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景

做景

在廣州市增城區,除了臨近江邊和河涌邊的新塘鎮和沙浦這兩個地方,幾乎每條村都有“做景”這一風俗,“做景”的時間一般是在農曆正月初到三月,有些就該更遲·客家人比較早,他們一般是農曆正月初三到正月末,而本地人則是正月初七到三月,“做景”一詞在現在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可以說非增城的人大概都不知道這個詞所代表的意思,該詞是我們從增城本地話中音譯出來的,增城農村“做景”的熱鬧程度堪比北方的廟會。

基本信息

簡介

做景 做景

增城的“做景”就是由各村自選農曆吉日,家家戶戶邀請親朋戚友到家中相聚,大擺宴席,見面交流,增進友誼。這種風俗在增城和龍門一部分(龍門一些地方從增城分出的)等地區流傳了上幾百年,“做景”這風俗在我們增城不同的鄉鎮有不同的叫法,如南部的鎮叫“做會”或“做棚”,中部的鎮叫“做景”或做會,北部的鎮叫“做景”。而且各村會自覺地和臨近的村莊錯開“做景”的時間,不會形成撞期。

風俗

增城“做景”這一風俗的來歷是和增城古代時父母對外嫁女的牽掛和想念有

關。它的具體內容是不斷地演變,由最初的與遠方的親朋戚友、外嫁的女兒等相聚,後來慢慢地增添唱戲、看電影、籃球賽、文藝節目、生產經驗交流等內容。它所帶有的特色是濃濃的溫情,使人心裡多了一份份溫情和安詳。它的作用除了與親朋戚友、外嫁的女兒等相聚外,還成為了該村的推介會,為了一個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很好平台。

另一說法是說村里曾經發生過大事(基本上都是不好的事情或災難),為了辟邪增加人氣

,旺一旺村子,所以就定某個日子約親朋好友上門吃飯聚會,熱鬧一番。看見臨近的村莊因為“做景”搞到紅紅火火,人丁興旺,原本沒有“做景”的村莊也,不落人後做起了這個風俗起來。增城大部分村都有“做景”的,但也有部分村是不“做景”的,主要這些村都沒有發生過大事件,一直都很太平,所以不需要“做景”。又或者這些村民的成分比較雜亂(例如多姓組建),而且建村時間不久(少於80年),所以無法形成統一的規矩。

在增城部分大村莊的“做景”節日上,點睛活動節目就是“搶炮頭”。除了荔城街廖村的“搶炮頭”聞名以外,增城市小樓鎮秀水新圍村的“搶炮頭”也是聲名在外。秀水新圍村是清嘉慶年間開居的,做景節日上搶炮頭也有三百年歷史。每年正月初四日是秀水新圍村“做景”的活動日,親朋好友都會前來觀看熱鬧。做景的前一天,家家戶戶就忙著殺雞宰鵝,準備豐盛的菜餚,款待來自四方的親朋好友。

初四中午一點鐘過後,村民們就舉著紅旗,敲鑼打鼓,捧著上一年搶到的炮頭,興高采烈地送到燒炮頭地點——白衣廟。不論是男女老少,都帶上香燭、炮竹前去參拜白衣廟社公。剎時間,炮竹聲震耳欲聾,香燭煙炮竹煙混在一起,幾乎令人睜不開眼。村民們陸陸續續地把九隻炮頭集中一起。幾千人圍站在白衣廟前的田基上,人頭涌涌。笑聲、鑼鼓聲、炮竹聲響徹雲霄,整整熱鬧兩個多鐘頭。盛況空前,蔚為壯觀。

燃香燭紙炮完畢,就是開始搶炮頭了,那時人們既興奮又緊張,都迫不及待地在等待著。開始了,有人拿著炮頭朝田間走來,幾千對眼睛緊盯著那個即將燃燒的炮頭。那些想搶炮頭的人卻將這個炮頭團團圍住,特別是一些搶炮頭“勇士”,除了鞋襪光著腳板,捲起褲腿,緊握拳頭,盯大眼睛,準備搶炮頭。“砰”的一聲,炮頭的小竹筒快速飛上幾丈多高的天空才緩緩地往下跌。百多名搶炮頭者,蜂擁而上,你推我撞,拚命地向地下找尋小竹筒,頓時形成了一個人山。被壓在下面的人幾乎喘不過氣來,還弄得滿身泥水,活像一個泥人。雖然沒有搶到,但是他們並不氣餒,堅持勇敢地一個接一個地搶下去。誰人找到小竹筒,就必須半小竹筒高高舉起,表示他已經搶到了炮頭,以免人們繼續找尋。

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燒下去,直至九隻炮頭燒完。有大方的老闆,紛紛解囊出賞金,凡同姓人每搶到炮頭一隻,多的得到賞金三千,少的也有幾百。下午四點鐘過後又是一番景象。那是即將晚飯的時間,家家戶戶都燃放炮竹,此起彼落響個不停。各家各戶大擺筵席,多的十多桌,少的也有三四圍台客人,比除夕吃團圓飯還要熱鬧。七點鐘夜幕降臨了。不少人家都燃放煙花,各種形狀的火花,發出的亮光衝破黑暗照亮整個村莊,沉靜的夜晚變得熱鬧起來。

增城各農村“做景”民間活動在90年代中後期,在小部分農村出現了不少不好的攀比和浮誇的風氣,甚至出現了小部分封建迷信拜祭活動等,拋棄了“做景”的原始質樸的聯絡親友感情的初衷。例如增城的農村“做景”節日上,就90%會出現賭“魚蝦蟹”的番攤博。彩,典型違反了增城政府的禁止賭。博的規定。影響了增城的新農村建設面貌。所以原增城市政府私底下也曾叫村委會勸諭村民節約健康地辦好“做景”節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