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米什萊

儒勒·米什萊

19世紀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JulesMichelet,1798—1874)在近代歷史研究領域中成績卓越,被學術界譽為“法國最早和最偉大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還被譽為“法國史學之父”。他以文學風格的語言來撰寫歷史著作,令人讀來興趣盎然;他以歷史學家的淵博來寫作散文,情理交融,曲盡其妙。在米什萊筆下,山川、森林、海洋、禽鳥、昆蟲,一草一木,無不洋溢著深沉的詩意的凝思。這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在中國並不著名。最近他的散文集《大自然的靈魂》已出版。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儒勒·米什萊(JulesMichelet,1798年—1874年)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歷史學家,在近代歷史研究領域中成績卓越,被稱為“法國最早和最偉大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米什萊出身清貧,對勞苦大眾懷有深厚同情,他的歷史作品強調人本身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反對宿命、爭取自由的鬥爭精神。曾作為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哲學和歷史講師、法國國家檔案館歷史部主任、法蘭西學院歷史和倫理講座教授從事歷史研究,著有《法國史》(19卷)、《法國大革命史》(7卷)等數十種經典歷史研究著作,被譽為“法國史學之父”。米什萊的散文,歌頌大自然與人類,充滿馥郁的人文氣息。其中《鳥》《蟲》《海》《山》四本博物學散文集,被合稱為“大自然的詩”,筆意優美雋永,盈滿抒情詩人無限高遠的浪漫情懷,又兼具歷史思辨的磅礴氣勢,洋溢著自信的時代精神。

生平介紹

作品:《鳥》作品:《鳥》

1798年,儒勒·米什萊出生於巴黎。他的少年時代生活異常艱苦。他父親曾經營一家小印刷店,由於拿破崙一世限制報刊和印刷業,小店負債累累,他父親多次因此入獄。米什萊一度輟學,靠做學徒工“在陰暗潮濕的地窖里”整天揀鉛字、排版維持生計。

艱苦生活沒有磨滅米什萊學習的上進心,他堅韌頑強、勤奮刻苦、聰慧進取,終於讀完了中學、大學。1819年,米什萊以優異成績獲得法國最高學府——高等師範學校文學博士,後又受聘成為這所學校的哲學、古代史和考古學教授。

儒勒·米什萊精心研究歷史和哲學。1830年革命後,米什萊的傑作之一《羅馬史》出版,隨即被任命為法國國家檔案局歷史部主任。這個職務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於是他著手寫《法國史》。1833年出版首卷,至1867年才全部出齊,先後延續了三十七年。

1838年儒勒·米什萊受邀於法蘭西大學院作歷史和倫理講座。他的講課演說頌揚法國革命,抨擊天主教,支持歐洲的民族解放,前來聽講者越來越多。引發了社會各階層特別是青年學生的熱烈回響。1845年米什萊寫出《人民》,歌頌社會底層的勞動者,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

法國大革命失敗後,波旁王朝復辟。儒勒·米什萊憎惡這個腐朽的王朝,1847年他暫時放下《法國史》而編寫《法國大革命史》,藉以對封建王朝的復辟進行抨擊。1848年“二月革命”,再次推翻波旁王朝,但新建立的共和國於1851年被拿破崙三世篡奪而改制帝國。堅持共和的米什萊拒絕效忠皇帝,以致被撤銷一切職務,被迫流亡義大利。後來米什萊又回到法國,繼續他的歷史研究工作,但始終厭惡拿破崙三世和他的第二帝國。

1870年,儒勒·米什萊終於看到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覆亡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

當儒勒·米什萊著手撰寫《十九世紀史》一書的時候,1874年病逝於巴黎,被安葬在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

文學風格

儒勒·米什萊儒勒·米什萊

儒勒·米什萊以文學風格的語言來撰寫歷史著作,以歷史學家的淵博來寫散文,其作品情理交融,曲盡其妙,讀來令人興趣盎然。在米什萊筆下,山川、森林、海洋、禽鳥、昆蟲,一草一木,無不洋溢著深沉的詩意的思想。儒勒·米什萊足跡遍及祖國法蘭西,他對自然現象、動物生活、植物狀態仔細觀察,寫作了《鳥》、《蟲》、《海》、《山》等一系列知識散文集,這些優美的篇章既是他潛心研究的知識結晶,又是他優美文筆的充分體現;這些優美的篇章既充滿歷史思辨,又洋溢愛國思想,還抒發了作者無限的浪漫情懷,被人們稱讚為“大自然的詩”。他還寫了《愛》、《婦女》、《女巫》、《人類的聖經》,以表達自己對人類的愛心和對未來的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