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月

嘉平月是農曆對十二月的一種別稱。農曆又稱夏曆,殷歷,古歷,黃曆,舊曆。

嘉平月是農曆對十二月的一種別稱。
農曆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寅月;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卯月;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陽春、暮春、辰月;
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巳月;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午月;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未月;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申月;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月、酉月;
九月:菊月、季秋、戌月;
十月:陽月、小陽春、孟冬、亥月;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子月;
十二月:塗月、臘月、嘉平月,季冬、丑月。
農曆(夏曆,殷歷,古歷,黃曆,舊曆)
農曆,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曆相同,但農曆運用了設定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曆好。
現在所有的農曆,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曆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曆。解放後還仍然叫做夏曆,1970年以後我國改稱為"農曆"。至於"農曆"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於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曆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農曆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曆並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曆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曆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曆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出現兩個小月。由於朔望月稍大於29天半,所以在農曆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曆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
為了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曆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農曆作為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3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
農曆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曆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複同一個月,重複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曆閏年閏月的推算,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曆基本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曆曆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
農曆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曆所謂“閏”的說法,只有閏年和閏月稱謂,公曆也有閏年的稱謂。
農曆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曆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當然說1月2日也是對的。
農曆的正月(一年的第一個月)的開始都是在公元紀年的1月20日後至2月底之前。如農曆的正月初一可能是1月21日,也可能是2月20日;反之,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也是公元紀年的1月20日至2月底前。
農曆紀年
對應於公元紀年(西元紀年),就是中國的傳統紀年,公元紀年沒有重複,但是中國農曆使用乾支紀年,因此出現每60年重複。如公元1931年,稱為辛未年,公元1991年也為辛未年。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皇帝年號與天干地支同時使用,這樣避免的重複。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