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藝術史

全球藝術史

《全球藝術史》是2012年2月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基西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全球藝術史》匯集了5000年全球繪畫、雕塑及建築藝術的動人故事,透過近500幅曠世傑作細數藝術發祥至今的潮流、演變與輝煌。 本書從獨特的觀察視角剖析了50餘幅巨作,例如喬托的《哀悼基督》《聖母子》、馬薩喬的《逐出伊甸園》《聖三位一體》、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拉斐爾的《亞歷山大城的凱薩琳》、提香的《田野合奏》等等,著力挖掘藝術構想的精髓,闡釋獨具匠心的創作技巧,體現廣大和精微並重、深入和淺出兩立的特色,實為研究之佐,入門之徑。 大多數的藝術史讀物分為兩個相當鮮明的陣營:一種是引用傳統西方藝術書籍的教義式的鑑賞;另一種是標榜“新時代”的教材,事實上採用的是多元化的觀點。關於藝術在社會和歷史環境中的作用問題,沒有給讀者提供任何觀念。而《全球藝術史》的特點是以地域和時代的大文化為背景,介紹、分析藝術流派、藝術家和藝術作品。

作者簡介

約翰·基西克既是一位聞名遐邇的畫家,又是一位藝術評論家,在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美術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多年來在藝術領域一直孜孜以求。早在上高中的時候,他的學習就名列前茅,並擅長繪畫與體育。畢業之後,他做出了在美術音樂學院工作的選擇,致力於把自己的學生教育成懂得藝術的人,無論學生們將來是否成為一位職業美術家或音樂家。

目錄

致謝 1

前言 3

引 子 6

影像的力量 8

作為語言的視覺藝術 11

藝術及其編碼 14

語彙課 16

線 16

灰度 18

色彩 19

和諧和無序 22

不斷變換的面孔 24

善、惡、醜 26

修訂 28

課程設定 28

第一章

藝術之始 30

藝術的本質 33

舊石器時期的圖像 34

拉斯科洞穴 35

威倫道夫的維納斯 37

安全的後方居民:新石器時代 38

石陣 40

史前與原始文化 41

藝術及其更為複雜社會的發展 45

紀念性建築(monuments)的意義和功能 46

古埃及文明的興起 49

古埃及藝術與永恆的觀念 50

紀念性建築與權力 52

美索不達米亞文化 54

古代中國 57

印度河流域文化 59

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59

概述 61

第二章

古典世界的藝術 62

古希臘的藝術和觀念 66

自然主義 67

人體 68

現實主義 69

古希臘藝術的起源:

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 70

陶器 71

雕塑 72

古風時期:公元前600—公元前480年 73

雕塑 73

瓶畫 74

建築 75

古典建築和衛城 78

古典雕塑:公元前479—公元前323年 81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藝術觀 85

古典時期晚期和希臘化時期 86

向羅馬過渡 91

伊特魯里亞藝術 91

羅馬的興起:共和時期的藝術 92

奧古斯都及其帝國 96

建築 96

羅馬壁畫 101

概述 103

第三章

藝術與宗教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佛教的視覺藝術104

猶太人的傳統 107

猶太藝術 112

基督教的傳統 112

圖像和形象 113

早期基督的建築 115

聖索菲亞大教堂 117

馬賽克和景泰藍 121

聖像畫 124

對圖像的辯解 125

羅馬風格時期的基督教藝術 126

A.敘熱和哥德式大教堂 128

玻璃和書籍 132

伊斯蘭藝術 135

書法與阿拉伯圖案 137

建築 143

印度教及圖像崇拜 145

印度藝術的歷史背景 146

雕塑 146

建築 147

印度繪畫 149

佛教藝術傳統 152

早期佛教藝術和建築 152

佛像藝術 154

中國佛教繪畫 156

早期的中國繪畫理論:氣韻的觀念 157

日本禪宗畫 159

概述 161

第四章

文藝復興藝術的問題和觀念 162

學術的興起 166

個性與人文主義 168

人體 170

喬托與人物畫的解放 170

1400年的佛羅倫斯大教堂和藝術目標 175

線性透視及其他文藝復興程式 179

北歐藝術的自然主義 186

藝術資助人和文藝復興的高潮 190

多納太羅 191

波提切利 192

達·文西 194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理念 196

羅馬,文藝復興的巔峰 197

拉斐爾 200

建築 203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評論:瓦薩里 206

16世紀威尼斯繪畫 207

提香 208

文藝復興高峰時期的北歐繪畫 209

丟勒 210

格呂內瓦爾德 213

博斯 215

概述 215

第五章

巴洛克藝術 218

《最後的審判》和1541年的羅馬 220

宗教改革 222

反宗教改革 225

古典主義和自然主義 229

喀拉蚩和卡拉瓦喬 229

貝洛里的藝術批評 235

貝尼尼和雕塑中的巴洛克審美趣味 237

巴洛克石雕 238

巴洛克建築 240

博羅米尼的聖卡羅教堂 241

羅馬的影響 242

藝術理論和法蘭西藝術學院的改造 245

西班牙繪畫 248

荷蘭和佛蘭德斯藝術 252

魯本斯和倫勃朗畫《基督下十字架》 254

倫勃朗和蝕刻藝術 261

肖像畫和風俗畫:哈爾斯、凡·代克、維米爾 264

巴洛克藝術的衰落 270

概述 271

第六章

理性和革命

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的歐洲藝術 272

凡爾賽宮和巴洛克藝術的衰落 275

盧梭對凡爾賽宮的批評 276

羅可可藝術 280

瓦托 280

教化的風尚:有關藝術的論述 282

雷諾茲和皇家美術學院 282

狄德羅 285

公共博物館的誕生 287

新古典主義藝術家 288

大衛 291

美國新古典主義 293

藝術與人的非人性 295

藝術與英雄史詩:浪漫主義 297

序曲:工業和科學革命 297

浪漫主義藝術理論中的草圖和未完稿 298

熱里科的《梅杜薩之筏》(1818) 300

德拉克洛瓦和安格爾的爭論 301

弗里德里希 304

泰納和康斯特布爾 304

哥特藝術和拉斐爾前派 306

概述 309

第七章

現代社會及其藝術 310

意識形態的迅速發展 312

藝術和文化理論的進步 314

庫爾貝 315

照相術與繪畫 317

早期照相術的發展:

涅普斯、達蓋爾和福克斯·陶爾博特 317

早期攝影的美學特徵 319

柯羅以及照相術對其作品的影響 321

19世紀中葉的藝術家 322

19世紀的色彩理論 322

馬奈的現代特徵 324

印象派 327

莫奈 328

印象派畫家的各種嘗試 329

石版畫藝術 333

19世紀的雕塑 336

呂德 336

德加 338

羅丹 338

色彩的革命 342

修拉 342

日本繪畫的影響 344

高更 345

凡·高和蒙克 347

主觀與表現 349

馬蒂斯 351

關於鋼鐵和摩天大樓 353

技術的進步353

水晶宮和艾菲爾鐵塔354

摩天大樓355

流動的自然356

塞尚356

突破:畢卡索的《亞威農少女》358

概述361

第八章

美洲藝術 362

遊牧社會的藝術 364

早期文明 368

兩種世界的碰撞 371

早期美洲黑人的藝術體驗 375

非洲遺產 375

哈萊姆復興 378

崇奉大地 379

三位風景畫家:科爾、霍麥、奧基夫 380

“七人集團”及加拿大風景畫 382

作為社會批評家的藝術家 386

墨西哥壁畫 386

美國紀實攝影 389

概述 391

第九章

20世紀藝術 392

作為一種觀念的平面 394

立體主義 396

未來主義 401

作為觀念的拼貼畫 403

反思另一個舊觀念 405

達達派及其傳統 406

阿爾普和恩斯特 408

開啟無意識之門:超現實主義及其傳統 410

超現實主義繪畫 411

超現實主義雕塑 414

探索更為純粹的藝術 415

抽象藝術 416

建築中的現代藝術 420

F.萊特的有機建築理論 420

風格主義的建築 422

包浩斯 423

國際主義風格 424

先鋒派在美國 425

抽象表現主義 426

M.羅斯科和B.紐曼 432

極少主義的出現 433

一個時代的終結 438

概述 438

第十章

當代藝術 440

前言:現代藝術的諷刺和衰落 442

杜尚的教訓 445

勞申堡和約翰斯 447

波普藝術的審美傾向:利希滕斯坦和沃霍爾 448

波普之後的藝術:一些思考 451

拓展的領域:概念藝術 452

行為藝術和電視藝術 454

後現代主義的興起 457

新建築 457

新表現主義和形象的回歸 459

挪借的藝術 463

組裝藝術 465

女性藝術和女性主義批評 467

一堂歷史課 467

第一代女性主義藝術和藝術批評 471

第二代 473

種族特徵和修正論 475

非裔美國人社會的藝術及批評 477

關於公共基金和審查制度的一些狹隘思想 482

結論 4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