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希臘文Tyrannia的意譯,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權者(僭主)建立的獨裁統治。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在希臘的科林斯、阿哥斯、麥加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現過僭主政治。

含義

所謂“僭主政治”,“英譯用Despotism,亦即無限制的專制統治。”但這個定義是不全面且沒有抓住要害的,它只點出了僭主行使政權的方式,並未揭示出僭主政治的實質,因為“王”有時(甚至是通常)也完全可以實行無限制的專制統治。形式是由實質決定的。根據本文第一部分的論述,我認為,僭主政治的實質在於僭主獨立於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之外,實行“壓抑貴族、加惠平民”以努力使兩個階級的利益實現平衡和穩定的統治。由於寡頭貴族階級雖然在統治上很失敗,但力量仍強大,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不擁有強大的力量並採取獨裁的手段,不足以擊敗貴族階級的力量,取得統治權;而在取得統治權之後,藉助其已經擁有的強大力量,鎮壓人民對於自己不可避免地日益變壞而產生的不滿,僭主需要繼續採取獨裁和專制統治。因此,“無限制的專制統治”就成為了僭主們不二的統治方式。所以,“僭主政治”可以定義為:獨立於貴族和平民階級之外的統治者以無限制的專制統治方式實行“抑貴揚民”政策的政治體制。

特徵

1.名義上的特徵:“希臘的僭主都不稱王(巴西琉斯)。他們是事實上的專制君主,他們都用一些謙遜的稱號,如‘終身執政官’、‘全權將軍’等”。 然而,僭主雖然是事實上的王,但他們卻始終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王”而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因為希臘的王權“起源於宗教色彩濃厚的古代,王權周圍圍繞有神佑的光輪”。僭主始終被人們視為政權的篡奪者,始終都是不合法的王。

2. 形式上的特徵:這在上面的“含義”部分已做了表述,一是具有強大的力量;二是實行無限制的專制統治。

3. 實質特徵:如前所述,僭主獨立於兩大階級之外,壓制貴族的利益,給平民施以一定的好處,從而縮小兩大階級之間的貧富差距和其他利益上的差距。只有這個特徵才最好地體現出僭主政治的“中介”地位。

評價

僭主政治是古希臘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它是古希臘殖民運動的產物。早期僭主政治都產生於工商業發達的城邦。早期僭主們延續舊制度中的積極政策。各城邦僭主政治存在時間都很短暫。早期僭主政治打擊了貴族的勢力,為民主政體的建立掃清了道路。它促進了希臘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希臘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僭主政治不能持久原因

孔子:每次讀到您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總覺得您是在暗喻某種政權或政體的命運。跟您一樣,我也極其厭惡苛政、暴政。可是,天氣與政體之間除了在文學上的比喻意義之外,真的有什麼內在的相關性嗎?

老子:我的確是在說某類政體或政權的命運。但是,我這裡用的不是比喻,不是拿天氣來喻說政治。在我看來,天氣與政治都是我們生活在其間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天氣與政治都同樣受天道的支配,沒有例外。撥弄天氣背後的天道,也是左右政治背後的天道。越暴虐的天氣和政權越不能持久。天氣上不能持續的,在政治中也不能持續。不要忘記它們背後有冥冥中的天道。

孔子:我注意到,不同的暴政短命的原因是不同的,但是結局卻是相同的。我們的同代人,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同樣發現暴政是短命的。真是智者所見啊!

老子: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所說的暴政,在他們希臘那裡叫僭主政治(tyranny),後來也被稱為專制政體。亞里士多德稱暴君、專制者為僭主(tyrant)。他的這個說法很有啟發意義。為什麼暴政短命?因為是行暴政者的權力是僭越來的,是盜搶的,是用暴力手段獲得並獨占的。政權是天下的公器,僭主政治既是對天道的僭越,也是對公器的僭越。天道對這樣的僭越是不會一直坐視的,故要叫暴政短命。暴政的短命也正證明了天道的存在。

孔子:說到僭主政治,我想到與暴政相關的詞語還有專政、獨裁。請問暴政有什麼公認的定義或標準嗎?

老子:我很認可美國聯邦黨人麥迪遜對暴政的定義:“一切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及司法權——聚集於同一樣的人的手中,無論是一個人、少數人或多數人,也無論是世襲的、自封的或是選舉的,都可以稱之為暴政。”暴政靠的是專橫的暴力來統治,未經百姓同意就強行統治他們,而且把一切權力都集中在統治者手裡。因此,這種統治權的正當性是經不起質疑的,就像盜搶來的東西經不起追問一樣。僭越者盜搶來的統治權,不論貼上什麼政體標籤,在本質上都是自封的,都是據公為私。因此,僭越者應對質疑其統治權正當性的最簡單辦法,就是絕不讓追問。不讓追問,不等於民眾私下在心裡不追問。一旦民眾發現了政權來源的秘密,並形成共識,暴政就岌岌可危、命在旦夕了。

孔子:您說得對,暴政在根本上沒有正當性,沒有正當性的統治是不可能長命的。您提到麥迪遜,我想起林肯的一段話,給我很深印象:你可以愚弄所有的人一時,你也可以愚弄一些人一世,但你絕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的人。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統治者們,少發政令才合乎天道自然。暴風颳不了一早晨,驟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其然?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更何況專制暴政呢?遵道的是得道之人,守德的是有德之人。你從道,道會接納你, 你守德,德亦歡迎你;你若失道缺德,道德亦拋棄懲罰你。若恣意妄為不信天道,民眾就不信任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