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向

傅瑩向

曾任中國駐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大使,是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 2004年,她再次出使,任中國駐澳大利亞第十任大使;三年任期結束後,又改任中國駐英國大使。 2010年1月,傅瑩升任外交部副部長,成為中國第二位女性副外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傅瑩(1953年1月-),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英國肯特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研究生;中國職業外交官。曾任中國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大使,是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現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是繼王海容之後中國第二位女副外長。

早年經歷

1977年大學畢業後,傅瑩就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工作,開始了職業外交生涯;曾先後在中國羅馬尼亞大使館和外交部翻譯室工作;1985年被派赴英國肯特大學進修,並獲得國際關係碩士學位。回國後,傅瑩又回到翻譯室工作,並逐步獲得提拔;歷任三等秘書、二等秘書、培訓處副處長、英文處副處長等職。在此期間,她還曾為鄧小平楊尚昆江澤民李鵬等中共高級領導人擔任翻譯工作、陪同出訪、參加重要會議等。
而傅瑩獲得的一次重要外交歷練,就是在調外交部亞洲司工作後,她於1992年1993年間,赴高棉參加聯合國的維和工作。從高棉回國後,傅瑩繼續在亞洲司工作,先後擔任綜合處處長、亞洲司參贊,並主管綜合調研、東協事務和亞太安全等工作。1997年,她調任中國駐印度尼西亞使館,任首席館員公使銜參贊。
1998年11月,江澤民頒布主席令,任命傅瑩為中國駐菲律賓第八任大使。這使她成為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也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女大使。一年後,傅瑩升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是該司成立以來的第二位女司長。2004年,她再次出使,任中國駐澳大利亞第十任大使;三年任期結束後,又改任中國英國大使。2007年6月12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白金漢宮接見了傅瑩向。
2010年1月,傅瑩升任外交部副部長,成為中國第二位女性副外長。2013年傅瑩被十二屆全國人大主席團任命為大會副秘書長兼大會發言人,是全國人大第一位女性發言人

外交經歷

  • 1992至1993年間,傅瑩參與了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就有關解決“高棉問題”的談判工作。
  • 外交部亞洲司司長期間,經歷了東帝汶危機、阿富汗戰爭、中國與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等事件,並參與處理朝鮮半島核問題、積極推動六方會談。
  • 澳大利亞擔任大使期間,經歷了悉尼領事館政治參贊陳用林、以及原天津市國安局工作人員郝鳳軍 等人的叛逃事件,努力消減這兩起事件給中國造成的負面政治影響,並積極推動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雙邊關係。
  • 在2008年西藏騷亂發生後,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英國受阻,傅瑩以中國駐英大使的身份在英國《每日電訊報》撰文,對示威者試圖奪取火炬的暴力行為加以譴責,並抨擊西方傳媒企圖把中國“妖魔化”;同時,她還警告“中西間了解的鴻溝愈來愈大”;而中國則更需要“保持耐性”,“等候世界了解”。
  • 2009年4月,傅瑩和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以及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一同參加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訪談節目,就中國對2009年倫敦金融峰會的看法和期待進行闡述,並為中國的立場進行了辯解。她表示“中國還是一個開發中國家;當西方用‘富裕’、‘有錢’和有大量外匯儲備等此來描繪中國時候,中國的民眾感到這是在吹捧中國,甚至是在忽悠中國”。
  • 2010年10月17日傅瑩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出席世界政策會議(World Policy Conference)時,評論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為“怪人”。
  • 2011年5月12日,第二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結束後,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在回答記者關於艾未未事件提問時,稱“艾未未在歐洲是有一些聲譽的,認為他是藝術家,甚至有人以為他設計了北京的鳥巢,實際上並非如此。”但她並沒有解釋這樣說的原因。她還說提問記者對中國的政治體制和司法制度“缺乏信任”。

家庭生活

傅瑩的丈夫郝時遠是內蒙古武川人,曾任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是位民族問題專家。兩人育有一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