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瓷

如龍的形象,清中期以後,龍即不斷出現在瓷器上,至光緒年間,則大量出現。 探討光緒瓷器為何絢麗多彩,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在光緒時期的制瓷業粉彩方面還出現了一類創新的品種,淺降粉彩。

歷史背景

對現在的瓷器收藏者來說,所藏之物可能都是些不甚值錢的民窯器“大路貨”,多為近現代的仿品,能收藏幾件光緒瓷器也算不錯了。閒暇之餘,把玩這些瓷器,也能自得其樂了,這裡談的是光緒瓷器的一些特點。
1644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三件大事:明朝末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大清定都北京。此後,清朝經歷康、雍、乾三代盛世。至乾隆後期,有史學家稱之為“落日的輝煌”。大清一朝,開始由盛而衰,到了光緒年間,暮氣沉沉。中國古代瓷器,經,屢創輝煌,至“清三代”,到達另一個高峰。清嘉慶以後,瓷器藝術日暮西山,一代不如一代。光緒年間所產瓷器,卻令人耳目一新,當刮目相看。一些古瓷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封建社會迴光返照在藝術上的反映。
光緒為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光緒時期出產的瓷器,多姿多彩。如龍的形象,清中期以後,龍即不斷出現在瓷器上,至光緒年間,則大量出現。這時期的龍,一改往日神聖不可侵犯,少了些威嚴、呆板,使龍仿佛從深宮走進平常生活,似乎還有些可愛。另外,瓷器中還不斷出現外國人生活的場景,且“洋味”十足。這時期仿古瓷器也大量出現,如仿宋五大官窯瓷器,不少作品技法高超,幾可亂真。無論是青花、粉彩瓷器等,無不造型生動、胎體堅硬、釉色溫潤、韻味十足。
探討光緒瓷器為何絢麗多彩,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1840年,大清帝國在英國船堅炮利的攻擊下,被迫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隨後,“洋風”吹來,吹進這古老、塵封已久的帝國大門。此後,有關西洋體裁的作品,不斷出現在“中國製造”瓷器上。至光緒年間,不僅“洋風”仍吹,同時科舉被廢,新學誕生。實際上,中國的單一文化,已漸漸融入多元文化。這一切無不對瓷器藝人的思想及創作產生重大影響。
光緒時期,瓷器藝人創新意識有所增強,在繪畫題材上,在釉色處理上,無不追求藝術境界。這裡所說的創新,實際上是“復古”。工匠們有感於嘉慶以後瓷器藝術不斷走下坡路,深為惋惜。一些有所作為的工匠,紛紛仿效明代青花、“清三代”青花的藝術效果,製作上精益求精,往往在器底寫上“大明某某年制”、“大清某某年制”,就是明證。大量仿宋代的單色釉瓷器,之所以仿得惟妙惟肖,亦出於工匠們的責任感。反映在一件光緒時期“三星老人”青花瓷碗,很有特色。有關“三星老人”的製品,是個傳統體裁,但光緒時期工匠們追求藝術效果,使之造型端莊,青花釉色純正,細看,頗有些康熙瓷的味道。這一時期,洋人不斷進入國內,大量購買中國瓷器,把中國瓷器帶進帶出,造成瓷器需求量上升。這也是光緒瓷器得以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

仿古瓷工藝

清代晚期的光緒年間,是清皇朝走向滅亡的非常時期。因此陶瓷製造水平大不如清中早期,出現大批仿古瓷。此時的仿古瓷無論是彩色釉還是粉彩、青花等品種,均有仿之。如仿康熙郎紅釉、棒捶瓶,仿乾隆天球瓶、鹿頭尊等。
但仿古瓷再注重工藝質量,也是無法避免時代的局限一格局的。比如,郎紅釉色可以仿得了器形相似卻無法在釉色鮮紅方面比擬。又如,獸首尊的雙耳也無法達到乾隆時期的飽滿度。記得筆者在讀國中時的一個周末夜裡去順德區收藏家協會會長家中拜訪,就見得一尊光緒仿乾隆紅釉獸首尊。無論是從釉色、胎質、器形等方面,器物是顯得非常開門的。當時我把它上手鑑賞,幾乎所有的特徵都與乾隆時期的同一個模樣。筆者時年對瓷器收藏的研究不如對雜項所深好,如若不是會長提點,還真被其外模蒙蔽。會長告誡我千萬要記住,這最關鍵一辨別特徵就是那獸首不夠飽滿。否則將來以乾隆的錢買了光緒的瓷,那可就虧大了。
在光緒時期的制瓷業粉彩方面還出現了一類創新的品種,淺降粉彩。多仿八大山人、新羅山人等筆意的人物、花鳥與山水畫,是屬於中國山水淺降一派。
“淺降”屬專用術語,在國畫中淺降只用於淡菜山水畫,故又稱為淺降山水。淺降彩瓷器物所含粉質較少,其施釉較薄,色調相對粉彩瓷要淡雅柔和。通常還會在畫面上題寫乾支年款及畫題姓名。它的缺點是,受到磨損很容易就掉彩。造成這樣的緣故是因為淺降彩本身是薄加彩,然後再入爐二次低溫燒制而成的。
而若干年前,我曾介紹過一位廣州過來佛山順德本地尋寶的藏友到師兄家中購藏古瓷。當時我與師兄從三樓搬下裝有“三百件”瓷瓶的一對大錦盒。瓷瓶正是當時藏界較為普遍的晚清時期的異類粉彩瓷。這類三百件瓷瓶儘管異類,並不足以令藏家所自豪,卻依然是賣了個好價位,顯然是因為它是光緒時期相對傳統粉彩瓷要較為少有的淺降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