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腿長

全腿長

腿長在解剖學上的嚴格定義是股骨與脛骨的長度,學名全腿長,系指下肢除去足以外的長度等於大腿長加小腿長,或下肢全長減內踝高。由於大腿的起點(股骨頭頂端)無法在外表找到確切的位置。因此,下肢全長(下肢長)、全腿長(腿長)、大腿長一般採用從髂前上棘點(或恥骨聯合點)至地面、內踝點、脛骨點的折算法進行測量(凡涉及大腿段的測量指標均系如此)。也有以大轉子點作參考測量點進行近似測量。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常見的有身高減坐高、會陰高、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等。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採用身高坐高指數或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基本信息

間接測量

腿長腿長
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人類學家根據研究結果,常以前上棘點或恥骨聯合點進行測量,並推算出一個常數來求得大腿長和全腿長的近似值。
全腿長=(前上棘高-內踝點高)×96%
全腿長=(恥骨聯合高-內踝點高)×105%
【註:使用不同測點(大轉子點、恥骨聯合點或髂前上棘點)測定下肢全長(下肢長)、全腿長(腿長)、大腿長,結果也有所不同。然而,任何一種測量法都測不出下肢全長(下肢長)、全腿長(腿長)、大腿長的精確的解剖學長度。】

相關概念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從大到小依次為髂嵴高、臍高、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身高減坐高(會陰高)、臀溝高。
①髂嵴點高/髂嵴高/下肢長H:髂嵴點(ic)至地面的垂距。
臍高:臍點(om)至地面的垂距。
③髂後上棘高:髂後上棘點(is.p)至地面的垂距。
④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長A:髂前上棘點(is.a)至地面的垂距。
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下肢長B:大轉子點(tro)至地面的垂距。
⑥恥骨聯合上緣高/恥骨聯合高:恥骨聯合點(sy)至地面的垂距。
⑦坐高: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距(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⑧會陰高/股下高/腿內側長:會陰點(pe)至地面的垂距。
臀溝高/臀紋線高/下肢長C:臀溝下緣最低點至地面的垂距。
附1:《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如圖冊所示,相關數據如下,以供參考: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 1591.3 122.7
髂嵴點高(mm) 1014.2 943.9 70.3
髂嵴點高/身高×100 59.17152859 59.31628228 -0.144753697
臍高(mm) 1003.6 925.1 78.5
臍高/身高×100 58.55309218 58.13485829 0.41823389
髂後上棘高(mm) 970.3 897.6 72.7
髂後上棘高/身高×100 56.61026838 56.40671149 0.203556884
髂前上棘點高(mm) 933.4 847.2 86.2
髂前上棘點高/身高×100 54.45740957 53.23948973 1.217919843
大轉子點高(mm) 875.7 814.5 61.2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1.09101517 51.18456608 -0.093550909
恥骨聯合高(mm) 866.1 748.7 117.4
恥骨聯合高/身高×100 50.53092182 47.0495821 3.481339718
身高-坐高(mm) 788 723.7 64.3
(身高-坐高)/身高×100 45.97432905 45.47853956 0.495789496
會陰高(mm) 783.3 714.5 68.8
會陰高/身高×100 45.70011669 44.9003959 0.799720783
臀溝高(mm) 748.7 692.3 56.4
臀溝高/身高×100 43.68144691 43.50531012 0.176136784

附2:《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節選,以供參考: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55.8 1629.4 126.4
髂嵴點高(mm) 1073.4 988.8 84.6
髂嵴點高/身高×100 61.13452557 60.68491469 0.44961088
臍高(mm) 1058.8 982.1 76.7
臍高/身高×100 60.30299579 60.27372039 0.029275398
大轉子點高(mm) 928.3 861.6 66.7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2.87048639 52.87836013 -0.007873745
身高-坐高(mm) 841.9 777.4 64.5
(身高-坐高)/身高×100 47.94965258 47.7108138 0.238838784
會陰高(mm) 837.2 771.4 65.8
會陰高/身高×100 47.68196833 47.34258009 0.339388243
臀溝高(mm) 814.4 744.3 70.1
臀溝高/身高×100 46.38341497 45.67939119 0.704023781

相關指數

腿身比

藍為男,紅為女藍為男,紅為女
提到身高,不得不提到一個與此相關的概念——腿長。在進化心理學中,用“腿身比(LBR,Leg-to-BodyRatio)”來研究腿長跟人體吸引力之間的關係。
這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身高減坐高近似於會陰高),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
據我國1979年調查研究,認為身高減坐高和恥骨聯合高這兩個度量雖不同,但所反映的發育規律性則是完全一致的。

身高坐高指數

身高坐高指數(index of sitting height/body height):一種體型指數,坐高/身高×100。表示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比,也叫比坐高。一般將指數值小於52視為短軀幹型,大於54視為長軀幹型。女性較大,男性較小;兒童和成年人較大,少年較小。黃種人屬長軀幹型。我國城市青年,男性平均為54.1,女性平均為54.3(據青少兒體制調查1979)。(唐錫麟
身高坐高指數(Stature-sittingheightindex)分型如表所示:

型別 指數
短軀幹型(short trunk) X<51.0 X<52.0
中軀幹型(middle trunk) 51.0≤X≤53.0 52.0≤X≤54.0
長軀幹型(long trunk) X>53.0 X>54.0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1)定義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Manouvrier's skelic index),等於(身高-坐高)/坐高×100;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是檢測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即軀幹與腿的比例)的最可靠和最具有參照價值的量化指標。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如表所示:

型別 指數
超短腿型(hyperbrachyskelictype) X~74.9
短腿型(brachyskelictype) 75.0~79.9
亞短腿型(subbrachyskelictype) 80.0~84.9
中腿型(mesatiskelictype) 85.0~89.9
亞長腿型(submakroskelictype) 90.0~94.9
長腿型(makroskelictype) 95.0~99.9
超長腿型(hypermakroskelictype) 100.0~X
(2)比例分布
《武漢市某高校大學生體型調查研究》(年齡17-21歲),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n:男=582;女=484)
超短腿型 短腿型 亞短腿型 中腿型 亞長腿型 長腿型 超長腿型
n % n % n % n % n % n % n %
1 0.2 38 6.5 176 30.3 249 42.8 93 16 23 4 2 0.3
5 1.2 35 8.3 173 40.8 153 36 54 12.7 4 0.9 0 0

下身長坐高指數

下身長坐高指數(lowerextremity-sittingheightlengthindex),等於坐高/(身高-坐高);本指數反映上下身長比例,說明體型特點。

差異性

人種差異

身高坐高指數身高坐高指數
身高坐高指數黃種人大於白種人,白種人大於黑種人,如圖表所示:

瓜地馬拉瑪雅人男性身高坐高指數為54.6,秘魯女性身高坐高指數為55.8;而澳大利亞土著人身高坐高指數男性只有47.3,女性只有48.1。
北京與重慶人的身高坐高指數在52.97至54.73之間,符合蒙古人種的特點,白種人的身高坐高指數為52-53左右,黑種人平均在50-52左右。

年齡差異

年齡差異身高坐高指數年齡差異身高坐高指數
(1)我國研究資料表明,人體各部長度的年增長比(各年度增長值/身高年增長值×100)均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這就決定了人體各部長度/身高×100指數也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增加。
如圖冊所示,城市男生的(身高-坐高)/身高×100指數在7-13歲時隨年齡增加而增大,13歲以後,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小。與此相反,身高坐高指數在7-13歲時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小,13歲以後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大。城市女生的情況與城市男生相似。
所不同的是,由於女生青春期發育較男生早,這兩項指標的曲線隨年齡增加而變化的轉折點比城市男生早一年。
Sitting/standing height ratio in SpanishSitting/standing height ratio in Spanish
(2)西班牙兒童從出生到成年身高坐高指數的變化,如圖冊所示:

兩性差異

股上長股上長
人們往往依據個例認為女性有更大的腿身比(加之女性穿高跟鞋、上衣設計較短,而男性因生理因素褲子穿得低,在視覺上可能會造成一些錯覺)。然而在不少資料中,通常依據身高坐高指數馬氏軀幹腿長指數的平均值,得出男性腿身比更大——男子與女子雖然全身長度的標準比例相同,但他們各自的軀幹與下肢相比,女性的軀幹部較長,腿部較短,但是腰節高(腰圍高/身高×100比男性大),臀部大(股上長較男性大)所以穿的褲子比男性要長而男子的腿部卻較長。如圖冊所示:
作進一步分析:
(1)同身高
《中國青少年兒童身體形態、機能與素質的研究》中,按身高五厘米分組來看男女差異,身高105-190cm各分組身高坐高指數如圖冊所示:在11-16歲時期同年齡、同身高的男、女生,身高坐高指數是女生比男生大;11歲之前、16歲之後,身高坐高指數是男生比女生大。也就是說,成年男性身高坐高指數大於同身高成年女性。並且,身高越高,身高坐高指數越小,腿身比和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越大。
坐高指數坐高指數
(2)平均值

《人體測量的技術和方法》(蘇)19-25歲男女的坐高腿長、身高坐高指數、腿身比、馬氏軀幹腿長指數、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19-25歲男
身高組(cm) 坐高(cm) 腿長(cm) 坐高指數 腿身比 馬氏指數 馬氏指數分型
158-162 86.5 73.5 54.0625 45.9375 84.97109827 亞短腿型
163-167 88.3 76.7 53.51515152 46.48484848 86.86296716 中腿型
168-174 90 81 52.63157895 47.36842105 90 亞長腿型
175-177 91.8 84.2 52.15909091 47.84090909 91.7211329 亞長腿型
178-182 93.7 86.3 52.05555556 47.94444444 92.10245464 亞長腿型
總平均數:170.2 90.1 80.1 52.93772033 47.06227967 88.90122087 中腿型
19-25歲女
身高組(cm) 坐高(cm) 腿長(cm) 坐高指數 腿身比 馬氏指數 馬氏指數分型
151-155 83.3 69.7 54.44444444 45.55555556 83.67346939 亞短腿型
156-160 85 73 53.79746835 46.20253165 85.88235294 中腿型
161-165 87.8 75.2 53.86503067 46.13496933 85.64920273 中腿型
166-170 88.7 79.3 52.79761905 47.20238095 89.40248027 中腿型
總平均數:160 85.7 74.3 53.5625 46.4375 86.69778296 中腿型

綜上所述,同身高,成年男性身高坐高指數略大於成年女性,腿身比、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則相反;但身高坐高指數平均值女性略大於男性,腿身比平均值、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也就是說,男女身高坐高指數平均值、腿身比平均值、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只是微小的差別,兩性差異並不顯著(身高肩寬指數、身高骨盆寬指數、身高大腿圍指數等兩性差異顯著);如果說同身高女性腿略長,那么這只是身高兩性差異的結果。

相關數據

中國

《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GB10000-88)》節選,以供參考:

年齡分組 項目 男女差
男18-60歲,女18-55歲 身高(mm) 1678 1570 108
坐高(mm) 908 855 53
腿長=身高-坐高(mm) 770 715 55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 54.11203814 54.45859873 -0.346560585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 45.88796186 45.54140127 0.346560585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 84.80176211 83.62573099 1.17603112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 亞短腿型 亞短腿型
18-25歲 身高(mm) 1686 1580 106
坐高(mm) 910 858 52
腿長=身高-坐高(mm) 776 722 54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 53.97390273 54.30379747 -0.32989474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 46.02609727 45.69620253 0.32989474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 85.27472527 84.14918415 1.125541126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 中腿型 亞短腿型
26-35歲 身高(mm) 1683 1572 111
坐高(mm) 911 857 54
腿長=身高-坐高(mm) 772 715 57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 54.1295306 54.51653944 -0.38700884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 45.8704694 45.48346056 0.38700884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 84.74204171 83.43057176 1.31146995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 亞短腿型 亞短腿型
男36-60歲,女36-55歲 身高(mm) 1667 1560 107
坐高(mm) 904 851 53
腿長=身高-坐高(mm) 763 709 54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 54.22915417 54.55128205 -0.322127882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 45.77084583 45.44871795 0.322127882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 84.40265487 83.31374853 1.088906336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 亞短腿型 亞短腿型

日本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以供參考: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 1591.3 122.7
坐高(mm) 926 867.6 58.4
腿長=身高-坐高(mm) 788 723.7 64.3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 54.02567095 54.52146044 -0.495789496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 45.97432905 45.47853956 0.495789496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 85.09719222 83.41401568 1.683176549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 中腿型 亞短腿型
指數圖指數圖
《size-JPN2004-2006》不同年齡層次的身高、坐高、腿長、身高坐高指數、腿身比以及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如圖表所示,以供參考:

美國

《1988AnthropometricSurveyofU.S. ArmyPersonnel: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和《2010AnthropometricSurveyofU.S.MarineCorpsPersonnel:MethodsandSummaryStatistics》節選,以供參考:

年份 項目 男女差
1988 身高(cm) 162.94 175.58 12.64
坐高(cm) 85.2 91.39 6.19
腿長=身高-坐高(cm) 77.74 84.19 6.45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 52.2891862 52.05034742 -0.238838784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 47.7108138 47.94965258 0.238838784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 91.24413146 92.12167633 0.877544877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 亞長腿型 亞長腿型
2010 身高(cm) 162.49 175.34 12.85
坐高(cm) 85.9 91.91 6.01
腿長=身高-坐高(cm) 76.59 83.43 6.84
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 52.86479168 52.41815901 -0.446632674
腿身比=(身高-坐高)/身高×100 47.13520832 47.58184099 0.446632674
馬氏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 89.16181607 90.77358285 1.611766788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 中腿型
亞長腿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