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曾子

《孟子·離婁上》記“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說明他晚年託兒子的福,生活較好。 這和孔子主張的“大同之世”是一致的,孔子對曾皙的肯定,說明曾皙得孔子思想之真諦。 ?正因為曾皙遵循孔子之道,才教自己的兒子曾參拜孔子為師。

孔子小6歲,是孔子30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收的弟子。與其子曾參同師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頗嘆賞。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曾皙被封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封“萊蕪侯”,明世宗時尊稱為“先賢曾子”,與顏回之父顏路等一起被供享於孔廟崇聖祠內。
的第五代孫少康封他的小兒子曲烈(子爵)於鄫地,建立鄫國姒姓)(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用原國名“鄫”去掉邑旁為姓氏(表示離開故國),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從曲烈至巫(經歷54傳)改為曾姓,57傳至曾點,58傳至曾參。
?
歷代文獻,如《論語》、《史記》、《孔子家語》、《闕里文獻考》以及記載曾子、曾氏的一些書中,對曾皙都有記載。綜合研究可以得知下面的情況:曾皙出身於我國奴隸社會末年的奴隸主貴族,到他曾祖(巫)時,已經沒落。《說苑·立本》 記其子“衣敝衣以耕”。《戰國策》卷二記其妻親自織布維護生活,可知他當時已生活在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家庭了。古籍中對其事跡記載不多,只《論語·先進》中記了他一番談話,《孔子家語·六本》記中“曾子耘瓜損傷其根”後,他大發脾氣,把兒子痛打了一頓。《孟子·離婁上》記“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說明他晚年託兒子的福,生活較好。《孟子·盡心下》又記“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羊棗是生長於山區一種百姓喜食的普通小柿子,曾皙好食此物,說明他是普通百姓。《孟子·盡心下》記孟子的弟子萬章向孟子問: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陳國為什麼懷念魯國弟子中的“狂士”(琴張、曾皙、牧皮等)呢?孟子回答:孔子把自己的弟子分作四等:中行之士、狂放之士、狷介之士、鄉愿之士。其中第一種中行之士(如道德水平最高的顏回,此時正跟隨孔子),其次便是曾皙那樣的狂放之士了。中行之士是道德水平高,能做到“至德”中庸,狂放之士是能以進取的人(進取中可能不把握不當之處,故稱狂放),狷介之士是幹不了大好事,也不會幹壞事的人。那種鄉愿之士則是四面討好、八面玲瓏的阿諛之徒、好好先生。由此可見曾皙在孔子心目中是個較好的弟子。?
曾皙“狂放之士”較高的水平表現在《論語先進》之“四子侍坐章”中。孔子師徒五人到了魯國城南沂河岸上,孔子叫他們各自說出自己的志願時,仲由要武備治國,冉有要政治治國,公西華要外交救國,孔子認為都只是抓住一個具體問題,層次不高。當問到曾皙時,曾皙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番言論,儘管古人有五六種解釋,正確的應該理解為:依據孔子的仁政德治治理國家,使國家統一、富強,人民生活安定以後,才能有條件,有心緒悠哉游哉地去洗澡、吹風、唱歌、散步。這和孔子主張的“大同之世”是一致的,孔子對曾皙的肯定,說明曾皙得孔子思想之真諦。?
正因為曾皙遵循孔子之道,才教自己的兒子曾參拜孔子為師。正因為曾皙對孔子仁政德治的主張有著深入的、超於別人的理解,曾參才在其父正確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發揮,終得孔道真傳,成為宗法孔聖之道的孔子思想的主要繼承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