主席的好戰士》等署名文章。 

1962年2月14日:雷鋒被選為黨代會代表,出席中國共產黨工程兵十團代表大會。 

1962年2月19日: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瀋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 

1962年5月:雷鋒被共青團撫順市委評為撫順市優秀校外輔導員。 

1962年8月15日:上午8時,雷鋒與戰友喬安山在準備前去洗車時,雷鋒下車指揮倒車,車輪打滑,碰倒了一根晾衣服的木桿,這根木桿打到了雷鋒左太陽穴上,雷鋒當即昏死過去,經撫順市望花區西郊職工醫院搶救無效,於12時5分不幸英年早逝,年僅22歲。

蘇 寧(1953-1991)

蘇寧蘇寧
獻身國防現代化的模範幹部。

1993年2月19日,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授予瀋陽軍區某炮兵團原參謀長蘇寧“獻身國防現代化的模範幹部”榮譽稱號。

蘇寧,漢族,山西省孝義縣人。1953年12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197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參謀、股長、營長等職,中校軍銜。蘇寧以對祖國、對人民的無比忠誠,在所工作過的崗位上積極努力,埋頭苦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走上領導崗位後,他嚴於律已,以身作則,帶領部隊苦練軍事技術,掌握過硬本領。他目光緊盯著世界軍事科學的發展進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潛心鑽研軍事理論,擠時間撰寫了70篇學術論文,其中有的理論觀點受到專家高度評價。他與戰士情同手足,生前曾3次冒著生命危險保護戰友。他時刻把人民民眾的冷暖掛在心上,看到附近一戶以修鞋為業的外地人生活困難,就多次把自己家的豆油、糧食、蔬菜送給他們。他的父母、岳父母都是領導幹部,妻子是軍醫,家庭生活條件較好,但他自己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當參謀長以後,他住的宿舍是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背陰小屋,卻把向陽的大房間讓給公勤人員。團領導兩次要給他換房子,都被他謝絕。他自己平時花錢十分節省,但別人有困難時,卻慷慨接濟。大家讚揚他“像雷鋒那樣做人,像焦裕祿那樣做官”。1991年4月21日上午,炮兵團按預定計畫成建制連進行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蘇寧負責現場指揮。輪到12連投彈時,發生了意外情況:一名投彈手由於揮臂過猛,彈體碰撞到塹壕的後沿,手榴彈落在不到一米外的監護員腳下。全神貫注的蘇寧看到已經拉開導火索的手榴彈冒著白煙,在手榴彈即將爆炸的危急時刻,他不顧個人安危,大喊一聲“快臥倒!”並一個箭步衝過去,一把推開監護員,俯身抓起手榴彈,想把手榴彈扔出塹壕,但手榴彈還未出手就爆炸了。2名戰友得救了,蘇寧卻身負重傷,經搶救無效光榮犧牲。蘇寧同志捨身救戰友的英雄行為和高尚品德,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各大報刊連續報導他的事跡,讚譽蘇寧是一個“想現代化、鑽現代化、乾現代化的先進典型”,是新時期的雷鋒,是廣大官兵學習的好榜樣。

事跡簡介

蘇寧以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比忠誠,愛崗敬業,埋頭苦幹,身在基層,心繫全局,成為一名具有現代軍事素質的指揮員。他率先垂範,帶領部隊從難從嚴從實戰需要出發,苦練軍事技術,掌握打贏本領。他時刻把祖國的安危掛在心上,緊盯世界軍事科學的發展進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潛心鑽研現代軍事理論,擠時間撰寫了70篇學術論文。他與戰士情同手足,生前曾3次冒著生命危險保護戰友。 

1991年4月21日上午,蘇寧現場指揮團隊建制連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輪到12連投彈時,一名投彈手由於揮臂過猛,彈體碰撞到塹壕的後沿,手榴彈落在不到一米外的監護員腳下。全神貫注的蘇寧看到已經拉開拉火環的手榴彈冒著白煙,在手榴彈即將爆炸的危急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大喊一聲“快臥倒!”一個箭步衝過去推開監護員,俯身抓起手榴彈,想把手榴彈扔出塹壕,但手榴彈還未出手就爆炸了。兩名戰友得救了,蘇寧卻身負重傷,經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年僅38歲。

李向群(1978-1998)

李向群李向群
胸懷遠大理想,追求高尚人生的新時期英雄戰士。1999年3月,中央軍委頒布命令,授予廣州軍區某部戰士李向群“新時期英雄戰士”榮譽稱號。 

李向群,漢族,海南省瓊山市人。1978年9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上等兵軍銜。李向群的家庭擁有百萬資產,他在優裕的生活環境中長大,但受到父母、老師的良好教育和影響,從小愛學習,愛勞動,能吃苦,守紀律,品學兼優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班幹部。他家富不忘報國,立志獻身國防事業。入伍後,他刻苦學習政治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寫了近10萬字的心得筆記;參加法律函授學習,被評為優秀學員。他苦練軍事技術,在20個訓練課目考核中獲得17個優秀,是公認的訓練尖子。他“身為特區人,不當特殊兵”,艱苦樸素,克勤克儉,關心同志,樂於助人,把節省下來的上千元津貼費捐給了家庭生活困難的戰友和民眾。每當民眾或戰友遇到危險時,他都挺身而出,奮勇救護,入伍近2年,他先後從水中、火中和爆炸現場救出過5名老人、兒童和戰友。因表現突出,李向群曾被評為優秀士兵,受過嘉獎,榮立三等功。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李向群所在部隊奉命趕到湖北荊州長江大堤執行抗洪搶險任務。李向群決心在抗洪搶險第一線為祖國和人民立功,早日加入黨組織。8月10日凌晨4時許,李向群和戰友在巡查中發現一處管涌,他一邊發出緊急信號,一邊抱起沙袋堵住管涌洞口,洞口衝出的泥沙噴得他像個泥人,他全然不顧,拼盡全力死死地壓住沙袋,直到戰友們趕來及時排除了險情。13日,太平口幸福閘出現3處管涌,李向群一個猛子扎到水裡探管涌,一分鐘後,他從下游10米處冒出來,向連長報告:“水流太急,控制不住身子!”說完,他抱起一個沙袋又扎入水中,在李向群帶動下,戰友們爭先恐後地抱起沙袋躍入水中,很快制服了管涌。14日,根據李向群的強烈意願和一貫表現,黨組織批准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李向群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每次執行危急任務都沖在前面。16日17時30分,他所在的9連奉命趕到南坪築堤護壩。當時,洪水已經漫過大堤,他看到站在子堤上碼沙袋很危險,就把一名新戰士拉下來,自己跳上去幹起來。17日凌晨4時50分,他發現距作業點300米處的內堤滑坡,立即和幾名戰友冒雨跳入水中,手挽手搭起一道人牆,擋住風浪的衝擊,直到大部隊上來奮戰2個多小時,保住了大堤。連日來,李向群帶病參加了8次搶險戰鬥,由於過度疲勞,4次暈倒在大堤上。17日上午,連長見他臉色不好,讓他留下休息。可連隊一上堤,李向群又跟上來。下午,排長硬是拽著他住進了南坪鎮衛生院。21日,他聽說洪水暴漲,大堤告急,立即跑出醫院衝上大堤。連長發現後令他回去住院,他裝著沒聽見,又背起2個沙袋衝上大堤。突然,他身子一晃,又暈倒在大堤上,被戰友們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無效,抗洪勇士李向群獻出了還不滿20歲的年輕生命。

英雄事跡

下面介紹的是抗洪英雄李向群生命最後時日所走過的驚人之路,生者當永記。 

1998年6月13日,李向群回家探親。也就是從那個時日開始,我國廣闊的大地開始遭受歷史上罕見的洪水災害。李向群雖然回到了家裡,但他每天晚上都打開電視關注著各地的水情。一天晚上,他又打開了電視,看到灕江水位在不斷上漲,我國南北的汛情也在發展。作為軍人的李向群意識到,部隊很可能要去參加抗洪搶險。他越想越坐不住了,自覺應該提前歸隊。父母聽向群要提前回部隊,有些捨不得。母親挽留兒子說:“你剛回來幾天,在家多呆幾天吧!”李向群有點調皮地說:“兒子現在是部隊的人了,現在部隊要抗洪搶險,我能呆得住嗎?” 

1998年6月22日,休假僅8天的李向群為抗洪提前返回部隊。一位戰友笑著說:“你急個啥?真是瞎積極。”李向群卻說:“國家養兵千日,現在正是派上用場的時候,我怎么能袖手旁觀呢!” 

6月24日,灕江水位暴漲,桂林市區大面積進水,火車站北站水深達1.2米。部隊接到緊急任務,要到青獅潭水庫搶險。剛剛歸隊兩天的李向群要求參加搶險,指導員讓他在家休息,說他一路上很辛苦,就不要去了。李向群堅持要去,說:“洪水就是命令!軍人能不執行嗎?” 

到了青獅潭水庫,李向群和大家一起扛沙包壘大堤,幹了兩天兩夜,圓滿完成了任務。 

這時候,離美國總統柯林頓來灕江只有5天了,可灕江兩岸垃圾成堆,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垃圾袋。桂林市的領導非常著急,請部隊火速支援,李向群又參加了清除垃圾的活動。他髒活累活搶著乾,受到營部的通報表揚。 

1998年8月5日,李向群所在部隊接到緊急命令,立即趕赴湖北災區。命令下達後,部隊僅用40分鐘全部登上北上的列車。擠在悶罐車裡,正是高溫的夏季,部隊都沒來得及吃飯,又餓又渴,難奈無比。經過30幾個小時,部隊到達湖北沙市,立即奔上大堤搶險。

1998年8月7日下午2點,李向群隨部隊從沙市到達彌市鎮。8月8日上午8點半,荊江乾堤馬浩段大面積散漫,部分地段出現滑坡,情況緊急,部隊迅速上堤搶險。 

李向群迅速穿上救生衣,扛著鐵鍬,和戰友們一起趕往大堤,立即投入搶險。別人一次扛一個沙包,李向群扛兩個,排長郭秀磊勸他,說:“向群,悠著點勁,幹得太猛,明天怎么辦?”李向群笑著說:“排長,沒關係,我年輕有的是力氣,再說,力氣用完了還可以再長啊!”太陽當頭照,李向群扛著兩個沙包,氣喘吁吁,不一會兒,衣服就被汗水濕透了。 

戰友朱天平看到李向群這樣拚命乾,非常佩服,也非常心疼。朱天平知道勸也沒用,就在給李向群裝沙土的時候少裝一些。李向群發現後,撐開編織袋,使勁嚷著:“再裝點!再裝滿一點!”他嫌小朱動作慢,乾脆把鐵鍬搶過來自己裝。兩個半小時,李向群雙肩被編織袋蹭破了皮,滲出了鮮血,一共扛了50多趟,是全營扛包最多的。 

1998年8月7日晚,李向群在湖北沙市的彌市鎮大口村,懷著激動的心情趴在背包上連夜寫了一份入黨申請書,8日早上,鄭重地交給了指導員。李向群漲紅著臉對指導員說:“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請黨支部在‘水線’上考驗我,把最艱巨的任務交給我,最危險的地方讓我上,我一定用實際行動證明我的入黨誓言。” 

1998年8月8日晚11點,為迎戰長江第4次高峰,9連的臨時會議室里正在熱烈討論參加抗洪搶險突擊隊的人員名單。 

李向群剛剛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一心想加入突擊隊。可是,他聽說參加突擊隊的都必須是黨員、幹部和骨幹。可他什麼都不是,想什麼辦法才能加入突擊隊呢? 

李向群來到會議室門口,大著膽子喊了一聲“報告”,就推開了會議室的門。正在屋裡開會的人都不做聲了,不知道他有什麼事。李向群看到大家疑惑的目光,也有些不自在,一下子說不出話來了。這時,指導員胡純林開了口,他明白李向群是來乾什麼的,可是,他說:“怎么還沒休息?有什麼事明天再說吧!說不定一會兒還要去搶險呢!”李向群定了定神,大聲說:“我正是為這事來的,請批准我參加突擊隊吧!”他說得很懇切,兩隻眼睛看著大家。 

指導員聽了李向群的話非常感動,說道:“你提的要求很好,我們很高興。但是,作為一名戰士,要服從組織的安排!”李向群有點著急,說:“我自幼在江邊長大,身體結實,水性好,最適合擔任抗洪搶險突擊隊員了。” 

連長說:“你的心情我們理解。可是,突擊隊員要求是黨員和骨幹。你不是骨幹,也沒入黨,就不要參加了。” 

李向群急了,又說:“連長,指導員,我雖然不是黨員,但我已交了入黨申請書,讓我在突擊隊里接受考驗吧!” 

大家聽了李向群的話,覺得有道理。連長和指導員也交換了一下眼色,會心地點了點頭。 

指導員站起來說:“好了,根據李向群同志的一貫表現和他強烈的要求,我同意他參加突擊隊!凡是同意的舉手!” 

李向群如願成了突擊隊員,高興地走出了會議室,抓緊做搶險的準備去了。 

1998年8月13日10點25分,李向群隨部隊火速趕到彌市大坪口幸福閘排險。這時候,長江第5次洪峰逼近沙市,幸福閘發生較大面積散浸,需要迅速查清漏洞,排除險情。 

幸福閘這個地方,江面彎多水急,漩渦不斷,惡浪一個接著一個撲向堤岸。連長正在考慮下水排險的人選,李向群撥開人群走到閘前對連長說:“我下去試試!”說完一個猛子紮下去。30秒、50秒,李向群一直沒露頭。大家都著急起來。1分鐘過後,李向群才從下游10幾米的水面冒出來。指導員忙問:“怎么樣?”李向群說:“水流太急,控制不住身子。”連長命令拿背包帶,把6隻沙袋捆在一起放入水裡,脫掉衣服要親自下去。李向群一下子把背包繩搶過來,說:“連長,我下去過一次,心裡有底,還是我下吧!”說完,李向群抱著沙袋沉入了水中。在下沉當中,李向群的右腳踝關節不小心碰到閘門,被劃開一個4厘米長的口子,鮮血直流,可他全然不顧,手腳並用,來回探尋,終於找到了閘門滲水口的準確位置。 

李向群上岸後,連長見他右腳踝流血不止,立即叫衛生員為他包紮,並讓他去休息。李向群不肯,說:“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量,多扛一袋沙包,大堤就多一分安全。這個時候,我怎么能休息!”李向群又和大家投入了封堵管涌的戰鬥。 

在全連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封住了滲水洞,排除了險情。 

1998年8月14日,由於李向群在抗洪搶險中表現出色,經連隊黨支部大會討論,一致同意接受他為中共預備黨員。 

1998年8月16日,長江第6次洪峰到達荊江,沙市水位45.22米,創歷史最高記錄。下午5點30分,李向群和戰友們來不及吃晚飯,火速趕到南平大堤投入搶險。這時,有的堤段河水已漫過大堤,次日凌晨4點,9連作業區正南側約300米處突然發生10多米長的內滑坡,情況緊急,李向群大喊一聲:“不好!快上!”帶頭跳入水中,隨著,9連官兵也紛紛跳入水中,大家手拉手築起兩道人牆護住大堤。 

1998年8月17日上午,與洪水搏鬥了一夜的李向群,悄悄來到營部找到衛生員。他向衛生員要感冒藥,一試表,發燒挺厲害。衛生員給他開了兩包藥,讓他簽個字,回去休息。李向群想,簽了名就不能上大堤了,一點感冒用不著休息。衛生員王穩容曾和李向群一起參加函授學習,就對他說:“大家都在大堤上搶險,我又剛入黨,怎么能休息,如果連里幹部問起這件事,你可要給我保密。” 

衛生員說,這次我給你保密,下次可不行了。 

1998年8月19日上午,李向群仍然沒有退燒,聽到天興堤段又出現8個管涌群後,又和戰友們奔向天興堤。其實他請個假就可在家休息,但是他覺得堤上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制服洪魔的力量,況且,自己已是一名共產黨員了,更應嚴格要求自己,應該輕傷不下火線。 

在天興大堤,李向群看到渾濁的江水從管涌口噴出,扛起沙袋就跑,兩袋、三袋、四袋,忘記了病痛,漸漸地,他的腳步慢了下來,頭不怎么痛了,可昏沉沉的。突然,他覺得好像碰到什麼東西,一看,是指導員和排長。排長責怪李向群,說:“休息一下,不要勞累過度了。別人扛一包,你老是扛兩包,這怎么行!”指導員看到李向群臉色發青,用手一摸他的額頭,真燙手,就對排長說:“把他送回去!”李向群不肯走,分辯說:“這點小病不算什麼!”指導員說:“你帶病堅持搶險,精神可嘉,但這種做法不可取。” 

李向群死活不下堤,一直帶病堅持戰鬥,直到暈倒在大堤上。李向群被送進了衛生隊。 

在衛生隊里,李向群躺不住,一聽有情況就不顧一切地往堤上跑,前後3次“出逃”。他說:“都什麼時候了,我還能躺得下!”

1998年8月21日,南平大堤有一段堤基塌陷,引發70米的內滑坡,洶湧的江水不斷衝擊著江堤,隨時都有崩潰的危險。 

上午8點,全團官兵到南平大堤險段搶險,有的揮舞鐵杴裝填沙包,有的肩扛手抱沙包,幹得熱火朝天。忽然,一班長王紹發現李向群也在大堤上。指導員跑過去,說:“快回去,你還要不要命?”李向群真誠地說:“指導員,險情這么急,全團都上了,我在醫院裡躺著不踏實。”指導員命令道:“不行!你必須回去!一班長,你把他送回去!”李向群被推上了車。可是,不大會兒,李向群又出現在大堤上。 

李向群帶病堅持搶險,和戰友們一起裝填沙土,搬運沙包。他感到陣陣頭暈,卻不肯少填一鏟沙,少扛一個沙包,少跑一步路。戰友們看他臉色發青,嘴唇發紫,都勸他休息,他微微一笑,“我沒事的!” 

上午10點左右,李向群已經非常疲累。當他扛著兩隻沙包再次爬上大堤時,頭一陣兒發暈,一個跟頭栽倒在大堤上。戰友們趕緊圍過來一看,沙袋壓在李向群肩膀上,他的鼻孔滲出了鮮血。一位在堤上送水的老大娘唐書秀,將李向群抱在懷裡,急忙褪下手鐲給他刮痧。55歲的唐書秀看著不省人事的李向群眼淚汪汪,心裡一陣難過。15分鐘以後,李向群甦醒過來。他喝了兩碗水,休息了幾分鐘,不顧大家的勸阻,又扛起了沙包。這時,他每走一步,雙腿像灌了鉛似的沉重,還直打顫。他咬緊牙關,緊鎖眉頭,心裡默念著:堅持,堅持,再堅持。滿頭汗水的李向群扛到20多包沙袋時,終因疲勞過度,一頭撲倒在大堤上,口吐鮮血,昏死過去。 

11點5分,李向群在教導員王戰飛的護送下,被送進公安縣第二人民醫院急診室,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搶救,李向群才慢慢睜開了雙眼。李向群此時生命垂危,但還用微弱的聲音對教導員說:“管涌堵住了沒有?還滑不滑坡?晚上還有沒有任務?”教導員流著眼淚說:“向群!你安心治病吧,大堤沒事了。” 

當天下午,李向群被緊急送到武漢搶救。因為他極度勞累,導致心力衰竭,肺部大面積出血,經多方搶救無效,於22日10點10分永遠閉上了眼睛。

楊業功(1945-2004)

楊業功楊業功
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典範,我軍新型指揮員的傑出代表。

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員楊業功同志,1963年8月從湖北省應城市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參謀、作訓處長、旅長,基地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入伍40多年來,他牢記軍人的神聖職責和歷史使命,奮發向上,爭先創優,特別是走上基地領導工作崗位後,殫精竭慮,忘我工作,為部隊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和軍事鬥爭準備嘔心瀝血,拼搏進取,做出了突出成績。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2003年當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4年7月因積勞成疾病逝。 

楊業功一心一意想打贏、謀打贏,參與籌建了我軍第一個新型飛彈旅,先後參加了多次重大軍事演習和國慶50周年天安門大閱兵。特別是擔任某基地司令員期間,他和黨委“一班人”精心謀劃,精心組織,部隊力量建設、戰場建設、軍事訓練、人才培養和裝備配套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部隊戰鬥力得到快速提高。他對飛彈部隊事業執著追求,工作紮實深入,每年有100多天到部隊檢查指導,每個新建陣地都是親自勘察、選點,所有點位都熟記於心。他以高昂的精神狀態拚命工作,即使在病重期間仍然牽掛部隊建設,直到生命最後一息。他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生活簡樸,清正廉潔,秉公用權,不謀私利,在官兵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

主要事跡
楊業功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個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錢,他便永遠得不到滿足;而得不到滿足便永遠不會快樂。我沒有很多錢,但我也有很多錢買不到的東西。” 

身為我軍高級將領,楊業功常自稱為“清貧的富翁”,聽了真是讓人一陣怦然心動。採訪中得知,楊業功就是這樣一位精神上的富有者,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崇尚節儉,他在權力支配上的廉潔自律,都是有口皆碑、聲名遠播的。向官兵亮出自己的家底 

去年4月初,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的楊業功被轉往北京救治。就在病床上,他對妻子楊玉珍斷斷續續說了這樣兩句話:“你現在就回基地,把車交了……”他說的車,就是自己在基地任職時部隊配用的專車,按照他的想法,人已不在基地,就不能再享受這種待遇了。儘管生命已近垂危,他在廉潔自律上所追求的“一世英名”是須臾不可偏離的。 

在二炮部隊,楊業功的清貧和節儉是出了名的,很多人都想不到,身為部隊高級將領,他的家庭並不富有,他的生活和許多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特殊。 

2003年,在部隊領導述職報告時,楊業功向機關幹部坦然亮出自己的家底兒。他說:“我家四口人如今都拿工資,我的月收入有3000多元,家裡月收入有6000多元,總存款是年年上升,現在已達到30萬元,屬於較高收入水平的小康家庭。”如今這年月,有多少人願意讓人家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呢!而對於楊業功這個二炮基地司令員來說,坦言自己的收入,公開家庭的存款,他的為官清正、為人廉潔,稱得上是坦坦蕩蕩,高山仰止了。從沒在私慾上邁出半步 

按照有些人的說法,楊業功身為基地司令員,居高位、握重權,可以號令官兵;他又在軍旅為官多年,過手的經費數以億計,真能那么“一塵不染”嗎? 

採訪中得知,在楊業功這個堂堂正正的共產黨員面前,任何打個問號的話題應該說都是卑下的。而恰恰因為他始終牢牢把握公與私的分界線,始終堅信作為領導幹部,要求自身嚴,廉政標準高,說話辦事就底氣足,也就能夠帶出作風優良的好部隊。 

1998年,楊業功還是分管後勤的基地副司令員,當時,他父親因患白內障住進基地醫院,院裡見直接領導的父親來了,便提出費用全免。楊業功堅決不同意,他說道:“我父親不是軍人,不該享受的待遇說啥也不成!”醫院實在拗不過去,只好收下家屬交來的4200元醫療費。誰知,楊業功還是不放心,怕的是有人把發票拿走給報銷了。當天晚上,他讓妻子找出發票,當場撕碎,惹得妻子直埋怨:“老楊啊,這么多年了,難道你還不相信我嗎?” 

楊業功病重之後,也沒放鬆對自己的嚴要求。他動手術之前,專門向家人、工作人員交待:不管手術能否成功,基地任何單位、個人不得找醫院的麻煩;任何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來看我,乾好本職工作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同時,家屬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收禮品、現金。手術之後,他轉入後期治療,部隊招待所時常燉些雞湯、魚湯給他滋補。離開南京時,楊業功拿出2000元交給所長說:“謝謝你們的照料,就算作我的一伙食費吧。”“我還是農民的兒子” 

楊業功是從湖北農村走出來的,小的時候家裡很苦,放過牛。這段難忘的經歷,使他一直保持農民後代的勤儉本色。 

他平時不抽菸、不喝酒,工作的標準很高,生活的標準很低。他家的住房10多年從未裝修過,家具多是“老古董”:睡的床還是用4個大箱子拼成的,那是30年前他任某團副參謀長時自己設計的;當旅長時買的沙發坐了十幾年還在用,一張小方桌油漆已經脫落,來人一多,就得到鄰居家找凳子。 

“當了將軍,我還是農民的兒子;權力是人民賦予我的,我沒有任何特權!”楊業功的兒子楊波濤至今對父親這兩句話記憶猶新。當年,楊波濤入伍時,楊業功反覆叮囑他:要到最艱苦的基層去,不要因為有我而謀求任何特殊關照。 

1999年秋天,楊波濤準備休假了,楊業功剛好到他所在的旅檢查工作,返回基地時,隨行人員說道,讓波濤跟車一起回去吧,楊業功卻說,他不能享受這個待遇!最後,楊波濤還是坐火車回的家。 

“權不在大,為公則靈。斯是公僕,惟吾德馨。”這是楊業功在1996年所作《公僕銘》中的兩句話。當了將軍之後,楊業功的地位高了,權力大了,但很多人都說,他對自己的要求更嚴了。 

“你們不許干預我的工作,不許享受特權,不許收受任何錢物好處。”這是楊業功對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約法三章”。 

一生廉潔自律,一身浩然正氣,楊業功給當今時代留下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