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色白齒鼩

兩色白齒鼩

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學名:西伯利亞麝鼩拉丁文學名:Crocidurasibirica
分布範圍或標本記錄點圖:

兩色白齒鼩分布兩色白齒鼩分布

分類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兩色白齒鼩兩色白齒鼩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鼩鼱目(Soricomorpha)
 科:鼩鼱科(Soricidae)
 屬:麝鼩屬(Crocidura)

中文俗名:

 兩色白齒鼩、白齒麝鼩

英文俗名:

 Bicolorwhite-toothedshrew,Siberianshrew

 同物異名:

 分類備註:G.Allen(1938—1940)認Crociduraleucodon和Crocidurasibirica是兩個獨立種

瀕危等級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
易危VUA3c;B1ab(i,ii,iii)+2ab(i,ii,iii)
依據標準:水體破壞和污染、草原的過度放牧、農藥的廣泛使用,自發現後就未採到過標本

IUCN紅色名錄

中國紅皮書等級:未列入
中國紅皮書等級生效年代:1998
CITES附錄:未列入
CITES附錄生效年代:1997
國家保護級別:未列入
國家保護級別生效年代:1989
國內分布新疆內蒙古
國外分布
中國種群占全球比例
中國為次要分布區
生物學
據悉,搶占鼴鼠洞穴;主要以昆蟲為食,包括甲蟲和直翅類昆蟲。
Knowntooccupymoleholes;maindietofinsects,includingbeetlesandorthopterans.
種群
下降
Declining.
生境
4.4——草地——溫帶
多種生境:包括季風針葉林,長有柳樹、樺樹和楊樹的溪畔草甸,地表有多種草本植物的泰加林,沼澤湖畔,洪泛草甸,溪谷,半荒漠的森林邊緣。5.4——濕地——泥塘、沼澤、陸上沼澤、沼地、泥炭地
多種生境:包括季風針葉林,長有柳樹、樺樹和楊樹的溪畔草甸,地表有多種草本植物的泰加林,沼澤湖畔,洪泛草甸,溪谷,半荒漠的森林邊緣。1.1——森林——北方
多種生境:包括季風針葉林,長有柳樹、樺樹和楊樹的溪畔草甸,地表有多種草本植物的泰加林,沼澤湖畔,洪泛草甸,溪谷,半荒漠的森林邊緣。
致危因素
過去:
1.1.1——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作物
1.1.2——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人工林
1.1.3——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非材用林
1.1.4——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家畜
1.1.5——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拋荒地
1.2.1——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非農業用地管理-拋荒地
1.2.2——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非農業用地管理-管理體制變更
1.3.1——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採礦
1.3.3——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木材
1.3.4——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非林業植被採伐
1.4.2——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基本建設-居民安置
4.1.2——意外致死-誤捕-陸地
5.1——殺滅-有害生物防治
6.2.1——污染(影響生境和/或物種)-陸地污染-農業
現在:
1.1.3——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非材用林
將來:
1.2.1——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非農業用地管理-拋荒地
1.2.2——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非農業用地管理-管理體制變更
1.3.1——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採礦
1.3.3——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木材
1.3.4——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非林業植被採伐
1.4.2——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基本建設-居民安置
4.1.2——意外致死-誤捕-陸地
5.1——殺滅-有害生物防治
6.2.1——污染(影響生境和/或物種)-陸地污染-農業
6.3.4——污染(影響生境和/或物種)-水污染-其它非農業活動
6.3.8——污染(影響生境和/或物種)-水污染-污水
保護措施
已有:無
建議:
1.3政策性保護行動-社區管理
1.4政策性保護行動-其它
2溝通與教育
3.2科學研究行動-種群數及分布範圍
3.3科學研究行動-生物學及生態學
3.4科學研究行動-生境狀況
3.5科學研究行動-威脅
3.6科學研究行動-利用及采捕程度
3.8科學研究行動-保護措施
3.9科學研究行動-動態/監測
4.1生境與實地保護行動-維持與保護
評估人及年代
評估人:
汪松、周江、解焱
評估年代:200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