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亭

入山亭

入山亭位於雪竇山東南麓登山入口處,離溪口約5華里。以前,是登雪竇山必經之路。l055年,即宋至和二年,雪竇寺和尚在此建亭,稱“雪竇山亭”。後亭子幾經廢興,於l335年,即元朝開國第一年,重建“入山亭”。明萬曆年間,更名為“雪竇禪關亭”,意思是把守雪竇寺東邊關卡的亭子,後定名“入山亭”。

基本信息

介紹

入山亭 入山亭位於雪竇山東南麓登山入口處,離溪口約5華里。以前,是登雪竇山必經之路。l055年,即宋至和二年,雪竇寺和尚在此建亭,稱“雪竇山亭”。後亭子幾經廢興,於l335年,即元朝開國第一年,重建“入山亭”。明萬曆年間,更名為“雪竇禪關亭”,意思是把守雪竇寺東邊關卡的亭子,後定名“入山亭”。1934年,杜月笙為取悅蔣介石,主動出資拆建亭子。1941年4月,入山亭被侵華日軍一把火燒毀。1945年冬,杜月笙再次出資建造,迄今完好。
明朝詩人宋琰來到入山亭,繞亭子轉了一圈,當即吟誦一首七絕:“一亭西入梵王家,百折千盤路轉賒;山烏似知來客意,數聲啼上石楠花。”言簡意賅,寫出了“入山亭”的地理環境、地形險要和地物景色,世稱一絕。
 

詳細

 對“入山亭”影響較大的,除了蔣氏父子外,還有一個人物,就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伯虎,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有一天到溪口,帶著隨從攀登高山,前往雪竇寺觀光,走到“入山亭”,累得氣喘吁吁,一屁股坐在亭子裡,開口問隨從:“這叫什麼亭?”隨從抬頭朝亭子四面東看西瞧,不見有字,回道:“無名亭。”唐伯虎說:“無名亭?怎么是沒有名稱的亭子?”隨從說:“是啊,如此漂亮的亭子,沒有名稱,猶如漂亮的姑娘沒配上得體的服飾,缺少靈氣,乾脆你給它題個名,不枉到此一游!”唐伯虎此次悄悄離蘇州、抵杭州、至明州散心解悶,一路上沒留半點墨水,沿途也沒驚動親朋好友、各級官宦。聽了隨從要他題詞,搖頭說:“江南名士濟濟,不必弄文墨出醜了。”
那隨從聽了唐伯虎的話冷笑道:“方今天下。何人及大人筆墨功夫?今不顯露身手,誰知你來此一游?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留下筆墨,流芳百世呀!”
 

相關

 唐伯虎擦著雙手:“也好,你去找筆墨來。”隨從走出幾米外,朝四周看,只見叢林滿目,青藤高掛,野鳥盤旋,杳無人煙,到哪裡找筆墨呢?正在絞盡腦汁、一籌莫展之時,看見有個賣炭人,肩挑木炭,從嶺上下來。那隨從眼睛一亮,心中竊喜,連忙走上前去,討得一塊木炭,回到唐伯虎跟前說:“這荒山野嶺,無法找到筆墨,我討了塊木炭,大人,你看能不能用它代墨?”說著,將一塊大木炭遞給唐伯虎。唐伯虎生氣:“孺子,我還沒聽說以炭代筆,能寫出好字,你想作弄我嗎?”隨從說:“如果你用木炭寫出的字比別人用筆寫的還漂亮.豈不更說明你才氣過人,書法功夫之深嗎?”唐伯虎一聽,拿起木炭,寫下“入山亭”三字。寫畢,將留下的半截木炭還給賣炭人。賣炭人看了唐伯虎寫的字,笑著挑起擔子走了。他將木炭挑到溪口,邊賣炭邊宣揚唐伯虎用木炭代筆寫字。溪口有個紳士聽說。連忙趕到入山亭,見亭上果然寫著“入山亭”三字。他一面命人將唐伯虎寫的字刻在亭子上,一面趕到雪竇寺找唐伯虎,哪知唐伯虎順山道經餘姚、過杭州、回蘇州去了。後因時光流逝,唐伯虎的手跡隨著風雨滄桑而湮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