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鋼琴集體課教程(上)

本教材由沈莤主編,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教材分成上、下兩冊,本書為其中的下冊。教材吸納了國外鋼琴集體課的先進思想和特點,從初級階段開始通過對練習曲、樂曲、復調的練習,使學生樹立鋼琴觸鍵的基本概念,並在演奏技巧上得到較快的提高。

簡介

【詞語解釋】 鋼琴 gāngqín 一種88鍵標準型鍵盤樂器。發聲原理取決於音板的金屬弦,由鍵盤控制氈質弦槌的敲擊而發音,並附有起延音作用的腳踏板,從而提高音樂效果。 人們口中所說的樂器之王就是鋼琴,而樂器之後是小提琴,樂器王子是古典吉他。

鋼琴集體課程介紹

鋼琴的起源

鋼琴的情態 鋼琴的情態

簡介

在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種古今樂器當中, 現代鋼琴被眾多的音樂家們譽為“樂器之王”。這不僅是由於它的體積最大、內部結構最複雜,更主要的還是由於它優良全面的性能和廣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樂器(除為數不多的教堂、音樂廳中的管風琴外)無法與之相比擬的。 在歐洲,大約14——18世紀之間,曾流行過兩種鍵盤樂器,一種叫 擊弦鍵琴,一種叫 撥弦鍵琴(又稱 大鍵琴、羽管鍵琴)。這兩種樂器都因被認為是鋼琴的前身而被我們稱為古鋼琴。兩種古鋼琴的發音原理互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完全不能或幾乎不能隨手指觸鍵的不同力度彈出強弱不同的音來。雖然有這樣的弱點,但古鋼琴作為鍵盤樂器,已經具備了將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調同時結合起來的功能。當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調同時(不是先後)結合起來時,音樂就變成多聲的、複合的、立體的了,這無疑是人類音樂思維的深化。鍵盤樂器的優點就在於能夠適應這種深化的需要。同時也反過來為多聲音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那時的歐洲音樂,恰好是復調音樂迅速演進的時代。相應的,古鋼琴也盛行了幾百年。許多作曲家都為古鋼琴作曲。例如巴赫、享德爾和斯卡拉蒂的鋼琴曲,都是為古鋼琴的。海頓、莫扎特的大量作品和貝多芬的一些作品,也都是為古鋼琴作的。另外,古鋼琴還有它特有的纖巧的音色。所以在古鋼琴普遍被現代鋼琴取代之後,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甚至在當代,又有少數鋼琴家重新提倡使用古鋼琴。今天, 許多型制的電子琴也都設定古鋼琴的音色( Harpsichord),就是這個緣故。 樂器的演進,是伴隨著音樂創作的深化而變化的。而音樂創作的深化,就在於更細膩、生動地表現出人們內心對無限豐富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感受,以及由此而來的無限豐富的感情色調及其變化。這時,缺少力度變化和對比的古鋼琴,就不能完全滿足音樂藝術發展的需要了。新的鋼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世界上第一台鋼琴,由義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 B·Cristofori)於1710年前後在佛羅倫斯製造出來,當時取名為“弱和強”( Piano e forte)。後來,幾乎所有語種都稱鋼琴為 Piano,就是 Piano e forte的簡稱。中文稱 Piano 為鋼琴,這倒是中國化了的名稱。 僅從鋼琴本名為“弱和強”這一點已經說明:演奏者能隨心所欲地彈出弱、強、漸弱、漸強、突弱、突強等等力度變化、對比,這是鋼琴的發音原理與古鋼琴的根本不同之處。這一點不同,對鋼琴演奏藝術的發展,對鋼琴曲創作的推動,都有重大意義,這已由後來的鋼琴音樂史所驗證。克里斯托弗里的巨大貢獻,就在於此。萬事開頭難,儘管他製造的那台鋼琴與我們今天常見的三角鋼琴(即平台式鋼琴)和立式鋼琴相比,還是大不相同的,但畢竟 Piano是在克里斯托弗里手裡誕生的。後來的幾百年間,又經各國無數的能工巧匠,從型制、結構、材料、音域、音色、音量等等方面不斷予以改進,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這中間,另一件對鋼琴藝術乃至整個音樂藝術的進步都有深遠意義的事,就是十二平均律的普遍套用。所謂十二平均律,就是一個八度內的十二個半音里,所有相距半音的兩個音之間的“距離值”,都是相等的,這是其他任何律制都不具備的特點。這個特點的優越性,在於音樂從此可以“暢通無阻”地自由轉調和方便地套用和聲技巧。由此,音樂的多聲思維才飛上了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翱翔的廣闊天空。 十二平均律的最早發明者是我國明朝的大數學家、天文學家、樂律學家朱載堉。依據史書,他最遲已於1584年之前創立了十二平均律這一偉大的律學理論,但由於受到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並未在我國推廣套用。在音樂實踐,特別是音樂創作中,最早成功的證實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並預示出光輝前景的,是德國的 巴赫。他於1722年寫了一部《平均律鋼琴曲集》(原名為《平均律鍵盤曲集》),使用了全部24個大小調,1744年又完成了同樣套用24個大小調的第二部。這兩部曲集,被信仰基督教的西方音樂家稱為音樂藝術的“舊約全書”,足見其在音樂文化上經典性的價值和意義。 鋼琴英文名是 Piano,Pianopianoforte(有強弱變化的哈潑西考特) 的簡稱原名:哈潑西考特. 其機械裝置有:鍵盤,擊弦機,琴槌, 制音器,琴弦和踏板。現代鋼琴的鍵盤達七個八度,最低音為 A2;也有再加一個小三度的,最高音為 c5(88鍵)。 鋼琴第一次用於獨奏樂器是在1768年J.C.在英國的一次演出。 現代鋼琴因形狀和體積的不同,主要分為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音樂會所用的大三角鋼琴是樂器中的龐然大物,有9英尺長,最重的可達79噸。迄今為止最昂貴的鋼琴是一架1888年生產的斯坦威( steinway)牌 三角鋼琴,1980年在紐約以18萬英鎊的高價被拍賣。鋼琴因其獨特的音響,88個琴鍵的全音域,歷來受到作曲家的鐘愛。在流行、搖滾、爵士以及古典等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立式鋼琴價格便宜,占用空間小,成為愛好者的購買對象。三角鋼琴( grand piano)則用於大型演出或專業人士。立式鋼琴採用一種琴弦交錯的設計方案,有效地節約了高度與厚度。在此之前的立式鋼琴高度達2.4米。現在的只有1-2米高。三角鋼琴有 2.7米長。 套用譜號:高音部: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低音部: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結構組成:由琴弦列、音板、支架、鍵盤系統(包括黑白琴鍵和擊弦音棰)、踏板機械(包括頂桿 和踏板)和外殼共六大部分組成。 使用材質:琴弦列:高、中音琴弦由鋼絲製成;低音琴弦由鋼絲加上紫銅纏絲製成。音板:木質結構。 木材要求質地柔軟、有彈性、易傳導振動,以白松或 梧桐為最佳。支架:包括鑄鐵支架和木支架兩部分。鍵盤系統:黑白琴鍵由象牙或電木製成;音棰常用木製。 踏板機械:金屬結構。外殼:漆飾木板結構。樂器特色: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變化豐富,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音樂情緒,或剛或柔,或急或緩 均可恰到好處;高音清脆,中音豐滿,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個交響樂隊的效果

鋼琴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動琴槌以敲打琴弦。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在歐洲及美國,鋼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鋼琴發源於歐洲,十八世紀初,義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發明的一種類似現代鋼琴的鍵盤式樂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鋼琴的組成

1. 踏板( Pedal):

是指鋼琴下面用足踩的踏板而言。它是鋼琴中除鍵盤外最重要的配件。1711年義大利樂器製造家克理斯多佛利( Bartolommeo Cristofori)在改造鋼琴時發明的。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 制音踏板( Damper Pedal):

是英人布勞馬( John Broadwood)於1783年發明,通常是鋼琴下最右內側的踏板,當制音踏板被壓時下,平時壓在弦上的制音器 (Damper)立即揚起。使所有的琴弦延續震動,將踏板放開後,所有的制音器又全部壓在琴弦上制止發音。由於按下制音踏板會使琴聲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故又稱強音踏板(Loud Pedal)。

(2) 柔音踏板 ( Soft Pedal):

是一個位於鋼琴底部最左則的踏板。它有兩種不同的作用,在平台式的鋼琴里,踩下柔音踏板時,琴槌會立刻向旁推移,使它只敲三弦中之二弦,或二弦中之一弦(如果每一音有三根弦,就只敲到二根弦;如每一音只有一根弦,移動的結果使琴槌較軟的部分敲到弦)。使音量減少,並使聲音變得非常清純、柔和。在直立式的鋼琴中,踩下柔音踏板時,所有的琴槌移近琴弦,藉以減輕衝力,減少打擊的長度與強度,使音量變小。

(3)持音踏板( Sostenuto Pedal):

現代鋼琴除了制音踏板及柔音踏板以外,位於中間的一根具有特殊性能的踏板。它有著令聲音或弦的振動持續下去的作用。但由於持音踏板使用機會少,所以現在的找持音踏板的構造和作用都有所改變。大部分現代鋼琴的持音踏板被踩下時,一塊活動的絨布會夾在琴槌和琴弦之間,使音量變得極細和模糊還變悶。通常只使用於夜間或清晨彈奏鋼琴之時,以免驚擾鄰居的安寧。

2.調音釘( Tuning Pins):

是一些能夠發出熱能的特別裝置。它的旋床有切口纖維,因而琴弦能牢固地繞在調音釘上,致使音質能保持下來。

3.琴槌( Hammer):

外包著高品質的毛氈或絨布,由於這層「皮膚」多是羊毛造的,因而又稱羊毛槌。它本身連著琴鍵,當琴鍵被按下時,琴槌便會打落琴弦上並借著琴弦的振動使鋼琴發出聲音。因此,它的作用是用來敲擊被調音釘緊扣著的琴弦。

4.制音器:

制音器是與弦緊貼著,用來阻止弦的震動。例如當鋼琴上的琴鍵被按下時,鋼琴內部的琴槌會打在一條條用銅製造的琴弦上,借著琴弦的震動發出聲音,制音器的作用就是在琴鍵按下後,

5.琴膽 (Action):

琴膽連線著琴鍵和琴槌,是整部鋼琴的靈魂和最重要的配件。

6.響板( Soundboard):

響板位於鋼琴內部最後面的一塊大金屬鋼板,它連著調音釘,緊貼著琴弦,當琴弦被引發振動而發出聲音時,響板會使聲音產生雙重共鳴,即將聲音透過響板反射以及擴大出來.

7.琴鍵( Keyboard):

整個琴鍵都是由黑鍵和白鍵組合而成,用均質木塊切割使琴鍵的外觀十分整齊,所有的鍵或黑鍵都有著平均的大小,並且高度相仿,不會令琴鍵的外觀感到起伏不平,黑鍵和白鍵都是經過嚴格的重量以及平衡檢測,使彈琴的動作達到平滑的效果。

內容提要

全新鋼琴集體課教程(上) 全新鋼琴集體課教程(上)

教材吸納了國外鋼琴集體課的先進思想和特點,從初級階段開始通過對練習曲、樂曲、復調的練習,使學生樹立鋼琴觸鍵的基本概念,並在演奏技巧上得到較快的提高。教材中的視奏和演奏相結合,逐步培養學生在鍵盤上掌握不同調式、調性的視奏和移調能力。四手聯彈與雙鋼琴、歌曲伴奏在課堂上增加互動感,加強學生合作能力,充分體現集體課教學的特點。教材分成上、下兩冊,本書為其中的下冊。全書共分八個單元,內容包括:幾種常見技巧的演奏、保持音、隱伏聲部與多聲部演奏等。

目錄

第一單元——幾種常見技巧的演奏(上)

一、練習曲

(一)同音反覆

《車爾尼鋼琴流暢練習曲》(作品849之12)

《車爾尼24首鋼琴左手練習曲》(作品718之15)

(二)震音

《車爾尼鋼琴流暢練習曲》(作品849之28)

(三)雙手交叉

《車爾尼160首八小節鋼琴練習曲》(作品821之98)

二、樂曲

《迴旋曲一托卡塔》(卡巴列夫斯基曲)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李斯特曲約翰·湯普森改編)

三、視奏與移調

(一)將下列樂曲用A大調演奏

《威尼斯狂歡節》(貝乃迪克特曲)

(二)視奏並移調

《童話》(卡巴列夫斯基曲)

四、四手聯彈或雙鋼碧

《東方》(庫爾曲)

五、懿曲伴奏

《聽,聽,雲雀》(莎士比亞詞舒伯特曲沙金譯詞董源配歌)

第二單元——幾種常見技巧的演奏(中)

一、練習曲

(一)三度雙音

《車爾尼160首八小節鋼琴練習曲》(作品821之103)

(二)半音階

《車爾尼24首鋼琴左手練習曲》(作品718之13)

(三)齊奏音階

《車爾尼鋼琴流暢練習曲》(作品849之23)

二、樂曲

《G大調小奏鳴曲》(布魯克曲)

《抓住機遇》(雅尼曲)

三、視奏與移調

(一)將下列樂曲用升f小調演奏

《俄羅斯民歌》

(二)視奏並移調

《匈牙利狂想曲》(片段)(李斯特曲)

四、四手聯彈或雙鋼馨

《迴旋曲》(韋伯曲)

五、歌曲伴奏

《回憶》

第三單元——幾種常見技巧的演奏(下)

一、練習曲

(一)分解八度

《車爾尼160首八小節鋼琴練習曲》(作品821之88)

(二)八度齊奏

《車爾尼鋼琴八度練習曲》(作品533之1)

(三)七和弦演奏

《車爾尼160首八小節鋼琴練習曲》(作品821之148)

二、樂曲

《圓舞曲》(拉比科夫曲)

《旋律》(巴赫曲)

三、視奏與移調

(一)將下列樂曲用降E大調演奏

《四重唱》(片段)(歌劇《弄臣》選曲)(威爾第曲)

(二)視奏並移調

《卡瓦蒂娜》(片段)(約翰·威廉士曲)

四、四手聯彈前雙鋼譽

《小矮人進行曲》(格里格曲)

五、歌曲伴奏

《鴿子》(伊拉迪爾詞曲趙金平譯非一配)

第四單元——保持音、隱伏聲部與多聲部演奏

一、練習曲

(一)保持音的演奏

《布格謬勒練習曲18首》(作品109之9)——晨鐘

(二)隱伏聲部的演奏

《卡羅爾練習曲》

(三)多聲部的演奏

《克拉莫60首鋼琴練習曲》(之2)

二、樂曲

《再見吧!鋼琴》(貝多芬曲)

《二部創意曲第四首》(巴赫曲)

《瀏陽河》(唐壁光曲陳銘志編曲)

三、頑奏與程調

(一)將下列樂曲用c小調演奏

《內蒙舞曲》(佚名曲)

(二)視奏並移調

《吉卜賽舞曲》(海頓曲)

四、四手聯彈或雙鋼琴

《小奏鳴曲》(作品36之1)(克萊門蒂曲)

五、歌曲伴奏

《致音樂》(肖倍爾詞舒伯特曲鄧映易譯配)

第五單元

一、練習曲

《克拉莫60首鋼琴練習曲》(之17)

二、樂曲

《聽媽媽講故事》(套曲《憶》選段譚盾曲)

《鄉村的夜晚》(巴托克曲)

三、積秦與魂調

(一)將下列樂曲用E大調演奏

《最美的紫羅蘭》(片段)(雷科萊·拉科夫曲)

(二)視奏並移調

《小步舞曲》(C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海頓曲)

四、四手聯彈或雙鋼譽

《小夜曲》(舒伯特曲)

五、歌曲伴奏

《西班牙女郎》(奇阿拉詞曲佚名譯配)

第六單元

一、練習曲

《克勒練習曲》(作品45之16)

二、樂曲

《三部創意曲第六首》(巴赫曲)

《E大調奏鳴曲第三樂章》(作品282)(莫扎特曲)

三、視奏與程調

(一)將下列樂曲用升c小調演奏

《第三鋼琴協奏曲》(貝多芬曲)

(二)視奏並移調

《俄羅斯小調》(雨果·弗雷編曲)

四、四手聯彈或雙鋼譽

《小黑人》(德彪西曲)

五、歌曲伴奏

《長鼓敲起來》(李潔思詞金鳳浩曲)

第七單元

一、練習曲

《練習曲》(杜鳴心曲)

二、樂曲

《瑪拉甘娜舞曲》(阿爾貝尼斯曲)

《甜蜜變奏曲》(斯提爾曲)

三、硬蠢與離調

(一)將下列樂曲用降A大調演奏

《飲酒歌》(片段)(歌劇《茶花女》選曲)(威爾第曲)

(二)視奏並移調

《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片段)(貝多芬曲)

四、四手聯彈或雙鋼署

《阿尼特拉舞曲》(選自《培爾·金特》組曲)(格里格曲)

五、歌曲伴奏

《牧歌》(內蒙古民歌瞿希賢改編)

第八單元——綜合練習

一、練習曲

(一)音階的演奏

《李斯特練習曲》(作品1之9)

二、樂曲

《亞麻色頭髮的女郎》(德彪西曲)

《棉花搖滾》(戴維·赫勒韋爾曲)

《e小調圓舞曲》(蕭邦曲)

三、視奏與移調

(一)將下列樂曲用f小調演奏

《威尼斯之旅》(圖森、塞內維爾曲)

(二)視奏並移調

《葬禮進行曲》(孟德爾頌曲)

四、四手聯彈或雙鋼鏨

《卡門序曲》(選自《卡門》組曲)(比才曲)

五、歌曲伴奏

《夏日》(選自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喬治·格什溫曲)

附錄:

一、二十四條大誼和小調音階

二、二十四條大調和小調琶音

三、音樂表情術語

四、中外部分音樂家介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