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美學》

《東方美學》

《東方美學》作者彭修銀、歐建平,人民出版社於2008年10月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東方美學》《東方美學》

書名:《東方美學》

作者:彭修銀 歐建平(翻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書號 :01-007137-4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

裝幀:平裝

頁數:415

定價 ¥50.0

內容提要

《東方美學》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

東方美學東方美學

“全球化時代的東方美學”,主要是對東方美學的理論形態、東方美學在世界美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東方美學形成的文化語境等方面進行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對印度伊斯蘭阿拉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美學特點,從其國家、地區和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進行了分析和考察;簡明地闡述了在全球文化不斷趨向交流融合的今天,東方美學與藝術如何以它深刻的思想智慧、特殊的理論形態和廣泛的藝術實踐,為西方美學和藝術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和實踐力量。

中篇

“東方美學中的‘他者…’,主要在東方與西方、傳統現代的文化語境中,對近代以來曰本在接受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過程中的情境進行了分析;對日本近代幾位有影響的藝術理論家、美學家如:西周、芬諾洛薩、岡倉天心等如何致力於東西文藝理論、東西美學內在品質的化合,即近代精神與傳統神髓結合的艱辛歷程進行了追述;對中日近代“美學”、“美術”等一些重要概念形成過程進行了梳理;對“美學”、“美術”作為中日近現代文藝學、美學、美術學的一個規範學術話語和一個學科名稱,進行了考證。

下篇

“東方美學中的‘日本橋’的作用”,主要對近代日本作為輸入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的“中間人”對中國現代形態的美學和文藝學的影響作了詳實的分析和考察。該篇首先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方法,以影響的結構性傾向為切入點考察和分析了促成日本近現代文藝學、美學對中國現代形態文藝學、美學產生影響的主要特徵,其中包括日本近現代文藝學、美學如何促成中國現代文藝學、美學的奠基;如何影響中國文藝學、美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如何影響中國文藝學、美學研究者掌握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等。

目錄介紹

上篇 全球化時代的東方美學

舞蹈藝術舞蹈藝術

回歸東方走向世界——全球化時代的東方美學
 從東方文化的深層結構尋找東方美學的現代生長點
 東西互動——東方美學研究的文化環境
 中國美學在東方美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東方美學中的“意象”理論
 東方美學原始意象的表現形態
 居住地的邏輯:東方美學的泛生態意識特徵
 古代印度美學
 伊斯蘭美學思想初探
 日本審美文化的抒情性
 “物哀”與日本民族的植物美學觀
 空寂:日本民族審美的最高境界

中篇 東方美學中的“他者”

西周的“美妙學說”及其在中日近現代美學史上的地位
 芬諾洛薩的東方美學觀  

舞蹈藝術舞蹈藝術

岡倉天心的東方美學思想與藝術史觀 東方近代美術的曙光——日本江戶時代
日本近代“美術”概念形成之考證
“日本畫”、“洋畫”概念的形成
 近現代日本美術發展史的時期劃分

下篇 東方美學中的“日本橋”

日本作為輸入西方文藝理論、美學的
 “中間人”對中國現代美學文藝學的影響
 近現代中日接受西方美學文藝學的異同
 促成日本近代美學文藝學對中國現代文
美學文藝學影響的主要因素
“西方一日本一中國”模式:日本近代
美學文藝學對中國現代美學文藝學
 ……
後記

作者介紹

簡歷

歐建平歐建平

歐建平,舞蹈研究所研究員、外研室主任、碩博導,文化部優秀專家。生為漢族,湘魯混血,少年時代學舞拉琴,高中畢業玉雕為生,1982年華師畢業獲文學學士,並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吳曉邦先生及舞研所諸位專家,1985年畢業獲舞蹈碩士,入舞研所主攻外國舞蹈。屢獲海外獎金,四次赴美深造,數十次赴歐亞澳及港澳台講學,任國際賽事評審、會議同傳、主編、顧問、秘書長,出版漢英著譯25部共32種,

成果

代表作《東方美學》、《印度美學理論》、《舞蹈美學》、《舞蹈美學鑑賞》、《舞蹈概論》、《現代舞的理論與實踐》、《西方舞蹈文化史》、《世界藝術史•舞蹈卷》,其中6部台灣再版。現為中國舞協、歐美同學會會員,中國譯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大百科二版外國舞蹈分支主編,美國《舞蹈雜誌》等國際權威刊物舞評家。

學術評價

《東方美學》《東方美學》

“美學”原初是一門起源於西方的學科,但隨著全球化過程的逐步推進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東方美學界開始把東方審美思想納入認知視野,並且逐步確立了東方美學這一研究對象。彭修銀的《東方美學》,可謂是貫徹這種全球化精神的典型代表。

“文化全球化時代的東方美學,不僅是作為一種理論、作為一種體系來建構,更重要的是將被用於解決個人、社會以及世界的生活問題,表現出一種全球性關懷,創造出更有價值的生活,來彌補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不足,從而豐富人們的生活,有益於人類的全面發展。”顯然,作者所認同的東方美學並不是閉門造車或者固步自封的,而是放眼全球,能夠成為一種既能夠展現東方文化的特殊神韻與魅力,又能夠解決全球化問題的嶄新的美學形態

與此同時,作者還立足於東西方文化和美學的互補立場,深入剖析了東方美學所面臨的歷史機遇。作者認為,當代西方文化與美學正面臨著一種“天人分裂”的危機。而東方文化和美學中的諸多元素卻可以糾正或治療西方美學的危機之症,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東方美學才可以找到自身的生長點。當然,東方美學也應當借鑑、吸收西方文化和美學中的有益因素。作者指出:“中國古典美學越走向它的成熟形態,越表現出對人的主體性的否定和背棄。”其實,西方文化“重理性”、“重科學”的精神也可以彌補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的不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西方—日本—中國”為分析模式,深刻揭示了“日本橋”在中國文藝學、美學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在作者看來,中國近代美學、文藝學同全球化之間的聯繫,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近代日本建立起來的,它擔當了一個不可或缺的“中間人”角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橋樑”或“紐帶”作用。正如作者這樣指出:“中日兩國現代形態的文藝學學科體系的建構都脫胎於西方的母體,受到西方近現代藝術觀念、美學思想的巨大影響。”此外,中國輸入“西方近現代的學術思想、觀念、體系、方法”,則通過兩種途徑:“一是直接從西方輸入,一是間接從日本輸入。其中近代日本作為輸入西方文藝觀念、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和藝術史學的‘中間人’,對中國文藝學科由古典形態向近代形態的轉換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毋庸置疑,作者的這一重要發現,深刻揭示了中國近代美學、文藝學發展的特殊規律,非常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中國近代美學、文藝學同日本近代美學、文藝學的歷史聯繫。

閱讀全書,作者無論是厘定東方美學的歷史、考辨東方美學的現實,抑或是展望東方美學的未來,都始終立足於全球化視野,根據東方美學之全球化的發展條件和要求,綜合考量了東方美學的特質與意義,前瞻性地把握東方美學的前景。這既展現了作者的開闊胸襟和遠見卓識,又體現了作者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