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英鎮

兩英鎮

兩英--粵東重鎮。地理位置優越,民豐物阜。該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特徵明顯。明清時期墟市繁盛,紡織、制陶、鑄造行業源遠流長,歷來是潮、普、惠三市(縣)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兩英鎮素來農業、工副業、手工業較為發達。兩英是原潮陽市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4萬人。

基本信息

自然概況

兩英鎮老媽宮

兩英鎮地處粵東大南山北麓,距潮陽市區32公里,距深汕高速公路11公里。鎮域面積72.4平方公里,其中,丘陵林地面積60855畝,水域面積 10125畝。土質屬沙質壤土,花崗岩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擁有秋風水庫和老虎岩水庫等中小型水庫十-座,集雨面積178平方公里,總庫容7635立方米。觀光風景點有北岩、古溪岩、疊庵、蔡肥庵和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多處。

歷史沿革

兩英鎮兩英鎮

兩英鎮歷史悠久。晉隆巡天年(公元339年)置潮陽縣,兩英鎮屬潮陽縣域。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謫刺潮州,其時潮陽縣轄新興、興仁、豐恩、豐歡等四鄉。兩英鎮屆興仁鄉境內。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知縣楊智奉例丈量境內田土,智奉稽民數定賦役製圖,更改十四團為十六鄉都。民國初年,潮陽縣改制,撤都建區,全縣置九個區,黃隴都歸屬第五區(峽山區),洋烏都有歸屬第九區(陳店)。1932年至於1933年春,國民黨獨立師第二師師長張瑞貴奉命進剿大南山(鎮壓農民運動),於紅場林招村成立"南山移墾區委員會",轄本鎮。1935年冬,由廣東省政府劃出潮、普、惠三縣各一部分地區併入南山移墾區。並改名"南山管理局"(相當三級縣府機構),局下設三個區,兩英為第一區。1939年,南山管理局遷至本鎮。建國後,兩英又重新劃歸期陽縣管轄。定為第十區。1953年改為十二區。1957年撤區並鄉,全區分為兩英、古厝、金甌三大鄉,後又合為兩英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與雷嶺、紅場、司馬等一部分村鄉合併為群英人民公社。1959年又拆置為兩英人民公計,1984年撤社建區,復稱兩英區。1986年撤區建鎮,始稱兩英鎮。

地理交通

兩英鎮地圖

東經116°22',北緯23°13'。地處粵東潮南山北麓,距潮陽市區32公里,距潮南市區10公里,北與司馬鎮接壤,東北為峽山街道,東面是臚崗鎮,南與雷嶺鎮為鄰,西南畔有紅場鎮靠接,東向乃仙城鎮。全鎮交通主幹有“五縱八橫”。五縱即司神公路、新司神公路、新興路、環市東路和河赤路;八橫即峽英路、華英路、中興路、興英東路、英深路、美鶴路、金甌路、陳沙公路,新建路段有新興路陳庫至高堂路段。鎮村主幹道基本實現水泥硬底化,有為數不少的路燈。南通深汕高速公路,不過需要行車經驗豐富,畢竟南畔的雷英公路是蜿蜒山區的公路,才能到達惠來惠城的高速入口;北接324國道,而飽受污染的兩英大溪蜿蜒向北灌流兩英,東折中洪匯練江出海。

中國有各類貨運站多家,同全國各主要城市進行運輸聯網,擁有長短途客車隊5家客車58輛,其中忠誠車隊擁有中巴32輛;還有3條公車線路經過兩英鎮,交通運輸算是方便。

鎮域面積72.4平方公里,其中,丘陵林地面積60855畝,水域面積10125畝。土質屬沙質壤土,花崗岩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境內擁有秋風水庫和老虎岩水庫等中小型水庫十座,集雨面積178平方公里,總庫容7635立方米。觀光風景點有北岩、古溪岩、疊庵、蔡肥庵和兩英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及圓山白水寨瀑布,秋風瀑布。

轄區人口

兩英鎮聯考慰問

下轄30個村(居)70個自然村,其中居委13個、村委17個。兩英居委會,牆新居委會,美林居委會,陳庫居委會,古厝居委會,永豐居委會,新圩居委會,新厝居委會,河浦居委會,牆老居委會,西隴居委會,高堂居委會,古溪居委會,崎溝村,後洋村,禾皋村下小坑村上小坑村四十畝村高美村新寮門村,秋風村,圓山村,西新村,東北村,鶴豐村,鶴聯村,鳳華村,仙斗村仙新村。其中古厝,永豐,新圩,新厝,四十畝,高美,新寮門,秋風,圓山,風華,仙斗,仙新等十二村居原先祖輩說客家話。全鎮戶籍總人口近20萬人,其中,外來人口3萬多人。

經濟農業

兩英鎮青雲岩

兩英鎮素來農業、工副業、手工業較為發達。原先有古厝“木仔”、古溪“織布仔”、永豐、新圩“鼎仔”、牆圍“雞仔”、高堂“篩仔”、崎溝、後洋“竹笠仔”、上小“銼仔”,河浦“赤仔”歌謠傳送。農業水果主要品種有荔枝(2890畝)、龍眼(200畝)、橄欖(800畝)、青棗(80畝)、芒果(80畝)、甜橙(50畝)。

紡織產業發達,其始創於元代,發展於清光緒末年,崛起於改革開放年代,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全鎮擁有各種紡織機械3萬多台(套),其中,九十年代西德、義大利、瑞士等國家先進水平的電腦針織機、繡花機、印花機、織嘜機、絲光燒毛機、電腦自動經編機等設備2800多台(套),年產針織布40多個品種70多萬噸,還生產各式時裝、睡衣、T恤、男女套裝等服裝系列產品,產品高、中檔相結合,以中檔為主,湧現了如合春、弘益、森永、鳳城、錦程、康氏、德美、睦隆、雅蕾、思創、明裕隆等等一批中國外市場的知名企業。產品暢銷中國外,形成產紗、織布、漂染、定型、印(繡)花、製衣一條龍生產,該行業產值約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75%以上,獲汕頭市“一鎮一支柱”稱號、廣東針織專業鎮和中國針織名鎮。

教育文化

兩英鎮新社區文化

相比以往教育雖有長足進步,但對比潮陽和平鎮,國中國小教育質量一般,缺少圖書館體育設施,高中教育相對薄弱,更何堪珠江三角洲發達地區。這需要各位共同努力,不枉自菲薄也不坐井觀天盲目自大。有少數鄉里獎勵聯考優秀學子,如永豐居委會十幾年前的教育基金對考上大學者統一獎勵人民幣五百,古厝居委會對考上大學者依批次不同獎勵幾百到前幾不同。高豐城(即高美村)設立更為完善的教育基金會對考上大學者獎勵更為大方,為兩萬至三萬。

全鎮現有中國小校42所,分校16所,其中,屬區一級學校5所,即兩英中學、古厝國小。另外,東北國小正在件申報之中。全鎮設710個教學班,校舍占地面積43188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59050平方米。現在校中國小生34389人,其中,完全中學一所,可提供2000個學位,現在校高中生1588人,教學班30個;獨立初級中學7所(古厝、新圩、古溪、東北、鶴豐、高堂、河浦初級中學),附設國中點2個(河浦初級中學禾皋附設點、鶴豐初級中學仙新附設點),可提供7500個學位,現在校國中生6810人,126個教學班;國小34所,分校教學點14個,可提供3萬學位,現在校學生26160人,554個教學班。適齡兒童就學率 99.2%,國小升國中比率為95%,國中升高中比率為55%,高中畢業生及以上學歷占全鎮總人口的16.1%。全鎮現有公辦教職員工1105人,代課教師364人。2002年,全鎮考上各類大中專院校學生有295人。

民間有笛套音樂、弦詩音樂、英歌、大鑼鼓等文體活動,永豐英歌隊是新中國成立後潮汕地區第一支英歌隊,曾晉京赴省表演。不過鎮區文化設施簡陋陳舊、殘缺不全。鎮影劇院建於1980年,為土木結構,已成危房,喪失了原有的功能。鎮設立有線電視網站,有線電視網路覆蓋30個村(居)。東北村被評為“省文明村”,牆新居委被評為“汕頭市文明社區”。

民俗宗教

兩英位於大南山之麓,依山傍水,地靈人傑。當地人民歷來以務農耕作為生、民風醇樸而勤勞。富有創業冒險精神

兩英鎮宗教活動

兩英是原潮陽市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4萬人。全鎮70%的農戶部有直接或間接的華僑關係。旅外同胞名人輩出,引人注目的有香港王新興有限公司總裁王德雄,新加坡永裕隆參茸行陳喜明、陳喜南兄弟,泰華孤兒院董事長、慈善家莊木明等,益華集團董事長顏志強,鋼材巨商李石成和馬來西亞的“鋼鐵大王”鍾廷森等,他們赤子情熾,心繫桑梓,有的前來投資置業,興辦福利事業,有的組團回鄉觀光,共商發展大計,為地方各項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民間文藝比較活躍。當地群體性廣場表演藝術根深葉茂,永豐英歌隊為潮汕“英歌之鄉”的佼佼者,1989年8月,應邀參加了國家文化部、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全國藝術院校第二屆中國舞“桃李杯”賽,受到行內人士的高度評價,《中國體育報》在《男人的風格》一文中說:“似乎只有蒼涼、雄勁、凝聚了黃土地厚重感的陝北腰鼓才能與之相媲美。”被比賽委員會贈予“紮根沃土.葉茂花紅”錦旗。醒獅、潮劇和潮汕笛套等也鄉村山區廣為流傳。

兩英歷來有尊師重教傳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當地黨政確立教育興鎮思路,把著力培養“四有”接班人,提高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質作為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先後建成了1所完中、7所國中、34所國小和52所幼稚園,初步形成了具備學前輔導、小中學教育到師範和成人職業技術教育完整的教育體系,被廣東省和汕頭幣授予“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稱號。

兩英人民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在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當地民眾積極投身革命事業,全鎮共有老區村莊40個(占57.1%),並設有情報交通站,從後勤和情報等方面有力地支持和配合解放軍的正面作戰。1956年建立潮陽第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

當地還有部分民眾信奉天主教基督教,建有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共3座,有固定的宗教活動。地方特產有甜麻葉、牆圍孵雛、番薯粥、益母草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