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活性細胞

免疫活性細胞

免疫活性細胞是指一群具有免疫潛能的淋巴細胞。它們能特異地識別抗原,接受抗原刺激,並通過分化增殖產生免疫應答。這類細胞是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基礎,其中包括T細胞和B細胞兩類。近年發現的另一類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叫做殺傷細胞。廣義來說,一切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都可稱為免疫活性細胞,即除淋巴細胞外,還包括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

簡介

能接受抗原刺激而發生反應、增殖形成免疫效應物質並能進行特性免疫反應的細胞。

釋放出淋巴因子,記憶細胞或者是抗體( 免疫球蛋白)的特殊細胞

定義

免疫活性 細胞(immunocompetent cell, ICC)其中能接受抗原物質刺激而 活化、 增生、 分化,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稱為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或免疫活性細胞,即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此外淋巴細胞中還有K細胞、NK細胞等,也屬免疫活性細胞類群。

淋巴細胞

T淋巴細胞

即胸腺依賴 淋巴細胞(thymus depen- 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 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 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 外周免疫器官的 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 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 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誌,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誌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細胞是相當複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 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 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 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 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記憶體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 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B淋巴細胞

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 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 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布於脾小結、 脾索及 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黏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 漿細胞,合成 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 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 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循環。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誌,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誌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B細胞的亞群研究較少,分類更不統一。根據B細胞產生 抗體時是否需要T細胞輔助,分為B1和B2細胞。 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記憶體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周,但其 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K淋巴細胞(killercells)

又稱 抗體依賴淋巴細胞。是直接從 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的,表面無抗原標誌,但有 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 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 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 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 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 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激活 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循環。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 腫瘤免疫、 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 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類型。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 抗體復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NK細胞(naturalkillercells)

自然殺傷細胞的簡稱。是近年發現的又一類殺傷細胞。它不同於T細胞,也不同於K細胞,對 靶細胞殺傷時既不需特異性 抗體參加,也不需抗原預先致敏。主要存在於外周血、脾臟和骨髓中,淋巴結中含量極少,胸腺中沒有發現。現一般認為,NK細胞來源於骨髓。其免疫活性比K細胞、T細胞要小得多,但T細胞獲得殺傷能力大約需10天左右的致敏時間,K細胞的殺傷作用又必須有IgG的特異性 抗體的參與,而NK細胞卻能立即發揮非特異性殺傷靶細胞的作用,尤其是對多種腫瘤細胞有迅速殺傷和溶解作用。因此,NK細胞對 癌症的監視作用已越來越受到重視。

殺傷細胞

廣義的 殺傷細胞包括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巨噬細胞、中性和嗜酸性粒細胞、淋巴樣細胞。狹義的殺傷細胞僅指淋巴樣細胞。

淋巴樣細胞分類

分為3類,即:

①由T細胞轉化來的細胞毒T細胞或殺傷T細胞:接受抗原信息後可直接對 靶細胞產生殺傷效應;

② 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存在於人和小鼠體內的一種單核細胞,可自發地對 靶細胞產生殺傷作用。在發揮殺傷作用時,既不需要預先用抗原刺激,也不需要特異性抗體的參與,所以這種殺傷作用叫做自發的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對消除病毒感染的細胞、 腫瘤細胞、骨髓移植細胞有重要作用;

③抗體依賴性細胞毒細胞:即通常所稱的殺傷細胞(K細胞),在殺傷 靶細胞時不必預先用特異性抗原致敏,但在殺傷過程中,必須有能與靶細胞發生特異性結合的抗體存在,因為K細胞表面具有抗體IgG的Fc受體,只是在特異性抗體與靶細胞結合後,K細胞才能發揮殺傷效應,所以把這種起殺傷作用的細胞稱為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細胞(ADCC)。K 細胞在機體內主要也是殺傷被 病毒感染的細胞和腫瘤細胞等。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存在於血液中、具有高度吞噬功能、能迅速清除攝入物的大單核細胞,以及在組織中游離和固定的巨噬細胞的總稱。巨噬細胞也有許多受體,如免疫球蛋白IgG的Fe受體,補體C3受體,以及能與淋巴細胞、某些顆粒、 植物血凝素 (PHA)、 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結合的受體等,因此在發揮吞噬、胞飲、細胞識別、抗原結合等生物學效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巨噬細胞不僅參與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而且能參與 免疫監視以及產生巨噬細胞因子以調節特異性免疫應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