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萬寧宮

元符萬寧宮

元符萬寧宮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東南20公里處的茅山[江蘇省句容市茅山]上,是景區內最主要的道觀之一,與位於茅山最高峰大茅峰上的九霄萬福宮合稱“茅山道院”。元符萬寧宮建成於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 1106年),又名印宮,得名於宋代皇帝贈送道觀的珍寶“九老仙都君印”,有“印宮一顆印”之說。現在的元符萬寧宮多數殿堂、雕塑為現代新建,最引人注目的的要屬淨高33米的金色老子神像,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

基本信息

簡介

茅山元符萬寧宮茅山元符萬寧宮
元符萬寧宮建於唐代,初名潛神庵,簡稱“印宮”。梁代天監年間(503—519)陶弘景曾結廬於此在“龍池”旁修煉。北宋江寧府奉旨為劉混康修建宮觀,歷時九載於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竣工,賜名為“元符萬寧宮”。山門前現有睹星門,亦稱石牌坊,原是道士們觀星望氣之處。門之左右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個填藍正楷大字。過睹星門拾階而上,有靈官殿、碑亭、萬壽台、老子神像、道教文化長廊等勝景。

歷史沿革

茅山元符萬寧宮茅山元符萬寧宮
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宮所在的茅山積金峰南腰處,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風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

梁代天監時(公元503年—519年),著名茅山道士陶弘景曾結廬於此“龍池”之旁修煉;

唐代至德年間(公元757年—758年),茅山道士在此建火浣宮;

宋代景德年間(公元1004年—1007年),道士張明真廬居於此;

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為延真庵;五年(1027年)為天聖觀;

嘉佑年間(公元1057年—1063年),蜀人王略修修煉於此;

仁宗時(公元1023年—1063年),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曾築潛神庵於此修習上清道法;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哲宗趙煦皇后孟氏誤吞尖針於喉中,醫莫能出,時劉混康聞之,飄然進京入宮,用茅山道教秘傳符籙與丹藥催吐,使孟太后吐出尖針,哲宗皇帝龍顏大悅,於是便賜劉混康號為“洞元通妙法師”,又招住京城上清儲祥宮,並於紹聖四年(公元1098年)江寧符即所居始建元符觀,以供其修道煉法,歷時九載於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建成,敕賜“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

茅山元符萬寧宮茅山元符萬寧宮
其時建築壯觀,規模宏大,殿宇層層而上,房舍院院相連,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前是睹星門,正中有天寧萬福殿,以祀皇帝本命星宿神像,西廡飛天***殿,以藏朝廷恩賜茅山之道經;又有寶籙殿、北極閣、萬壽台、九層台、宗壇祠、句曲山神祠、廣濟龍王祠、本宮神護聖侯祠、本宮二使者靈佑靈護侯祠與三素、九真、眾妙、大有、震靈五神堂及東秀、西齋、觀雲、啟明、野隱、勉齋、西碧、東齋、樂泉、覺秀、雲林、真隱、監齋十三房道院等,後為劉混康早年所築潛神庵,“總四百餘間。高明傑大,工盡其技。金碧丹堊之飴,螢煌昭爛於祟崗秀巔之上。煙霞霏微,草木蔥鬱;望之若神,莫可圖寫;即之肅然若雲車,風焉往來於空曠有無之間,不可得而知也;可謂盛矣!”時徽宗還敕江寧府發兵二百人,供元符宮及茅山其它道教宮觀巡邏灑掃,專立兵營拱辰寨駐防保衛,盛極一時。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公元1127年—1130年),此宮毀於盜火。

不久又得高宗敕賜重建,工竣並御書宮額。寧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又有修復擴建。理宗時(公元1225年—1264年),理宗皇帝親賜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修繕宮內“上清宗壇”,且御書“上清宗壇”碑與聖德、仁佑、景福萬年三殿額。明代屢有修繕,並於宮內專設華陽洞正副靈官,以加強對茅山各道教宮觀道教事務的管理;

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1505年),江寧李君華和茅山道士陳真福曾有修復,後李君華之子李曙又有再修,至此已基本恢復原有規模與格局。後經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宮內大部分建築相續慘遭兵火焚毀;

抗日戰爭期間,宮內部分僅存建築又遭日軍兵火燒毀,民國年間(公元1912年—1949年),元符宮僅存靈官殿、三清大殿、太元寶殿與東秀、西齋、勉齋、聚仙四房道院等建築;解放後,宮內殿堂及道院多次得到當地人民政府的撥款、屢有修繕;十年浩動期間,該宮除萬壽台與勉齋道院內的部分道房之外,其餘建築均被拆毀。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貫徹與落實,茅山道院的道教活動日益得以恢復,元符宮亦逐漸得以重新修建,並於1988年11月間正式對外開放。

現已建成與修繕完工的主要建築有睹星門、靈官殿、碑亭、萬壽台、三天門、慈航殿、勉齋道院、黃鶴樓、東嶽樓與道舍及齋堂以及老君露天神像及其附屬工程。

整體布局

茅山元符萬寧宮茅山元符萬寧宮
印宮共有四層廣場。第一層為睹星門廣場。睹星門亦稱石碑坊,原是宮內道士觀星望氣之處。門之左右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個填藍正楷大字。過睹星門,拾階而上為靈官殿,殿額石上書刻“敕賜元符萬寧宮”七字,門前兩側各置石獅一尊,左雌右雄,雖殘缺不全,但極古樸自然。

出靈官殿後門,上越二十餘級台階即至碑亭,碑亭後為萬壽台,古稱彰台。整個台坊建築渾然一體,雕工精細,古樸大方,是茅山歷史上重要的道教建築物之一。

山天門左為勉齋道院,院內建有黃鶴樓、東嶽殿、齋堂、伙房、道舍、庫房等;下三天門,上越四十九級石階到達太極廣場。有太極池。

出神台,便是老君廣場。老君廣場四周石欄雕祥雲仙鶴。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子神像身後貼山壁而建的120米東西文化長廊。此廊在全國道觀中堪稱華夏第一。長廊分彩繪、石刻、壁畫、板雕四個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