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花村

傍花村

傍花村是揚州的一個村。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傍花村是揚州城西北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據說唐人所詠十五橋者,大概就是這個地方。傍花村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孔尚任在《傍花村尋梅記》中講因此地在虹橋東原有花村,後來成為廢墟。“傍花村者,花村之附庸也”;二是林溥撰《邗江三百吟》中《傍花村尋菊葉種·序》中云:“村在北門外,葉公墳相近。周圍約三四里許,無別花,唯共業而已。內有竹廬草舍數十家,皆種菊為業,名曰傍花村者,以其一村皆花也。”在清代,傍花村以園藝而名聞於揚州。據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一》中說:“傍花村居人多種菊,薜蘿周匝,完若牆壁。南鄰北垞,園種戶植,連架接蔭,生意各殊。花時填街繞陌,品水征茶。沈學子大成詩云:‘杖藜城外去,一逕入煙村。碧樹平圍野,黃花直到門。亂雅投屋背,老孛擊籬根。寂寞深秋意,王蒙小筆存’。”“近年梅花嶺、傍花村、堡城、小茅山、雷塘皆有花院,每日入城聚賣於市。”(卷四)
揚州的一些文人騷客及普通市民經常到傍花村來賞菊。揚州學派成員之一黃承吉曾作《重陽前二日,由傍花村探菊,遂登雲山閣,望小金山芙蓉》:“秋容亦艷麗,騁游何所之?尋芳人異路,輟棹我移時。緬邈風日場,瀰漫霜雪姿。耐此一顧盼,寒香未葳蕤。”詩人梅植之多次造訪傍花村,曾作過三首詩。《過傍花村徐氏花墅》:“乘閒尋北郭,秋意滿疏籬。鳥下墟煙夕,雲低落日時。幽居過客少,初菊待霜遲。更與期重九,登高來賦詩。”
董偉業的《揚州竹枝詞》中描繪揚州人重陽“賞秋”:“菊花時候雨消魂,曉霽園田淨草根。過小紅橋葉公墓,看飛來鶴傍花村。”鹹豐時的徐兆英在他的《揚州竹枝詞》中也云:“ 重陽士女聚如雲,郭外閒遊日未曛。賞菊傍花村里坐,登高還上葉公墳。”詞後有註:“重陽日士女多赴郭外傍花村賞菊。”
傍花村菊花之盛,有很多文人予以描寫。姚燮《紅橋舫歌》:“秋容一幅傍花村,薜滿圍牆菊掩門”;林蘇門在《邗江三百吟》里有《傍花村尋菊花葉種》:“一個名村四圍住,不知栽竹不種樹。佳日清光最宜秋,謳歌傳播在揚州。揚州稠密東籬寡,此村大抵傍花者。突如其來一人攜,逍遙愛菊翩躚下。紅紅白白掌中圓,親殖稀奇下記年。豈為投桃思報李,亦非高價青銅錢。邗上花晨任豪縱,留遺可作陶潛夢。況鄰墓游願學狂,眼底時事感維桑。偶然吟到村邊玩,畢竟黃花晚節香。”
傍花村不但菊花出名,梅花、牡丹同樣有名。孔尚任曾作《傍花村尋梅記》:“主人愛梅,紅白綠萼,參差種之。花時與竹籬茅屋相映,梅之精神倍出,富貴家不知也。戊辰正二月,多雪雨,逗留梅信,至花朝方盛,簫鼓游舫皆集紅橋,獨留此數株老梅,為冷落薄游者吟詩買醉之所。余聞而羨之,遂醵酒錢,喚笙歌,作竟日歡。”王士明作《傍花村余氏看牡丹題壁二首》:“散步孤村看洛花,柴門深院靜無嘩。當窗一片春如海,不是姚家是魏家。”“春日殷勤護牡丹,秋深愛與菊盤桓。主人心地公平甚,富貴清寒一樣看。”
傍花村後來成為余鳴謙與余鳴祿兄弟隱居之處。余鳴謙建屋數間於此,並給他的居所起名“餐英小榭”。阮元曾為他題聯:“春華細讀歐陽譜,秋色閒吟靖節詩”。余鳴祿曾孫、“餐英別墅”主人余繼之舊宅也在村中。村內有兩座花院:一為余繼之種菊處,稱為余家花院,一為秦氏花院。余繼之後來成為近代揚州著名的園藝家和傍花村的陶冶肯定有很大的關係。余繼之後來在自己的住宅“餐英別墅”旁開設茶社,出售點心、飯菜,兼營花木,亦稱“冶春花社”。清末民初的揚州名園匏廬和怡廬都是余繼之所構築。匏廬位於甘泉路211號,為民國初年鎮揚汽車公司總經理盧殿虎所建。是園以橫長別致著稱,小中見大,別有洞天,由狹巷進入,分左右兩小院,形如瓢葫蘆,故稱“匏廬”。怡廬位於揚州市中心的文昌廣場東部。此園是清朝末年揚州的錢莊經紀人黃益之的宅園。據記載,民國初年徐州招撫使王子衡在傍花村附近築有“紅葉山莊”。此園有槐蔭堂、紅葉樓與楓林諸勝。每屆秋時,楓林霜葉,紅於二月之花。
傍花村因為有許多文人來賞菊、尋梅,特別是孔尚任來傍花村尋梅並修禊於此而使它名聲大振。宗元鼎對孔尚任《清明紅橋竹枝詞》二十首中第六首的評論是:“自先生招集傍花村尋梅,紅橋之客多半歸於花村矣,文字之飲,一時稱盛。”傍花村與紅橋、筱園、小玲瓏山館一樣是文人雅集的地方。揚州人夏弘曾作《孔東塘博士招同人集傍花村》:“傍花村里花如雪,撲席浮觴二月時。莫向伶人爭畫壁,雙鬟都唱使君詩。”還有“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於雍正年間曾居於傍花村附近。他的一幅扇面《墨梅》款識題:時雍正十二年嘉平月寫於傍花村舍之東。興化人板橋鄭燮。鄭板橋一直艷福不淺,鄭板橋四十三歲時,又有了艷遇。他在《板橋雜記》中這樣記載:“揚州二月花時也,板橋居士晨起,由傍花村過虹橋,
直抵雷塘,問玉勾斜遺蹟,去城蓋十里許矣。”在玉勾斜邂逅了年輕貌美、知書達禮的饒五姑娘。後來在程羽宸的幫助之下,鄭板橋與饒五姑娘終成眷屬,這成為鄭板橋在揚州的一段風流佳話

經濟建設

傍花村現在待建的傍花村生態島,按照規劃包括宋夾城和保障河整個範圍,面積70.26公頃,由溫泉水療中心、花文化園、超級生態美食公園、邗上農桑、杏花村舍、水上樂園等景點、景群構成,將是一處都市裡的村莊。“傍花村”項目重在展現揚州“古村、古鎮”的獨特魅力,利用現有村民的民居,對村舍院落進行有針對性地改造,並利用當地原生植物作為屏障,分隔局部空間,營造山水田園的優美環境。此外,還將同時設定鄉村農家特有的耕作、採摘、漁樵、飼養等生活情景,打造“回歸鄉野間,體驗農家情”的田園生態休閒區。據了解,這是目前揚州市區建設的首個“農家樂”項目。還在此建設花卉餐廳、花藝館、乾花坊(利用現代科技向遊客展示乾花、花茶的製作工藝,並指導遊客現場製作)、四季花屋(利用現代建築材料建成房屋構架,在屋頂和牆壁均飾以花卉,形成花屋,供遊客觀花景、聞花香、品花茶,充分享受花園休閒生活的情趣)等能展示用花文化的場所。

傍花村溫泉

是要創造一個以溫泉水療為中心,集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度假中心。該區四面環水,將以宋文化為依託,以濕地資源為環境,極力打造以溫泉沐浴文化為特色的水療、健身等休閒娛樂產品,通過溫泉沐浴、康體休閒等特色活動吸引人流的相對聚集,特別是筆架山地區還有得天獨厚的花卉優勢,充分展示揚州“十里栽花算種田”的歷史風貌,營造露天花卉溫泉休閒池,讓遊客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享受陽光、享受生態、享受嬉水。

傍花村鄭板橋遇知音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鄭板橋四十歲,步入中年。他赴南京參加鄉試,得中舉人。這對家庭極為貧寒的鄭板橋可是大喜之事。然而板橋卻難以高興起來。因為這時候,他的雙親早病亡了,唯一的兒子也死於七年前(其有一子二女);而對他最大的打擊,是賢妻徐氏於去年病故。他深為沒有親人可以告慰而苦惱:“他年縱有毛公檄,捧入華堂卻慰誰”。他兩年以後來到揚州賣畫度日,不料卻有一樁奇緣,在揚州傍花村等著他。
雍正十三年(公元1235年)一個春天的早晨,微雨過後,空氣清新。鄭板橋興致特高,信步漫遊到了揚州城北門外。他隨後一路踏青賞景,不知不覺地走了幾里地,來到傍花村。但見這裡樹木叢茂,花草繁多,遙望文杏一株,在圍牆竹樹之間,環境極其幽靜。於是板橋好奇地叩開了院門,直接走入院內,徘徊在那株文杏樹下,賞花觀景。
賞完花以後,鄭板橋轉過頭看見一年紀稍大的婦人,只見她手捧著一壺茶,正坐在旁邊草亭內,兩眼直盯住自己看。板橋不覺有點好奇,趕緊上前,同老婦人打招呼。又得見草亭柱上,貼滿了他的《道情十首》。雖然書法不甚純熟卻也工整,板橋看了溫暖無比,萬分開心!他不由得發問道:“您認識這寫詩詞的人嗎?”“但聞其名,不識其人。”鄭板橋隨即欣喜道:“我就是鄭板橋啊!”老婦人聽說站在自己眼前的就是鄭板橋先生,高興得一邊向正屋裡走去,一邊高聲地叫喊:“姑娘,姑娘,快起來呀!板橋先生來我們家了!”此時已經日上三竿,鄭板橋腹中鬧起饑荒。老婦人熱忱地下廚房做飯,招呼著板橋廳屋坐下,讓他稍等片刻。老婦人的姑娘也應聲起來梳妝。鄭板橋聽得裡屋答應之聲如同嬌鶯,怎奈紗窗遮隔,不見倩影。他只能面對紗窗門帘,胡思亂想。
簡單的飯食吃完,小女子(時年17歲)也梳妝完畢。只見她身著艷裝,款款邁出房門。鄭板橋一見,頓時眼睛一亮,少女如同春天盛開的杏花,異常嬌媚。姑娘向板橋施以大禮,再拜而謝道:“奴家久聞鄭公之名,讀公之詞,喜愛甚極。聞公有《道情十首》,感人肺腑,泣於鬼神。敢請為奴家書寫一幅,以便日讀夜拜,如何?”
鄭板橋一直以來雖然心高自負,但命運多舛,以致身老發白,仍然名不見經傳。誰料想,今日在這村野茅舍里,能夠遇到這樣的美女知音,過去那些感懷之作,竟然不脛而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還能得到這個俊俏小女子的青睞!板橋心裡美滋滋地,當即便允諾了她的要求。
當筆硯拿上桌來,小女子縴手磨著墨、老嫗鋪起紙時,板橋則若有所思地,譜起他的心曲來。待板橋揮筆將《道情十首》書畢,便請老太太再鋪上一張紙,說是要立吟一闋《西江月》,書寫出來贈予姑娘存念。
這位知書達理、俊俏動人的女子,就是後來嫁給他的饒妾氏——饒五姑娘。饒五姑娘善解人意,美貌可人,伴隨鄭板橋度過那些風雨歲月。鄭板橋也頗為得意,把饒五姑娘比作蘇軾的愛妾朝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