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爺兒

兔爺兒

兔爺兒是北京民間的老玩意兒,一種吉祥物。還有個說法,兔爺兒指的是被女人包養的小白臉。

概述

兔爺兒就是月宮搗藥的玉兔。被做成泥偶北京民間的老玩意兒,一種吉祥物。
還有個說法,兔爺兒指的是被女人包養的小白臉
兔爺兒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

故事

先給您講一個傳說故事: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麼藥也不見好。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們消災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都要送給她東西。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這樣,玉兔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女騎上獅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內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宮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人們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
傳說終歸是傳說。兔爺兒的產生,其實源於人們對月神的崇拜和對神話的確認。有關月亮的傳說在此產生重要影響。月中有兔的傳說始於春秋時代。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反映了神話的內容:一彎新月中並置著口銜靈芝的蟾蜍和奔跳的白兔。這說明漢代仍流傳月中有兔子的神話。河南鄭州出土的西漢晚期畫像磚“東王公乘龍”也出現了玉兔搗藥的形象。1968年,江蘇省丹陽市發現了一座南朝佚名陵墓,墓中出土了兩塊畫像磚,分別表現月亮和太陽,月亮磚中有一棵樹,樹下有一隻搗藥的玉兔,杵臼畢具,十分生動。
在民間,老百姓們都遵守著“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約,所以,祭月多由婦女承當。通常總是跟在母親身邊的小孩子非常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因此產生了專供兒童祭月用的造像:兔爺兒。
小孩買回兔爺兒也像成人一樣供養祀拜。清代乾隆年間楊柳青印製的木版年畫中,有一幅“桂序昇平圖”,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兒童拜兔爺兒的情景:圖中兔爺兒高坐案上,西瓜、石榴、桃和月餅供放於前;兩童子跪拜,一童子擊磬,神態動人。這種民間節令習俗也傳入宮中,皇家也按民間習俗供奉兔爺兒。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說:“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故宮博物院現藏多種兔爺兒,那就是皇家小兒祭月的遺物。
兔爺兒既然為兒童專用,就不免帶有玩具色彩。通常供奉之後,就成了孩子們的玩具,於是又出現了牽線操縱可使手臂活動的活動兔爺兒。據《春明採風志》記述:“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線。下扯其線,則唇亂搗。”與兔爺兒同時上市的還有多種兔子造型,如“兔子山”,一群小兔集於山石之上,形態各異,持諸般樂器吹吹打打,情同慶典;有活動小兔,下安彈簧,稍有碰動,即亂顫亂抖,活潑有趣;還有一種“兔兒奶奶”,大概是兔爺兒的“配偶”,一副老婦人的裝束,與兔爺兒並排供奉。山東濟南市則盛行“兔子王”,也是泥塑成型,兔首人身,兩臂抱攏,執藥杵,作搗藥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