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定光仙

長耳定光仙

長耳定光仙,中國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截教通天教主座下弟子之一。持有六魂幡,為通天教主所有。封神之戰時,通天教主擺下萬仙陣。曾希望憑藉此寶,一舉挽回截教頹勢。奈何長耳定光仙背叛截教,以致於通天教主功敗垂成。通天教主在誅仙劍陣被破後,欲反敗為勝便在蓬萊島紫芝崖上祭拜六魂幡。六條幡尾上各寫有接引、老子、元始、姬發、姜尚、準提的名諱。早晚用符印,拜完之日。將此幡搖動,立即取人性命。在萬仙陣中未及使用,就被長耳定光仙盜去。封神過後被通天教主收回。長耳定光仙也是只兔爺。在北京民間兔爺塑像上,經常刻有“長耳定光仙”字樣。

基本信息

印度傳說

(長耳定光仙,印度密教有這樣的傳說:崇尚婆羅門教的國王“毗那夜迦”殘忍成性,殺戮佛教徒,釋迦牟尼派觀世音化為美女和“毗那夜迦”交媾,醉於女色的“毗那夜迦”終為美女所征服而皈依佛教,成為佛壇上眾金剛的主尊。

中國傳說

長耳定光仙長耳定光仙
在《封神演義》中,長耳定光仙是主動背叛截教的一個二代弟子,他逃到西方佛教,被準提、接引列為定光歡喜佛。

【長耳和尚】(?~950)五代僧。泉州(福建晉江)人,俗姓陳。法號行修,世稱長耳和尚。相貌奇偉,長耳垂肩。幼時入北岩院(或謂入金陵之瓦官寺)出家,十三歲剃髮,登長樂府(福建閩侯)戒壇受上品律儀。十八歲,參謁雪峰義存,得其心印,此後常現馴服猛獸等靈異。

天成二年(927)入浙中(浙江),諸方皆來歸依,遂於西關之高峰結庵,受教者益眾,且擴建庵堂,稱為‘杭州耳相院’。吳越王曾問永明禪師,當代是否有真僧,永明推舉長耳和尚,謂系定光佛之應身。廣順元年示寂,世壽不詳,亦有謂寂於乾佑三年(950)。敕賜號‘宗慧大師’。〔宋高僧傳卷三十、佛祖綱目卷三十四、六學僧傳卷八、增訂佛祖道影卷四(虛雲)〕

【五代長耳相行修和尚《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師名行修。號法真。泉南陳氏。家本豪右。尚儒學。師獨存心清淨。不樂處俗。十三出家。偏參諸方。得法於雪峰禪師存公。師生有異相。耳垂至肩。上過於頂。下可結頤。時號長耳和尚。後唐天成二年。自天台國清寒岩游錢塘。吳越國王待以賓禮。居南山法相院。平昔常募人作福。或問和尚募人作福。未審有何形段。師曰。能遮百醜。乾佑四年仲冬二日。錢氏以誕辰飯僧。問永明。此會有聖僧否。永明日。長耳和尚乃定光如來化身也。既而永明預戒侍者曰。長耳或來。但云我寢矣。師詣永明。侍者依戒告之。師取永明革履復之而返。翌日坐逝。門人漆其全身。至今存焉。崇寧二年賜謚崇慧大師

贊曰

佛為群生悲願叵量應身衍福為世津梁

現大人相雙耳懸璫永明有語是佛定光

法相寺俗稱長耳相。後唐時,有僧法真,有異相,耳長九寸,上過於頂,下可結頤,號長耳和尚。天成二年,自天台國清寒岩來游,錢武肅王待以賓禮,居法相院。至宋乾佑四年正月六日,無疾,坐方丈,集徒眾,沐浴,趺跏而逝。弟子輩漆其真身,供佛龕,謂是定光佛後身。婦女祈求子嗣者,懸幡設供無虛日。以此法相名著一時。寺後有錫杖泉,水盆活石。僧廚香潔,齋供精良。寺前茭白筍,其嫩如玉,其香如蘭,入口甘芳,天下無比。然須在新秋八月,余時不能也。

袁宏道《法相寺拜長耳和尚肉身戲題》:

輪相居然足,漆光與鑒新。神魂知也未,爪齒幻耶真。

古董休疑容,莊嚴不待人。饒他金與石,到此亦成塵。

徐渭《法相寺看活石》:

蓮花不在水,分葉簇青山。徑折雖能入,峰迷不待還。

取蒲量石長,問竹到溪灣。莫怪掩斜日,明朝恐未閒。

張京元《法相寺小記》:

法相寺不甚麗,而香火駢集。定光禪師長耳遺蛻,婦人謁之,以為宜男,爭摩頂腹,漆光可鑑。寺右數十武,度小橋,折而上,為錫杖泉。涓涓細流,雖大旱不竭。經流處,僧置一砂缸,挹注供爨。久之,水土銹結,蒲生其上,厚幾數寸,竟不見缸質,因名蒲缸。倘可鏟置研池爐足,古董家不秦漢不道矣。

李流芳《題法相山亭畫》:

去年在法相,有送友人詩云:“十年法相松間寺,此日淹留卻共君。忽忽送君無長物,半間亭子一溪雲。”時與方回、孟暘避暑竹閣,連夜風雨,泉聲轟轟不絕。又有題扇頭小景一詩:“夜半溪閣響,不知風雨歇。起視杳靄間,悠然見微月。”

一時會心,不知作何語。今日展此,亦自可思也。壬子十月大佛寺倚醉樓燈下題。

兔兒爺

兔兒爺是封神演義中的長耳定光仙,所以比較早的兔兒爺形象是“金光洞”。國人有男祭灶和女祭月的習俗,兔爺早期是女人祭祀太陰星君時防止孩子搗亂而給孩子的玩具。後來,慢慢演變成一種習俗,北京、河北和山東等地都有製作、供奉和陳列兔爺的。
據傳說,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兒爺”、“兔奶奶”。
兔兒爺最早出現.在明末,用來祭月的,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明《北京歲華》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著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兔兒爺在北京可謂是家喻戶曉,因此也就派生出了許多與兔爺兒有關的俗語和歇後語,比如“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因為兔兒爺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見到做的兔兒爺,那可就屬於老兔兒爺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