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程故里

兩程故里

兩程故里位於河南省嵩縣城東北15公里的耙樓山下程村。兩程即北宋理學家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二人,同受學於周敦頤,在洛陽講學十餘年,著有《程氏經說》、《明道文集》等。兩程故里程村東有石坊一座,上書“聖旨”“二程故里”。村中路北有“二程”祠,建於元代,明代重修,占地4000平方米,祠內三進大院,前進有欞星門、承敬門、春風亭、立雪閣。2006年,兩程故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兩程故里兩程故里
兩程故里位於嵩縣田湖鎮程村,距洛陽70公里左右,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兩兄弟著述、講學的地方,是明英宗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敕建,上書“聖旨”,下書“兩程故里”。兩程所開創的理學,被朱熹加以繼承和發展後,程朱理學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兩程故里的名聲也隨之越來越響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書記載說,“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先生出,倡聖學以示人,辯異端,辟邪說,開歷古之沉迷,聖人之道得先生而後明,為功大矣。”

歷史背景

兩程故里程顥、程頤
兩程所開創的理學,被朱熹加以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之後,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自北宋至清末,理學在中國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占據統治地位達700餘年,這都和兩程有著直接的聯繫。
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兩程確有曠世奇才。一種學說之所以能長期獨尊於百家之上,不僅僅是靠統治者的青睞與強力推行,如果它本身不具備征服人們思想的精神力量,沒有自己的生命力和生存價值,肯定不可能長期延續下去。
在學風上,兩程提出了“窮經以致用”的主張,突破了漢學不敢獨立思考的墨守成規的治學方法,不失為一大進步。當然,在理學後來被定為屬於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以後,就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開放,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故其消極面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坎坷人生兩程之所以能成為曠世大儒,除了與他們自身的淵博學識分不開外,也與他們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兩程出身於“名門望族”。他們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趙匡胤手下一員將領,也是趙光義的幕僚之一,以後又做過宋真宗的老師,官至兵部侍郎,死後贈封少卿。曾祖父曾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則為吏部尚書。兩程的父親程又以世家的蔭庇,照例做了一個“郊社齋郎”,得到了晉升機會,由此起家,連續做了幾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程顥程頤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幼年習誦儒家經典,10歲能寫詩作賦。他不但天資聰穎,並能刻苦學習,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由於程顥在地方上有一些政績,神宗即位之初,由御史中丞呂公著推薦,調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里行。當時,宋神宗鑒於內外交困,很想有一番作為,有時也召見程顥,但聽了他的進言之後,以為不切實用,不感興趣。這樣,程顥知趣地請求退出朝廷,外補做官,遂為京西路提典刑獄,做了一個和知縣職位相等的司法官。
兩程故里兩程故里
程顥程頤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要求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事。神宗去世後,哲宗年幼,由高太皇太后聽政。這時,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掌握了政權,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程頤“幼有高識,非禮不動”,18歲時寫的《顏子所好何學論》,得到當時掌管太學的大儒胡瑗之賞識,立即傳他相見,又“處以學職”,年輕的程頤從此一舉出名,與他同在太學讀書的呂希哲等人竟來拜他為師,“而四方之士,從游者日眾”。如此“名聲在外”的程頤,26歲時竟然考進士未中,如此挫折想必對他打擊不小,於是從此絕意仕途,長期以“處士”的身分潛心於孔孟之道,從事講學活動。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司馬光等人掌握了政權,程頤也有了出頭之日,並被推舉做了皇帝的老師。但沒有過多長時間,由於他在皇帝面前“議論褒貶,無所顧避”,這就一方面使其名聲越來越大,吸引了許多讀書人紛紛向他拜師問學,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對他的不滿,要求把他“放還田裡,以示典刑”。在這種形勢逼迫之下,他主動辭職回鄉。程頤自公元1088年起,便基本上脫離了政治生活,在洛陽從事講學活動。
儘管如此,到了公元1096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仍被定為反對新黨的“奸黨”成員,貶到四川,公元1100年才被赦免而回到洛陽。公元1103年,又有人參他著書誹謗朝政,皇帝命人審查他的著作,驅散他的學生。在此境遇下,古稀之年的程頤只好從洛陽回到程村居住,並於公元1107年病死家中。死後,洛陽地區凡與他有關係的朋友和門生都不敢去送葬,不可謂不淒涼。

故里由來

兩程故里兩程故里
雖然兩程一生不得志,但其對儒學發展的巨大貢獻,卻是歷史塵埃所難以掩蓋的。其實,程頤死後不久,中書郎劉魁上書皇帝毀去“黨人碑”,才使兩程“平反昭雪”,於是在其故居立祀。宋理宗封程顥為河南伯,封程頤為伊陽伯。元文宗則又分別加封為豫國公和洛國公。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5年),皇帝下詔命其故居為“兩程故里”,並詔以顏孟例敕修規制,總面積4592平方米,坐北面南,整體布局為五節大院。
兩程祖籍安徽,出生於父親任官的湖北黃陂縣,後來隨父親遷居洛陽履道坊,為何兩程故里最終被定為嵩縣田湖鎮的程村呢?當記者向程頤第34代孫程傳石提及這個問題時,他笑著說,許多到兩程故里的人幾乎都要這樣問。
說到兩程故里的來歷,就不能不提到與兩程關係十分友好的文彥博。公元1082年,程頤想在洛陽龍門山一寺院舊址講學,就給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去了一封信。文彥博回信稱“龍門久荒”,就把自己“伊闕南鳴皋鎮小莊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別墅”,連同“糧地十頃”送給了程頤,從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頤廣授門徒的“伊皋書院”。廣為流傳的程門立雪的典故,就是程頤和其學生之間發生的故事。
此後,程頤的大部分時間都往來於洛陽和鳴皋之間,並長期在這裡講學著書,直至最後終老在此。死後,他被埋在距此不遠的地方,即今伊川縣縣城西1公里處的兩程墓。
既然只是程頤一個人在此生活,為何明代宗下詔名其故居為“兩程故里”?難道明代宗缺乏歷史常識?非也。程傳石說,皇帝的詔書沒有錯!為何?事實上是程顥程頤兄弟兩人一起奠基了程朱理學,共同對中國儒學第二次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歷史上人們往往並稱兩程。再者,兩程的出生地是父親為官的地方,不能算是家鄉。後來到洛陽居住,人們普遍視其為洛陽人,但在洛陽的住處已無可考,而程村則不僅是程頤的終老之地,而且後代人丁興旺,程氏家譜代代相續,所以這裡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兩程故里。

昭示後人

兩程故里兩程故里
兩程故里現存的古蹟中,一是“兩程故里”石坊,二是兩程祠。石坊在程村東一公里處,是明英宗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敕建,上書“聖旨”,下書“兩程故里”,當路矗立,蔚為壯觀。明清時期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而過,以尊旨敬程。
兩程祠自明代宗時期修建以來,歷代都有修復。其中人為破壞最嚴重的是明末戰亂,李自成一部將於少魯在此放了一把大火。正因為此,當地程氏流傳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司馬不通婚,程於不結親。因為程氏和司馬氏同出一族,故不能通婚;於家和程家有歷史怨仇,所以不能結親。兩程祠第二次遭人為破壞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其中最令人痛惜的是將24箱《兩程全書》木刻版付之一炬,如今只有數本存世,還是有心人當時悄悄珍藏才得以流傳下來的。此外,隨著時光流逝,兩程祠也寫滿了歷史滄桑,並由當初五節大院,存留到如今欞星門、誠敬門、道學堂三進院落,而著書樓、啟賢堂等則不復存在。
兩程祠的欞星門三個大字,讓人未進大門先生敬意。據程傳石介紹,古時傳說天上的文星即欞星,大門坊額上刻寫此名,足以體現後人對兩程曠世大儒的尊重之情。封建時代,欞星門每年只有二月、八月舉行大典祭祀兩程之日,或者皇帝和欽差大臣前來祭祀時才開中門。穿過第二道門坊誠敬門,就來到了道學堂。這裡是祭祀兩程的正殿,入門便看到兩程的塑像和牌位,上掛宋理宗敕封的“理學亢宗”匾額,以及康熙欽賜的“學達性天”匾額。東西兩邊分別懸掛著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書寫的“伊洛淵源”和“希蹤顏孟”兩塊匾額。
兩程塑像中,哥哥程顥黑髮黑須,弟弟程頤白髮白須。傳說程顥“生而知之”,不費吹灰之力就滿腹經綸,而程頤是“學而知之”,刻苦讀書,學白了頭髮,故才有了淵博的學識。其實,程顥雖然是哥哥,但死時才54歲,故黑髮黑須;弟弟程頤死時75歲,當然白髮白須。如此傳說無非是告訴後人,不論具有什麼樣的天資,只要刻苦努力,終能獲得大學問成就大事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