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分裂

全球分裂

《全球分裂》是《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亦名《超級帝國主義》)的續篇,國際經濟新秩序倡導非共產主義版的新政,以改進原材料的貿易條件和建立農業和工業自立,最終避免貿易依賴和對外債務陷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全球分裂

《全球分裂》是《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亦名《超級帝國主義》)的續篇,描述了債務國和原材料出口國在20世紀70年代尋求創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努力。作為一項民族主義而非左派的計畫,國際經濟新秩序倡導非共產主義版的新政,以改進原材料的貿易條件和建立農業和工業自立,最終避免貿易依賴和對外債務陷阱。

今天,這一計畫已成為一段被遺忘的插曲。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1979年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當選為英國首相和翌年羅納德·里根贏得美國總統選舉之後,該計畫的積極面全被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的金融緊縮和私有化取代了。在過去的20年中,外國政府的公共企業被私有化,而公共企業的發展曾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中心支柱。歐洲不僅沒有尋求一條出路。替代華盛頓共識及其以美國為中心的發展模式,而且連歐洲自己也實施了迄今只有不幸的債務國才採納的貨幣主義緊縮政策。

作者簡介

麥可·赫德森,是美國獨立的金融和經濟分析專家。20世紀60年代為大通曼哈頓銀行和安達信公司做國際收支分析,此後一直活躍在華爾街.為很多金融公司做諮詢服務,同時也先後在多所高校教授金融課程.現在是美國長期經濟趨勢研究所所長、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的有傑出貢獻的教授。他出版了大量的論述美國金融統治地位的著作。包括《金融帝國一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全球分裂》、《貿易、發展和外債》等.而且是加拿大、墨西哥,俄羅斯和美國等國政府以及聯合國訓練研究所(UNITAR)的經濟顧問。

圖書目錄

譯序一

新版前言

原版前言

導論

第一部分 一個美國世界

第一章 美國治下的和平

戰後的經濟秩序正在四分五裂,最迫切的經濟問題是如何增加國際社會的購買力以避免戰後經濟衰退。

第二章 美國短期國庫券本位制與金本位制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通過一個新的貨幣體系來利用世界資源:美國利用國際收支逆差迫使外國政府把其持有的盈餘美元投資於美國短期國庫券,就是說,把流入它們手裡的美元再貸給美國國庫。美國拒絕以黃金來解決其國際收支逆差的問題。

第三章 第三世界問題

正統理論只是在很久之後,才開始擔憂外國投資會完全扭曲原料出口國的經濟。經典經濟學家仍然沒有接受這一普遍的事實。他們指出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具體管理失當的案例,而不去考察導致其政治經濟畸形的一般困境。

第四章 冷戰由緊張變為緩和

與共產主義國家緩和的另一個好處是讓西方盟國擔憂美國不再為其所面臨的蘇聯威脅提供保護,從而可以加強西方聯盟。至少美國可以讓歐洲承擔更多的軍事負擔。

第二部分 全球分裂

第五章 1973年的事件

在1973年的四個事件的衝擊下,二戰後的經濟秩序走向了終點。

第六章 美國的外交戰略在出口禁運中達到極致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美國農業政策反映了這樣一種具有典型冷戰特點的辯證運動:美國國家鞏固符合特殊美國條件的自由貿易的努力最後導致在美國國內和國外日益增長的保護主義和國家主義。

第七章 石油戰爭改變了世界外交

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襲擊了以色列,引起了美蘇關係的緊張。蘇聯和美國分別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武器供應者。美蘇緩和受到了考驗,並使衝突得以復活——事實上最後變成一個政府間友善的諒解。

第八章 美國的新金融戰略

美國官員試圖創造第四個選擇:通過把這個債務變成世界貨幣儲備的一部分而“為美元過剩融資”,這個債務是不能被償還的,就像美國財政部不會償還國內貨幣一樣。世界貨幣制度的黃金將被法令貨幣所取代,而美國人在為外國真實資源付款的過程中可以毫無代價地創造美元信貸。

第九章 向世界投資關閉大門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投資者在美國和日本進行類似收購時都遇到了阻礙。美國政府官員反對他們在重工業(例如美國鋼鐵公司或通用汽車公司)、軍工(例如格魯曼公司)或原材料和自然資源等領域從能維持下去的大型公司手裡購買5%以上的股權。美國是石油輸出國組織進行海外收購的最激烈的反對者。

第十章 美國外援的停止

在今天世界的海外援助不再是一份禮物。通過救急食品和醫療救助形式對地震、乾旱、洪水或其他天災所給予的“人道主義”援助不足美國海外援助的2%。美國的大多數海外援助都帶有軍事性質,包含後勤支援和武器信貸,以及給對於美國具有軍事戰略意義的國家提供的備用輔助設備等。

第十一章 美國的鋼鐵配額預示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來臨

美國是第一個察覺到在這個新環境下自由貿易原則注定要失敗的國家,並立刻對此做出反應。早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當不符合美國經濟利益的情況出現時,美國就停止遵循這一原No事實上,它從未作為一個完全的成員參加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它只是一個參與的觀察員。由代表政府行政部門的貿易官員所簽署的任何協定都可能遭到國會的否決。

第十二章 放任主義的終結

直到1964年,迫於第三世界要求把貿易與發展問題聯繫起來的壓力,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才得以召開。美國反對該組織的成立,表現在它否決了15個通則中的9個以及4個具體原則。在所有的工業國中,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採取了最強硬的路線(其次是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德國)。

第三部分 國際經濟新秩序

第十三章 基本目標

不同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國際經濟新秩序這一口號變成了包括眾多計畫與聯盟的口號。

第十四章 世界金融改革

國際金融改革若不能替代美國短期國庫券本位制,收支順差國家通過增加淨出口所賺取的任何收入都將繼續流入美國,因為這些國家以美國短期國庫券的形式持有其國際儲備。國內或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可得到現有的國家貨幣的資助,但世界貿易需要的世界貨幣本位制必須與國家債務無關。

第十五章 世界貿易的新目標

自1973年以來,這兩種國際平衡的概念一直相互對立:貿易條件的改善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收入平等意味著工業國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在今天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第三世界國家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內投資和經濟的自給自足,與美國和歐洲維持當前的生活水準和現有投資的要求格格不入。

第十六章 政府對國際投資的監管

迄今為止,世界工業合作基本上屬於跨國公司的範疇。跨國公司已極大地擴大,催生了某種形式的國際分工。但國家不能讓跨國公司獨自承擔工業合作的責任。人們現已普遍認為應該同時審查能源、原材料和發展的問題。

第十七章 戰爭的未來

國際經濟新秩序對於美國或其它工業國參與對外戰爭的能力形成了新的制約因素。它通過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特別是戰爭引起的收支赤字),而襲擊了戰爭的經濟基礎,這些戰爭可能由美國、歐洲活著日本發動。

附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