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公益

全民公益

全民公益,是人人參與的公益,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人們通過各種公益活動、公益基金、公益網站等途徑,通過直接參與、捐贈、公益廣告、公益歌曲等方式參與到公益中來。在中國古代,倡導日行一善,就是每天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更多的人,讓社會更加美好和諧。

全民公益概念

凡是需要公民承擔責任、需要社會力量參與才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就是大公益的領域,就可稱為全民公益,屬於平民慈善事業。

全民慈善--來自南方日報全民慈善--來自南方日報

“公益”為後起詞,五四運動後方才出現,其意是“公共利益”,“公益”是它的縮寫。五四運動前,是沒有或者很少有“公共利益”這個概念的。最早的大家用例見於魯迅的文章。魯迅 《準風月談·外國也有》:“只有外國人說我們不問公益,只知自利,愛金錢,卻還是沒法辯解。”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 王太太有兩位姓張的內侄女,很熱心公益,在 霞飛路一個什麼婦女改良會盡義務。”
西方的教科書里常常提及:公益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公益(Istis1ah)也是伊斯蘭教法專用語。

全民公益,是人人參與的公益,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人們通過各種公益活動、公益基金、公益網站等途徑,通過直接參與、捐贈、公益廣告、公益歌曲等方式參與到公益中來。在中國古代,倡導日行一善,就是每天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更多的人,讓社會更加美好和諧。

公益的起源

在國外,早就把公益事業的實施交到了社會的手上,是因為商業企業的加入,既能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公益事業,同時企業也能通過廣告收回利益。政府只是組織功能。
但在中國,實施的難度是很大的。
第一,政府不可能交出公益媒體的權利。因為中國的傳媒事業還是為政府工作的。第二,中國的企業參與公益事業還是處於初級階段。不感涉及太深,怕得不到利益,反而被公眾誤解。一般政府是公益事業發起者,而非企業。
目前,已有不少公益組織不斷萌芽、發展起來,公益事業也逐漸走入媒體和公眾視野。在我們身邊,已有許多公益組織在默默地工作著,它們主要在自然環保、健康、教育扶貧、殘疾助老、婦女兒童、法律援助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

災難將全民公益推向高潮
2008年從冰雪災害到汶川大地震,普通民眾守望相助,他們以無聲有力的行動,將中國平民慈善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根據汶川特大地震捐贈情況與1998年抗洪募捐數據比較,中國慈善發展的速度就可見一斑:1998年抗洪募捐的款物總計約為64819萬元,10年後在GDP總量增長3倍的基礎上,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數額已是1998年的近58倍。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統計顯示,2005年至2007年,我國個人捐款占總捐款額的比例從5.36%上升到19.48%。2008年抗震救災的4.1億元個人捐款來自58.3萬人,平均每人捐款超過700元。

全民公益取得的成績

全民公益行動在09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全民公益捐一元全民公益捐一元

包括"愛心包裹"、"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恆大慈善萬人行"、"心基金"、"加多寶扶貧基金及全民公益示範企業行動"、"UC中國心基金及手機上網捐贈"、"利樂有情,百村百站" 等全民公益行動系列活動相繼開展,社會各界共有超過400萬人參與,捐贈資金達1.9億元,惠及貧困地區和5.12地震災區的170萬貧困民眾和災民。

全民公益可走更遠

全民公益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算了一筆賬:“目前我國城市生活的人口是5億人,如果每人一年捐100元錢,僅此一項全國每年就能募集到500億元善款。”事實上,2007年我國公眾和企業的慈善捐贈(款物)總額才達到了223.16億元,也就是說,全民公益是我國慈善事業尚待開發的一個寶藏。

公民正確的公益觀

慈善應成為中國的公民習慣
國內社會還流行“慈善是富人的專利”的想法。很多人永遠盯著富人,看不到自己的力量,這其實是戴著“有色眼鏡”看慈善。 著名學者于丹指出,慈善應該成為一種公民習慣。“每個人都有衛生習慣,每天起床要先刷牙;每個人也都有著環保習慣,看到路上有廢紙,會順手撿起來扔進垃圾箱;那么慈善也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它並不應該是在突發情況下才會呈現出來的一種行為,而應該是一種做慣了的、發自內心的常規的反映。當每個人慈善行為在付出的同時也在收穫,它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尊嚴,懂得了感恩。”

全民公益愛心基金創建人代表清華附中學生孫一先同學說到:"難道我們的慈善之心是不是非得要像5.12汶川大地震這樣大的災難來敲醒我們的心領,來承載我們的愛?這樣的代價太大了。愛心應該從點滴做起,獻愛心應該一個細水長流的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