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共分四篇,免疫學基礎、醫學微生物學和醫學寄生蟲學各占一篇,最後一篇為實驗指導。在教材內容上突出“科學性、實用性和先進性”的原則,體現醫學職業教育的特色,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品味,符合社會的要求,適應崗位的需要。本教材編寫時力求突出重點、刪繁就簡、除舊布新、循序漸進、深入淺出、語言規範、通俗易懂。本書以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為基礎,按照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大綱要求,介紹了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基本內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全國中等衛生學校教材·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是中等衛生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根據中等衛生專業的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編寫了這本教材。在教材內容上突出“科學性、實用性和先進性”的原則,體現醫學職業教育的特色,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品味,符合社會的要求,適應崗位的需要。本教材編寫時力求突出重點、刪繁就簡、除舊布新、循序漸進、深入淺出、語言規範、通俗易懂。各部分的內容以夠用為度,並適當介紹一些本學科的新進展和新成就。在每章的後面還附加了思考題,供學生課後檢驗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目錄

免疫學基礎

第一章免疫學概述

第二章抗原

第一節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第二節抗原特異性與交叉反應性

第三節抗原的種類

第四節絲裂原、超抗原和佐劑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與抗體

第一節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結構

第二節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第三節各類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第四節多克隆抗體和單克隆抗體

第四章補體系統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補體系統的激活

第三節補體的主要生物學作用

第五章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及其編碼的抗原系統

第一節HLA複合體及其產物

第二節HLA-I類和Ⅱ類分子的結構

第三節HLA-I類和Ⅱ類抗原的分布和主要功能

第六章免疫系統

第一節免疫器官與組織

第二節免疫細胞

第三節免疫分子

第七章適應性免疫應答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抗原提呈細胞對抗原的加工處理和提呈

第三節T細胞和B細胞的激活

第四節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第五節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第八章固有免疫

第一節組織屏障及其作用

第二節固有免疫細胞及其主要作用

第三節固有免疫效應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第九章超敏反應

第一節工型超敏反應

第二節Ⅱ型超敏反應

第三節Ⅲ型超敏反應

第四節Ⅳ型超敏反應

第五節四型超敏反應的比較

第十章免疫學防治

第一節免疫學預防

第二節免疫治療

第十一章免疫學檢測

第一節免疫細胞及其功能的檢測

第二節抗原或抗體的體外檢測

醫學微生物學

第一章醫學微生物學概述

第二章細菌的生物學性狀

第一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第二節細菌的結構

第三節細菌的營養與生長繁殖

第四節細菌的新陳代謝

第五節細菌的形態結構檢查與人工培養

第三章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第一節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

第二節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第三節細菌變異的發生機制

第四節細菌變異在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套用

第四章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

第一節細菌的致病性

第二節細菌的毒力物質

第三節感染的發生髮展與結局

第五章病毒的生物學性狀

第一節病毒概述

第二節病毒體的大小與形態

第三節病毒體的結構與化學組成

第四節病毒的增殖

第六章病毒的感染與致病機制

第一節病毒的感染方式

第二節病毒感染類型

第三節病毒的致病機制

第七章消毒與滅菌

第一節消毒與滅菌的概念

第二節物理消毒滅菌法

第三節化學消毒滅菌法

第四節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

第八章致病性球菌

第一節葡萄球菌屬

第二節鏈球菌屬

第三節肺炎鏈球菌

第四節奈瑟菌屬

第九章腸桿菌科細菌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埃希菌屬

第三節沙門菌屬

第四節志賀菌屬

第五節其他腸道桿菌

第十章弧菌屬與螺桿菌屬

第一節弧菌屬

第二節螺桿菌屬

第十一章厭氧性細菌

第一節厭氧芽胞梭菌屬

第二節無芽胞厭氧菌

第十二章分枝桿菌屬

第一節結核分枝桿菌

第二節麻風分枝桿菌

第十三章其他致病性細菌

第一節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第二節軍團菌屬

第三節白喉棒狀桿菌

第十四章呼吸道病毒

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節副粘病毒

第三節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十五章經腸道感染的病毒

第一節腸道病毒

第二節急性胃腸炎病毒

第十六章肝炎病毒

第一節A型肝炎病毒

第二節B型肝炎病毒

第三節C型肝炎病毒

第四節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節戊型肝炎病毒

第六節其他肝炎病毒

第十七章皰疹病毒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單純皰疹病毒

第三節EB病毒

第四節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

第五節巨細胞病毒

第十八章逆轉錄病毒

第一節逆轉錄病毒的種類及特性

第二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第三節人類嗜T細胞病毒

第十九章其他病毒

第一節狂犬病病毒

第二節黃病毒

第三節出血熱病毒

第四節人乳頭瘤病毒

第二十章其他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第一節支原體

第二節衣原體

第三節立克次體

第四節螺鏇體

第二十一章真菌

第一節真菌的基本特性

第二節致病性真菌

醫學寄生蟲

實驗指導

……

編輯推薦

本書以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為基礎,按照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大綱要求,介紹了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基本內容。全書共分免疫學基礎、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寄生蟲學三部分。

主要內容

1、是一類個體微小,無完整細胞結構,含單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複製的非細胞型微生物。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virus”一詞源於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徵。其主要特點是:①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②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後釋放其核酸,然後以核酸複製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 2、B肝兩對半是國內醫院最常用的B肝病毒 (HBV)感染檢測血清標誌物。B型肝炎病毒免疫學標記一共3對,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 e抗體(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體(抗HBc或HBcAb)。B肝兩對半又稱B肝五項,其檢查意義在於:檢查是否感染B肝及感染的具體情況,區分大三陽、小三陽。 3、革蘭氏陽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糞腸球菌、消化鏈球菌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丹毒桿菌、炭疽桿菌、破傷風桿菌、螺鏇體、放線菌、結核菌 4、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鏇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鏇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依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愛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5、 6、破傷風是一種歷史較悠久的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侵入人體傷口、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破傷風桿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膚和黏膜,故破傷風都發生在傷後。一切開放性損傷,均有發生破傷風的可能。什麼原因引起破傷風?破傷風桿菌侵入人體傷口、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破傷風有什麼症狀? 1.潛伏期:長短不一,往往與曾否接受過預防注射,創傷的性質和部位及傷口的處理等因素有關。通常7 ̄8日,但也有短僅24小時或長達幾個月或數年。 2.前驅期:乏力、頭暈、頭痛、咀嚼無力、反射亢進,煩燥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牽拉,抽搐及強直,下頜緊張,張口不便。 3.發作期:肌肉持續性收縮。最初是咀嚼肌,以後順序是臉面、頸項、背、腹、四肢、最後是膈肌、肋間肌。 4.對聲、光震動、飲水、注射可誘發陣發性痙攣。患者神志始終清楚,感覺也無異常。一般無高熱。預防破傷風的方法有: 1、正確處理傷口。對於一般小的傷口,可先用自來水或井水把傷口外面的泥、灰沖洗乾淨。有條件的,可在傷口塗上碘酒等消毒藥水,然後在傷口上蓋一塊乾淨的布,輕輕包紮後再到醫院進一步治療。對於一些大的傷口,可先用乾淨的布壓住傷口,然後迅速去醫院治療。 2、注意產婦衛生。 3、注射預防針。 4、內服中藥。破傷風是一種歷史較悠久的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侵入人體傷口、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破傷風桿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膚和黏膜,故破傷風都發生在傷後。一切開放性損傷,均有發生破傷風的可能。什麼原因引起破傷風?破傷風桿菌侵入人體傷口、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破傷風有什麼症狀? 1.潛伏期:長短不一,往往與曾否接受過預防注射,創傷的性質和部位及傷口的處理等因素有關。通常7 ̄8日,但也有短僅24小時或長達幾個月或數年。 2.前驅期:乏力、頭暈、頭痛、咀嚼無力、反射亢進,煩燥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牽拉,抽搐及強直,下頜緊張,張口不便。 3.發作期:肌肉持續性收縮。最初是咀嚼肌,以後順序是臉面、頸項、背、腹、四肢、最後是膈肌、肋間肌。 4.對聲、光震動、飲水、注射可誘發陣發性痙攣。患者神志始終清楚,感覺也無異常。一般無高熱。預防破傷風的方法有: 1、正確處理傷口。對於一般小的傷口,可先用自來水或井水把傷口外面的泥、灰沖洗乾淨。有條件的,可在傷口塗上碘酒等消毒藥水,然後在傷口上蓋一塊乾淨的布,輕輕包紮後再到醫院進一步治療。對於一些大的傷口,可先用乾淨的布壓住傷口,然後迅速去醫院治療。 2、注意產婦衛生。 3、注射預防針。 破傷風需要做哪些檢查?1.患者有開放性損傷感染史,或新生兒臍帶消毒不嚴,產後感染,外科手術史。 2.前驅期表現乏力,頭痛,舌根發硬,吞咽不便及頭頸轉動不自如等。 3.典型表現為肌肉持續性強直收縮及陣發性抽搐,最初出現咀嚼不便,咀嚼肌緊張,疼痛性強直,張口困難,苦笑面容,吞咽困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呼吸困難,緊張,甚至窒息。 4.輕微的刺激(強光、風吹,聲響及震動等),均可誘發抽搐發作。5.局部型破傷風,肌肉的強直性收縮僅限於創傷附近或傷肢,一般潛伏期較長,症狀較輕,預後較好。 如何治療?1.單間隔離,加強護理,減少刺激,嚴防交叉感染。 2.傷口處理,徹底清創,用雙氧水或1:1000的高錳酸鉀液體沖洗,或濕敷傷口,開放傷口,絕禁縫合。傷口已癒合,一般不需清創。 3.破傷風抗毒血清的套用:T.A.T10-20萬u,或5萬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靜滴。以後每日肌注5000-10000單位,直至症狀好轉。用前必須皮試,傷口周圍也可注射5000-10000u,必要時鞘內注射,人體破傷風免疫球旦白也可套用,免於皮試。 4.控制、解除肌肉強直性收縮:可用冬眠靈或苯巴比妥鈉,10%水合氯醛,安定,杜冷丁等。抽搐嚴重時可用硫噴妥納液體靜注。 5.預防性氣管切開:有呼吸困難時套用,切開後應加強 護理,及時吸痰。6.抗生素(頭孢唑啉鈉)的套用。 7.全身支持療法。 7、結核桿菌、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軍團菌病、腦膜炎雙球菌、 8、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中的一種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對宿主是有毒性的。內毒素只有當細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壞菌細胞後才釋放出來,所以叫做內毒素。 內毒素不是蛋白質,因此非常耐熱。在100℃的高溫下加熱1小時也不會被破壞,只有在160℃的溫度下加熱2到4個小時,或用強鹼、強酸或強氧化劑加溫煮沸30分鐘才能破壞它的生物活性。與外毒素不同之處在於:內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脫去毒性成為類毒素;把內毒素注射到機體內雖可產生一定量的特異免疫產物(稱為抗體),但這種抗體抵消內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內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體特異性多糖、非特異性核心多糖和脂質A三部分構成。脂質A是內毒素的主要毒性組分。不同革蘭氏陰性細菌的脂質A結構基本相似。因此,凡是由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感染,雖菌種不一,其內毒素導致的毒性效應大致類同。大多數外毒素是產毒菌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在細胞內合成後分泌到菌體外的,外毒素毒性很強、大多數外毒素不耐熱,在60℃的溫度下加熱半小時就可以破壞它們、外毒素是一類蛋白質,它能刺激宿主免疫系統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反應,形成能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這種球蛋白稱為抗毒素。抗毒素存在於宿主血清中。多數外毒素的分子結構由A和B兩種亞單位組成。A亞單位是外毒素的活性部分,決定其毒性效應;B亞單位無毒,能與宿主易感細胞表面的特殊受體結合,介導A亞單位進入細胞,使A亞單位發揮其毒性作用。所以,外毒素必須A、B兩種亞單位同時存在才有毒性。 9、動物病毒:RNA類(脊髓灰質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愛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腦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類(痘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虹彩病毒、B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類(菸草花葉病毒、馬鈴薯X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大麥黃化病毒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