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

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

■全球化與美學,或作為全球化的美學 一、“美學在中國”的不同形態 4.全球化與藝術史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悅笛、許中雲譯,第1版 (2010年1月1日) 叢書名: 美學·設計·藝術教育叢書 平裝: 190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220080401

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特邀當代國際著名的十二位美學家和藝術批評家,以十二個精妙的課題,一同深描了當代藝術和美學在全球化當中的命運,並特別關注於當代中國美學與藝術的最新嬗變。閱讀此書,可以直接將您帶到當代藝術和美學的前沿地帶,極富當代氣息和衝擊力量。《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主編阿萊斯.艾爾雅維茨為國際美學協會前主席。當代國際藝術界“風起雲湧”,當代世界美學界也是“風雲變幻”,這都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後果。

編輯推薦

《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由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斯洛維尼亞科學及藝術研究院科研中心哲學所學術所長,盧布爾雅那大學美學教授,普力摩斯卡大學人文學院文化研究系主任。他曾是斯洛維尼亞美學學會的首任會長(1984-1999),國際美學協會會長(1998-2001)。他的著作包括《美學、藝術與意識形態》(1983)、《美學與認識論》(1984)、《意識形態與現代主義藝術》(1988和1991)、《20世紀80年代的斯洛維尼亞文化藝術》(合著,1991)、《美學與批評理論》(1995)、《圖像時代》(1996和2002)、《後現代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狀態》2003)、《愛在最後一瞥:前衛、美學與藝術終結》(2004)。
柯提斯·卡特(Curtis L.Carter),美國密爾沃基哈蓋蒂藝術博物館館長、密爾沃基馬凱特大學哲學系美學教授。2001至2004年擔任國際美學協會秘書長,1995年至今任美國美學學會財務主管。他的著述包括關於黑格爾與納爾遜·古德曼美學、舞蹈、雕塑與公共藝術、觀念藝術、文化霸權等方面的論述。近期出版的著述包括眾多的展覽畫冊以及為《舞蹈百科全書》、《美學與藝術評論》雜誌、《藝術研究》、《哲學研究》、《美學年鑑》以及《第15屆國際美學會議論文選》所撰寫的文章。他是國際會議上活躍的發言者,最近還為哈蓋蒂博物館、哥倫比亞大學與哈佛大學策劃了“讓·弗特里埃作品展”。他目前的工作計畫還包括在華盛頓的萊斯·阿斯平中心為政府策劃的“民主社會的藝術”,該項目為美國國會培養國家藝術政策方面的人才。

目錄

■譯者導言 當代中國藝術:從“去中國性”到“再中國性” 劉悅笛 許中雲
一、四個藝術時期:從“現實主義”到“後現代藝術”(1978-200)
二、妖魔化的來源:從政治到市場“意識形態”
三、三種文化符號:“民俗”、“政治”和“商業”圖像
四、藝術家與創作空間:立法者與闡釋者,公域與私域
五、雙重標準:“本根的創造性”與“意義的複合性”
六、走向“新中國性”:中國藝術並不僅僅為了中國
■全球化與美學,或作為全球化的美學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




■觀念藝術:全球藝術的基礎,還是藝術的終結?
柯提斯·卡特
觀念藝術的一般原則
作為西方觀念藝術工具的語言
觀念藝術在中國
對全球觀念藝術的展望
■走向規範性而非文化理論:全球消費主義時代的美學保羅·克勞瑟
導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結論
■在場與通道:當代亞洲藝術中的可能性條件
派屈克·D.弗洛里斯
批判的話語
策展的視角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美學高建平
一、“美學在中國”的不同形態
二、美學的普世性與個別性之爭
三、一般與特殊觀念及其在對話中形成的不同美學間的張力關係
四、建立現代中國美學的思路
■從烏托邦的承諾到異托邦的不確定性,空間與場域——全球化時代審美體驗的可能性
彼得·喬治
在普世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之間
博物館、文化遺產、索還
歐洲中心主義的歷史化
空間、場域、非場域、全球流散
■誰的全球化?愛德華·露西?史密斯
■異己-自己/自己-異己:全球化與文化差異哥拉多·墨斯凱拉
■美學與全球化挑戰海因茨·佩茨沃德
■“藝術界”與常識:全球化與歷史的形成佐佐木健一
0.誰決定什麼是藝術?
1.《布樂利盒子》與“藝術界”
2.“常識版”的藝術史
3.從常識的角度看《噴泉》及《布樂利盒子》
4.全球化與藝術史
■當今藝術具有何種美學意義?——論阿多諾《美學理論》的現實性
哈希達·布巴克?特里基
■在全球化時代重新思考身份認同問題——跨文化視角沃爾夫岡·韋爾施
Ⅰ.跨文化視角的身份認同
Ⅱ.亞洲美學中民族主義觀念的當前復興
Ⅲ.日本的身份認同:跨文化是理所當然的
■作者簡介

文摘

這就是我想要指出的第一點:在審美或認知魅力的初級階段,文化背景就是形成我們的傾向性的原因。——而且,我找不到其他與過去或遙遠的事物相關聯的原因。
在場當然不能與這些事物當前用途畫等號。它更大的作用在於,這些用途還可能發生轉換。如果你認為某些特別的文化物品屬於那個不可能重現的黃金時代,那么這個看法將成為你當前觀點的一部分,而這代表的正是你更真實的觀點——比你周圍的人認為該物品是在文化沙漠中發現的標準觀點更為真實。那么,正是這個看法(你自己還無法及時清楚表述)是你當前的世界觀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最關鍵的部分。
在對在場的論述過程中,我就更懷疑那些一方面稱頌傳統事物,另一方面卻顯然並不吸取傳統的任何營養、甚至傳統對他而言也沒有任何意義的文化觀點。有時我看到對歷史模式的強力推薦,而該歷史模式卻絲毫不影響推薦者——比如他的陳述方式。主題與態度形成明顯反差,甚至彼此矛盾。我認為這是一種學術的(或歷史的)病變。
b.魅力不是文化內的,而是跨文化的
我要指出的第二點是,與吸引力與魅力現象相關的一個事實是,偉大的作品或理念,其吸引力與魅力顯然不會只局限在一種特定文化內,比如其來源的文化。它們擁有跨文化的吸引力與魅力。
基本上我認為這是很明顯的——儘管在當今它似乎被忽略了。因為在現代性中,我們已經習慣性地認為事物都是嚴格局限在其文化之內的。我們的所有經驗與認識都是由文化框架決定,由此也受文化框架的限制。這就是當今在人文與文化研究方面占主導地位的文化相對論、語境論與文化多元論背後的典型現代公理——抑或教條。但根據這一公理,我們在理論上就完全忽視了偉大作品或觀念明顯不受文化約束的跨文化潛力。①
我們這個研討會就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意識到這種觀點的目光短淺,並想辦法來克服它。如果我們不是被那些異己文化的藝術或美學觀念所吸引,我們今天也不會聚集在這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