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考古論叢

先秦兩漢考古論叢

《先秦兩漢考古論叢》是2008年6月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展岳。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關於先秦兩漢考古學的論著52篇,內容包括秦漢陵墓制

先秦兩漢考古論叢

度,秦漢簡牘、銘刻與墓誌,漢代禮制建築與飲食文化,早期鐵器與農耕,兩廣青銅文化,南越王與南越國的考古學問題,閩越甌越都城所在地問題,以及人牲人殉與俑葬等問題。這些文章,大部分是作者親歷考古工作的研究成果,多有獨立見解。綜觀全書,有助於了解先秦兩漢考古研究發展的軌跡。

本書可供大專院校文科師生和廣大歷史考古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秦漢陵寢

漢代諸侯王墓論述

西漢陵墓研究中的兩個問題

漢茂陵“陽信家”銅器所有者的問題

再論漢茂陵“陽信家”銅器所有者的問題

長沙望城坡西漢“漁陽”墓墓主推考

關於武威雷台漢墓的墓主問題

秦漢簡牘述略(附帛書、骨簽)

雲夢秦律簡論

西漢齊王墓器物坑出土器銘考釋

西安三橋高窯村西漢銅器群銘文補釋

嘉祥宋山漢安國祠堂題記釋讀

史籍所見的漢長安城南郊禮制建築

關於王莽九廟的問題——漢長安城南郊一組建築遺址的定名

關於西安大土門遺址的定名問題

漢代人的飲食生活

關於秦漢人的食糧計量問題

漢代的褻器——兼論“虎子”問題

早期墓誌的一些問題

記涼台東漢畫像石上的“髡笞圖”

神判法與“獬豸”決訟——法的起源

禹鑄九鼎的真相

漢畫“升鼎圖”

關於中國開始冶鐵和使用鐵器的問題

隕鐵制器和人工煉鐵

雲南土法煉鐵的調查

古代農具統一定名小議

漢代南方牛耕和火耕水耨

兩廣先秦文化

論兩廣出土的先秦青銅器

南越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淪南越國出土青銅器

論南越國出土鐵器

論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

南越王墓的絲縷玉衣和組玉佩

南越國六夫人印

“朱廬執到”印和“勞邑執刲”印——兼論南越國自鐫官

關於廣州南越王墓的墓主問題

關於貴縣羅泊灣漢墓的墓主問題

銅提筒考略

關於兩廣出土北方動物紋牌飾問題

從出土遺物看南越王的飲食

南越王墓出土文字資料匯考

南越木簡選釋

閩越東冶漢冶縣的治所問題

閩越國出土鐵農具初步考察

閩越、南越和夷洲的比較研究

東甌故都所在地問題

泉州南朝以前的歷史考古問題

古代泉州的開發和郡望堂號的流傳

人牲人殉與中國古代社會

東周俑葬與人殉

編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秦漢陵寢

“陵”指帝王的墳墓,“寢”指帝王靈魂生活起居的處所。帝王死後,在墓地上,要仿照現實生活中的模式,建宮殿,藏神主,具衣冠,按時進奉生活用具和飲食,這就是所謂的“陵寢”。

一般認為,中國的陵寢創始於戰國中期,成熟於秦漢時代①。秦漢帝王的陵寢比先秦國君要複雜得多,除了有墳丘式的“陵”和繞以垣牆的“陵園”以外,還有與之相配合的寢殿建築,西漢還要在陵旁建廟。根據考古發現,瘞埋在陵園內外的乘輿車馬、珍禽異獸(或用明器代替)、玉圭、璧,以及模擬軍佇列陣送葬的兵馬俑群,妃嬪宗室大臣的陪葬墓,都是秦漢陵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秦代陵寢

秦在統一六國以前,秦國國君墓地上已出現簡單的陵寢設施。根據陝西考古報導,葬於雍城(今鳳翔)陵區,時代約當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的秦公陵園,平面多作東西窄,南北長的豎長方形,有雙重壕溝圍繞,墓上大多發現有享堂建築遺存;葬於芷陽(今臨潼)陵區,時代屬戰國晚期的秦先王陵園,四周仍環以壕溝,墓上開始出現墳丘,墓上原有的享堂,則被移置於陵側,成為陵寢、便殿②。秦始皇的陵寢建制實際上是在秦先公先王陵寢建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只不過改壕溝為垣牆,並加以擴大和複雜化。

史籍對秦始皇的陵寢制度記述不多。《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楚元王傳附劉向傳》著重記始皇墳丘和陵內的埋藏,未及地面建制;蔡邕《獨斷》、《續漢書·祭祀志》對始皇陵的地面建築也只簡單提到“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所以,對秦始皇陵寢建制的了解,只能通過田野考古的勘察和發掘。

秦始皇陵的考古勘察,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③。1974年以來,勘察發掘全面展開。目前已基本上搞清陵寢的平面布局。它大約是由陵墓、陵園、寢殿、(包括兵馬俑在內的)多種陪葬坑以及陪葬墓組成的。其中的多種陪葬坑、陪葬墓已作了部分發掘,其他主要是依靠勘探資料認定的(圖一)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