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與夢想:新中國經濟崛起後的實業力量

《光榮與夢想》內容簡介:2009年經濟觀察報社策劃了一組有關我國工業發展歷程的專題報導,內容涉及了我國工業發展歷程中的典型企業,重大事業和對工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重要人物以及我國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專題得到了讀者的強烈反響,為了將專題所傳達的正能量再次惠及讀者,因此特別將專題的香港內容進行整理和彙編,形成了這本《光榮與夢想》。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光榮與夢想》編輯推薦:工業是一個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準之一,工業發展的速度也是國家發展速度的重要指標。我國工業從1949年建國之初的慘澹經營,到現在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在短短的60年的時間之內,就達成了世界級工業強國的夢想,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而在這短短的六十年之內,我國工業是如果異軍突起,衝破西方軍、政、工的包圍,快速發展起來的,這其中又有多少令國人奮進的大事?《光榮與夢想》就從中國工業這60年的發展歷程中,所出現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企業出發,將我國工業發展的歷史展現給讀者。

作者簡介

經濟觀察報是全國三大經濟類報紙之一,是一家以中國經濟動態為報導對象,充分表現新興的、行動能力強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紙質媒體,其在推進中國與世界的融合,為中國和會主流階層提供更豐富的信息上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中國工業發展實例就是中國崛起的歷史縮影。中國工業歷史發展進程中,那些為中國工業發展所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和企業,他們的功績永遠記錄在歷史的天空之中,讓我們思古念今!
響石文化董事長劉世英
如果說中國是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那么一個個裡程碑似的企業,就是它的“脊骨”。寶鋼、二汽、大亞灣核電站、聯想、華為……只有了解這些標誌性企業,才能了解整個民族的奮鬥史。
《經濟觀察報》首席評論員孟雷

名人推薦

中國工業發展實例,就是和總工崛起的歷史縮影。中國工業歷史發展進程中,那些為中國工業發展所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和企業,他們的功績永遠記錄在歷史的天空之中,讓我們思古念今。
——著名財經作家 劉世英
如果說中國是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那么一個個裡程碑式的企業,就是他的脊骨。共和國的車輪、大亞灣核電站、萬里長江第一橋、聯想電腦、華為“智”造,只有了解這些標誌性企業,才能了解整個民族的奮鬥史。
——《經濟觀察報》首席評論員 孟雷

圖書目錄

前言/1
第一章回首崢嶸歲月/1
第一節奠基(1949—1958)/3
窮得見底兒/4
能者陳雲/5
夢回一五/6
連結:陳雲的“三大戰役”/9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14
第二節迷亂年代(1959—1968)/15
狂熱的時代/16
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17
三分天災,七分人禍/19
連結:蘇聯專家撤離中國/21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24
第三節備戰三線(1969—1978)/25
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26
從“先抓吃穿用”到“戰備為中心”/27
熱火朝天的“三線”建設/28
這不是打人民戰爭,而是打人民幣戰爭/29
做一次“洋奴”吧/31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32
第四節國門初開(1979—1988)/33
引資:水到渠成/33
寶鋼:橫空出世/35
胎動:三分天下/37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38
第五節三分天下(1989—1998)/40
“老大哥”變為“度假村”/41
“小老弟”異軍突起/43
500強的“狼來了”/44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46
第六節大飛機與強國夢(1999—2008)/48
坎坷三十年/49
告別“市場換技術”/51
大飛機拉動產業升級/52
連結:成敗榮辱大飛機//53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55
第二章工業地標/57
第一節日出東北/59
引子:中國第一爐/59
日寇的遺產,蘇聯戰利品/61
工業是怎樣煉成的/63
國企改革三十年/64
重振雄風,再起風雲/66
連結:東北企業/68
第二節“鋼鐵長子”的光榮與夢想/70
三顧茅廬也要看出鐵/71
千呼萬喚選廠址/72
全國共勉,同建武鋼/73
大型國企就是獨立城/74
鋼鐵,國之脊樑/76
連結:工業之子們/77
第三節克拉瑪依:戈壁油城/77
石油人才的黃埔軍校/78
安下心,紮下根,不出油,不死心/80
到邊疆一樣可以搞到對象/82
沙漠的美人/84
連結:油城地標/85
第四節萬里長江第一橋/86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87
五年籌備,總理掛帥/88
百年大計,無冕之王/90
造橋充當龍頭,工業整體升級/92
連結:共和國的大橋/93
第五節二汽:“三線”歲月/97
光陰荏苒四十年/98
艱難上馬,卻徒勞無功/98
磕磕絆絆,終迎艷陽天/100
棺材避雨,新婚住箱子/102
連結:中國的汽車公司/104
第六節三峽:世界最大的壩/106
千年江水泛濫,七十年論證等待/106
千億巨額投資,十七年修建之路/109
防洪發電航運,生態功過留後評/111
連結:中國的大壩/113
第七節寶鋼三十年/115
出爐:一部紀錄片引發的改變/116
爭議:幾經起死回生必有後福/117
談判:與日本沒有硝煙的戰場/119
重組: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121
連結:標誌性工業/123
第八節風起大亞灣/124
緣起:殺出一條血路/125
爭論:是不是虧大了/126
波折:車諾比警鐘/128
學費:土八路兵敗洋鬼子/130
運行:十年磨一劍/131
連結:中國核電方陣/132
第三章工業人/135
第一節大飛機追夢人/137
未圓之夢,昌盛起航/138
悲情運十,國產率96%/140
起落之間,幡然醒悟/142
永不放棄,願贈國家/143
連結:中國飛機人/144
第二節地質工業之光:李四光/146
孫中山的期許/147
不甘貧油國/148
攻下松遼平原/149
春蠶到死絲方盡/151
連結:石油身影/153
第三節黃河萬里流,諫者黃萬里/155
從海歸到大右派/156
伽利略被捕,地球依然繞著太陽轉/158
非關傲世玩才智,總是挈情憂國淚/159
連結:中國水利人/161
第四節呂忠達的大橋人生/163
搞工程的必須扎在工地/164
譜寫多曲天下第一/166
橋樑精神的下一戰場/168
連結:橋樑工程家/169
第五節第一代汽車人的口述史/171
為造紅旗:連續96個小時沒合眼/172
初次訪日:啟動現代化換型/174
中汽公司:吃螃蟹的改革者/175
連結:昔日汽車人/178
第六節書福“弄”車/179
衝壓:英雄不怕出身草莽/180
焊裝:汽車就是四個輪子的沙發!/182
塗裝: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183
總裝:大汽車公司的雛形/185
連結:當代汽車人/186
第七節華為“教父”任正非/188
“七國八制”引發的決心/189
“床墊”和“狼”的標籤/191
痴人說夢和國際化管理/192
充滿矛盾的元素和成熟/194
連結:教父級企業家們/195
第八節柳傳志,聯想的“王”/196
從“養牛”讀出務實/197
產研結合的十年典範/199
正面出擊戰勝國際巨頭/200
聯想就是他的命/202
連結:中國電腦的巨星們/203
第四章企業未來之道/207
第一節道路之爭:重工業走來/209
吳敬璉與厲以寧之爭/210
吳敬璉與樊綱之爭/212
吳敬璉的孤軍奮戰/214
一場沒有完成的爭論/216
第二節民企重型化:夢想與悲歌/218
羊絨衫商人的“煤電矽鐵”夢/219
看這一長串民企巨頭名單/221
當愷撒遭遇巨觀調控/224
連結:民企轉型之路坎坷難言/227
第三節新型工業化:何為中國引擎/228
不得不走的新型化道路/229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1+1/231
或許需要新的經濟原理/233
連結:新型工業化道路成各地經濟成長焦點/234
第四節中國創造:艱難的跨越/235
起因: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236
方式:消化吸收再創新/237
瓶頸:體制突破迫在眉睫/240
連結:中國製造業,“低成本時代”從此不再/242
第五節智慧型工業:領跑者的足跡/242
智慧型電網的價值/244
汽車工業的革命/246
用自己的產品生產產品/248
首都機場的工程奇蹟/249
探尋20%的中國元素/249
人類距離夢想有多遠/251
連結:智慧型工業將是未來主導產業/252
第六節能源開採:中國“科威特”轉型/253
大漠煤城與陝北首富/254
暴富之後的天上人間/255
能源新都的希望和困境/257
連結:能源之殤——亟待調整的能源結構/258
第五章開啟綠色經濟之門/261
第一節推動世界復甦的引擎/263
世界瞄準同一命脈/263
中國能打翻身仗嗎/266
未來與當下的矛盾/267
這是生活方式的改變/279
連結:“低碳”我們做得能夠更多/270
第二節低碳經濟:迷茫的當下和不得不行的未來/271
建築:王石的住宅產業化/272
汽車:王傳福的明日帝國/274
發電:中國要做“賣炭翁”/276
博弈:大國遊戲必爭之地/277
連結:哥本哈根上空的硝煙/278
第三節時髦的綠色工業財富/280
不是簡單的廢品回收/281
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282
新名詞“生態工業園”/284
蓬勃發展的變廢為寶/286
連結:綠色工業的領跑者/287
第四節循環改造:張家港這八年/288
把循環利用發揮到家/289
首個《循環經濟總體規劃》/291
發展經濟與環保並舉/293
連結:中國的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295
第五節垃圾和泡沫:新能源之困/296
財富效應和推波助瀾/296
解決市場再解決工廠/298
過剩是否偽命題?/399
新能源等於垃圾電?/300
新產業也需巨觀調控?/301
連結:產能過剩——中國的風電產業/303
結語/305

序言

歷史回首,擦拭塵埃
1954年,中國的製造業是什麼水平?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AS、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在戰爭年代,強國意味著軍事實力,是飛機、大炮、戰艦和核子彈。
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值得尊敬,往往是因為它有推動社會發展、為全世界提供優質服務的企業。正如我們對美國的認識,離不開微軟、通用、麥當勞、好萊塢;一提到歐洲先想到的是賓士、寶馬、西門子、皮爾卡丹、萬寶龍、歐米伽;而在世界人民面前支撐中國形象、塑造中國性格的,也一定是具有標誌性的企業。
如果說中國是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那么一個個裡程碑似的企業,就是它的“脊骨”。寶鋼、二汽、大亞灣核電站、聯想、華為……只有了解這些標誌性企業,才能了解整個民族的奮鬥史;只有了解他們的來龍去脈.才能明白我們的民族經受過怎樣的困惑和迷茫,追求著怎樣的光榮與夢想1
1955年12月的政協會議期間,中央宴請各界參會的知名人士。工商聯代表張敬禮恰與毛澤東、周恩來同坐一桌。張敬禮是近代中國工業的奠基者之一、“狀元公”張謇的侄子。提到張謇,人們總會不禁想起那時中國的工業四人: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講到化學工業,不能忘記范旭東;講到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
如今我們回想當年,這四句考語不僅是對張謇等幾人歷史地位的肯定,也恰如其分地說出了中國工業所面臨的現狀——從清末洋務運動籌辦工業到新政權定鼎北京,近一個世紀間,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中國工業的發展更是乏善可陳。直到此時,就工業而“數英雄人物”,仍不過兩張、范、盧等寥寥數人而已。爬梳史料,到1950年前後,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50美元,工業產值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O%左右,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超過了85%。
工業化是任何一個謀求發展的國家都不能逾越的階段,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畫”起,中國正式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化歷程。數十年間,這波瀾壯闊的工業化浪潮,取得了巨大成就。按2009年3月1日中國《工業化藍皮書》發布的結果稱,“中國現在的基本經濟國情,已經從以前的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大國,工業產業的比重已接近50%。預計在2040年前後.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現代化。”
數十年的成績斐然,但也經歷了深刻教訓:
比如曾長期存在的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問題;
比如為著重發展工業而導致的工農業“剪刀差”問題;
比如工業技術相當程度上仍依賴國外,研發投入嚴重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
比如仍然集中在各門類工業領域的強大的國有資本壟斷問題;
這些重要的問題和矛盾,有的解決了,有的部分解決了,有的尚待解決。對那些歷史教訓的深入檢視與反思,將是促進中國工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石;正視並解決現實中的種種制約,更多地為工業發展“鬆綁”,則尤是中國工業在未來能夠一路向前的活力所在。
數十年彈指一揮,如今說來輕鬆,實則在這工業大時代中濤飛浪涌、驚心動魄,多少浩大的工程、不盡的雄心、黯然的背影、流淌的血汗,這一切不應隨時光遠去而消逝。記住這個時代,為使那些智慧與無知、夢想與徒勞、榮耀與沒落、艱辛與寂寞,以及那些幸運與不幸的人們能夠進入歷史,並在其中得到平靜和安寧,經濟觀察報社從中國企業實例入手推出本書,循著中國工業數十年的道路,陸續為它們和他們發掘歷史,擦拭塵埃.以讓後來者依其足跡,繼其靈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