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身詠春拳

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

多年來,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一直是以父傳子或帶徒的形式流傳,據傳這種功夫能克制公安的擒拿術,曾被視為“禁拳”,所以,其玄妙莫測的功夫一直是秘授暗傳,外人很難看到。近日,隨著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列入為江門市級文化遺產,為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記者日前走訪了多位古勞詠春拳傳人。
四月的水鄉,處處風骨柔情。從鶴城驅車大約15分鐘便來到梁贊家鄉古勞東便村。梁贊晚年居住的小院,至今保存良好,由三座青磚平房和一間祠堂組成,占地約100多平方米,這在當時已屬大戶偏身詠春拳人家。堂內的院子空曠,適合做練功場。水鄉人介紹,由梁贊一脈相傳的詠春拳本來並無正身與偏身之分,都是以正面攻擊為主,晚年梁贊回到家鄉古勞後,收了一位身子瘦弱的徒弟王華三。初學時,王華三和那些身強力壯的師兄弟交手,屢戰屢敗,無還手之力,因此梁贊深入研究,有針對性地教王華三一套以“以弱制強”的偏身詠春拳,自此出現了古勞一脈的偏身派詠春拳。王華三又將這種詠春拳絕技傳給了八個弟子,其中馮振最突出,他體格健碩,人稱“大轆振”,青年時在鶴山古勞生活,中年後至香港,開設醫館,傳授武藝。
現在,已經86歲的馮振先生又從香港回到古勞鄉下居住,仍然老當益壯,他是在世的詠春拳傳人中輩份最高的一位了,提起詠春拳,便聲聲“贊先生”地說起祖師爺流傳在古勞水鄉的奇聞逸事,“瓦巷提桶”、“大鬧北街口”、“義服豬肉桂”、“六點半棍法服黃飛龍”等,頗具傳奇色彩。
鶴山市古勞偏身詠春拳國術總館第四代掌門人馮強用了這么的一句話形容鶴山詠春拳:“不中看,卻中用”。記者看到,他們在玩拳的過程中,人體像一個靈活轉動的軸承,總是根據招式,忽左忽右地不斷偏身,給觀眾落了個“花拳繡腿”的印象,但大家千萬別被他的外表迷惑,而小覷它的攻擊力,這個偏身消卸對手正面鋒芒進攻的同時,從側面攻擊對手,擊其弱點,達到“連消帶打,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巧打取勝的目的。
由於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實戰技擊效果顯著,自從梁選第四代傳人馮根珠到處找武術界名師比武,屢屢獲勝後,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得以揚名。2006年8月,在佛山市舉辦的中國首屆國際詠春拳黏手擂台邀請賽,參賽的16名選手除一人因病臨時棄權外,全部獲獎,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的魅力。

最近發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鶴山古勞偏身拳的偏偏身詠春拳見改觀,各級部門重視和引導,鶴山古勞偏身拳得以正常傳授,光在鶴山市城區就有第四代傳人馮強開設的鶴山市古勞偏身詠春拳國術總館、第五代傳人馮廣全開設的非凡武術館、第五代傳人勞六根開設的群英武術館三間。還有不少民間相互傳授學習的團體和個人。在古勞,幾乎每個人都會耍上兩手,精通的更是大有人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