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海桐

假海桐

假海桐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4—7米;樹皮紅褐色,小枝近圓柱形,無毛,具稀疏的皮孔。葉長橢圓狀倒披針形至長橢圓形,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漸狹,長12—22厘米,寬4—8.5厘米,兩面無毛或背面沿中脈稍被毛;果核果狀,長2.5—3.5厘米,徑約2—2.5厘米,近圓形至長圓形,稍偏,生時綠白色,乾時褐色,可食。分布生境及功能  分布於滄源至西雙版納、紅河、金平;生於海拔350—1600米的山溪密林中。緬甸,泰國,寮國至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種子可食,又可作藥用。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所屬卷:Pittosporopsis Craib
所屬科:Icacin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假海桐
其它中文名:芒果(勐侖)。
文獻來源:Pittosporopsis kerrii Craib (1911)* ; Gagn. in Lecte. (1911), (1948); Craib (1912), (1926); Narayanaswami (1926); Howard (1943); Dahl (1952); C. Y. Wu in Wu et Wang (1957); Sleum. in Engl. et Prantl ed. 2 (1942), (1969).
Stemonurus yunnanensis Hu (1940).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4—7(—17)米;樹皮紅褐色,小枝近圓柱形,無毛,具稀疏的皮孔。葉長橢圓狀倒披針形至長橢圓形,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漸狹,長12—22厘米,寬4—8.5厘米,兩面無毛或背面沿中脈稍被毛;側脈5—7對,葉面約略可見;背面凸起;葉柄長1.5—2.5厘米,上面具槽,幾無毛。花序長3—4.5厘米,被微柔毛;總花序梗長1.5—2.5厘米,分枝長0.4—0.8厘米;花梗被毛,具3—4鱗片狀小苞片;萼片三角形,長、寬均約1毫米,外面稍被毛;花瓣匙形,白綠色至黃白色,具香味,長5—7毫米,寬1.5—2毫米;雄蕊與花瓣幾等長,花絲扁,寬可達1毫米,花葯丁字著生,長約1—1.5毫米,藥隔伸出,花盤不超過1毫米,子房無毛,高1.5—2毫米,花柱3—4毫米。果核果狀,長2.5—3.5厘米,徑約2—2.5厘米,近圓形至長圓形,稍偏,生時綠白色,乾時褐色,可食,基部有宿存增大的萼片;外果皮極薄,中果皮薄,綱脈多而突出,內果皮稍厚,近骨質,種子具淡紅褐色、極薄的種皮;胚乳肉質,黃白色,半透明,嚼爛狀;胚相當大,子葉腎形,葉狀,胚根向上,棒狀,長2毫米。
假海桐假海桐

分布生境及功能

分布及生境:分布於滄源至西雙版納、紅河、金平;生於海拔350—1600米的山溪密林中。緬甸,泰國,寮國至越南北部也有分布。Gagn. (1947)描寫的 Pittosporopsis nerovsa Gagn. 產越南北部,可能仍系本種。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種子可食,又可作藥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