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鶴

飛來鶴

飛來鶴,別名奶漿藤,蘿藦科多年生纏繞草本,有健胃消積解毒消腫的功效,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各省。

基本信息

飛來鶴飛來鶴
飛來鶴為蘿藦科植物耳葉牛皮消的莖葉。生長於山坡樹林下或路旁。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各省,南至廣東均有分布。產江蘇、江西等地。具有健胃消積,解毒消腫的功效。用於食積腹痛,胃痛,小兒疳積,痢疾;外用治毒蛇咬傷,疔瘡。

基本介紹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FēiLáiHè

【別名】奶漿藤(《天寶本草》),牛皮凍、野紅苕(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為蘿藦科植物耳葉牛皮消的莖葉。6~8月采,曬乾。本品易生蟲霉,宜勤翻曬。

原形態

飛來鶴飛來鶴
多年生纏繞草本,全體有微柔毛。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葉對生,有長柄;葉片廣卵形,寬5~11厘米,先端尖,全緣,基部深心形,兩側呈圓耳狀下延或內彎。聚傘狀花序臃生,花黃白色;萼與花冠各5深裂,裂片向下反卷;副冠5,鑽狀披針形,高出柱頭;雄蕊5,著生於花冠基部,花絲連成筒狀,藥附著於柱頭周圍;雌蕊由2心皮組成。蓇葖果長約11厘米,寬約1.2厘米,成熱時沿一側開裂。種子卵形而扁,褐色,先端有一束白亮的長絨毛。花期8~10月。果熟期11月。

生境分布

生長於山坡樹林下或路旁。中國長江流域各省,南至廣東均有分布。產江蘇江西等地。

性狀

乾燥莖葉,全體呈淡黃褐色。莖細而長,呈圓柱形,具多數細縱線,中空;質脆易折斷;橫斷面黃白色,纖維狀,皮部與木質部脫離,木質部組織疏鬆,有多數小孔,中心為孔洞。葉多皺縮,綠褐色,質薄而脆,味甘微辛。以乾燥、無雜質、顏色淡綠者佳。

功效及服用

【性味】《江西中藥》:甘微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健胃消積,解毒消腫。用於食積腹痛,胃痛,小兒疳積,痢疾;外用治毒蛇咬傷,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備註

(1)過量發生中毒症狀和解救方法:中毒後有流涎、嘔吐、癲癇性痙攣,強烈抽搐,心跳緩慢等症狀。在未出現痙攣前,可催吐、洗胃及導瀉;內服蛋清、牛奶或活性炭,並服鎮靜劑預防痙攣發生;如已經發生痙攣則可針刺人中、合谷、湧泉等穴位,注射苯巴比妥或可樂靜,用水合氯醛灌腸,同時靜脈滴注5%葡萄糖鹽水,必要時給氧和對症治療。
(2)江蘇省部分地區以本種作何首烏用。
(3)近緣植物日本牛皮消CynanchumcaudatumMaxim.主產日本,中國不產,過去國內文獻記載有此種,多系誤定。

相關詞條

《本草綱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