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替店

兩替店

名詞解釋 香港街頭,隨處可見外幣兌換的兩替店,正式名字就是“外幣找換公司”。這些兩替店,門臉都很“袖珍”,但是生意卻非常好。兩替店一般對著街道設有一到兩個營業視窗,把街邊變成自己的門市,普通兌換零錢的散客,都在這些視窗完成交易。在香港,不同的兌換點港幣兌人民幣的匯率不近相同,甚至一條街的兩家相鄰十幾米的兩替店,匯率都不相同。

香港情況

介紹

在香港,已取得註冊資格的貨幣兌換店有2000多家。別看門臉不大,兩替店的店租並不便宜,在銅鑼灣地帶,大約要每平方呎400多港元,按照內地的習慣,就是每平方米4000多港元,小小的兩替店一個月租金也要上萬港元。

業務

兩替店的算盤算得很精。如果你以為它只是簡單的兌換貨幣,那就小看兩替店了。仔細留意就會發現,有的兩替店外牆上張貼著這樣的提示:“大額匯款資金面談”。

其實,香港的大部分外幣兌換店同時也經營人民幣內地匯款業務,這種在香港合法的生意,在內地被稱為“地下錢莊”。規模較大的兩替店名片背面,赫然印著公司服務範圍:內地公司私人特快專業匯款;承接國內公司匯票、支票、匯款或私人現金款項……

有香港朋友稱,他曾找到兩替店表示要將100萬港元兌換為人民幣,並從香港匯至深圳。店主表示,兩個小時就可以轉到他在內地的賬戶。“具體說來,客戶的港元資金在香港某銀行的賬戶上,兩替店為客戶提供一個公司的該銀行賬戶作為轉賬戶頭,客戶的資金將通過這個賬戶,進入內地銀行賬戶。”這種業務很簡單,只需客戶提供兩個銀行賬號,再填寫一張交易水單,資金在兩個小時內就可以到賬。就利潤而言,店主表示,10萬以上的免手續費,而且匯率可以優惠。即使這樣,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轉賬金額巨大,兩替店的利潤也算豐厚,約有千分之四的利潤。

作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被稱為資金的自由港,世界各地的資金在這裡自由進出而沒有外匯管制。業內人士表示,香港兩替店有時也扮演著熱錢“中轉站”的角色,門庭若市的背後是資本在兩地間的涌動。

與銀行相比,兩替店手續便捷。香港銀行規定,本地居民每天只能兌換2萬元人民幣、匯8萬元人民幣到內地,而且有的銀行規定需要在開戶3個月後才能允許轉賬。但兩替店往往沒有這些限制,一些規模較大的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數十萬元人民幣。

杭州情況

介紹

2013年1月,靈活便利討人喜歡的外幣“兩替店”已經悄悄在杭城街頭開張。杭州市體育場一家貨幣兌換店是第三家獲批開業的店,出貨方來自北京。

貨幣兌換店最早出現在北京和上海。2008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發通知,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非金融企業經過外匯局批准後,可以自主經營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

2009年1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擴大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的通知》,將浙江省納入試點地區,浙江省義烏和蕭山機場首次出現了貨幣兌換店;2012年外管局又公布了《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管理辦法》,進一步深化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並公布了包括簡化市場準入管理、擴大特許業務經營範圍等在內的多項內容,這使得更多的企業躍躍欲試。據悉,目前包括上海張江艾西益外幣兌換公司、天津渤海通匯貨幣兌換公司等在內的公司已在杭城設立貨幣兌換店,另外還有公司等著審批。

詳情

到特許經營點兌換外幣,客戶須持身份證,兌換店可以為個人辦理當日累計等值5000美元以下的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貨幣兌換業務,包括現鈔和旅行支票。兌換金額上限每人每年5萬美元或等值外幣。

在延安路上的這家貨幣兌換店裡,該店可提供美元、歐元、日元、港幣、韓元、菲律賓比索、泰銖、盧布等在內的18種貨幣兌換服務。

與銀行網點一般有營業時間限制相比,貨幣兌換店最主要的特點是便利性,根據市場的需求隨時延長營業時間。

那么, 外幣兌換店開業,是否會影響到銀行或“黃牛”的生意呢?“影響不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本外幣兌換店只涉及個人本外幣現鈔兌換,企業盈利主要來源於兌換手續費,兌換依據央行公布的外匯中間價,並在央行規定的浮動範圍內“議價”,通過“低沽高售”增加盈利機會。一位剛從歐洲回來的市民上周去兌換店把多餘的100歐元換掉,換到了780多元人民幣,而事後他才知道,這一天在銀行可以換到808元人民幣。

目前貨幣兌換店的手續費行情是:不足100元人民幣的業務收取手續費20元人民幣,超過的每筆收取50元人民幣。銀行無論是結匯還是換匯,都不收手續費。

在境外的貨幣兌換店匯率通常都比銀行略高,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為了方便兌換而存在的。既然為購匯者節省了找銀行和在銀行排隊的時間,那么購匯者也願意為這些時間而多付出一點成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