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藥丸

內窺鏡藥丸

卡耐基梅隆大學科研人員正在研製的可以部分消化的內窺鏡藥丸,與原始粗暴的塞管方式相比,它能提供一個更為溫和的治療方案。

簡介

內窺鏡藥丸,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科研人員正在研製的可以部分消化的微型電子醫療設備,與原始傳統的粗暴的“塞管”方式相比,它能提供一個更為溫和的治療方案。

研發者

該項目是由Christopher Bettinger和Jay Whitacre兩位教授共同研發,前者一直在研製可用於醫療方面的可生物降解醫用電子器件材料,而後者已經研發出一種廉價而無毒的鈉離子化學電池

結構原理

內窺鏡藥丸跟膠囊看起來十分相似,包括了感測器、數據傳輸系統。

等到它進到肚子裡面後,最外層的膠囊會逐步溶解,電池遇到水後會被激活,讓內窺鏡開始被動工作。

安全性

內窺鏡藥丸內窺鏡藥丸

由於這種電池的功率非常低,所以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同時也不會帶來傳統胃鏡之後的不適反應。

雖然它們會在人體消化系統裡面停留大約18到24個小時,不過實際上只能工作兩個小時。

最後這種藥丸要么就被消化了,要么就隨大便排泄到體外,因此其殘留物不會在體內停留,更加安全可靠。

套用

對於需要照胃鏡的病人們來說,未來吞服這種內窺鏡藥丸就可以解決問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