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頭儀仗

倒頭儀仗

倒頭儀仗,清朝滿、蒙旗人的貴族死了以後,垂化門外陳設一些儀仗,以示喪禮的優隆,是一種排場。

儀仗介紹

滿、蒙旗人的貴族,尤其是府門頭落了喪事,講究在垂化門外陳設一些儀仗,以示喪禮的優隆。這些儀仗:包括大幡,太平槓陳設椅轎等。

大幡

喪葬禮俗喪葬禮俗

帝、後大喪,禮節單中謂之丹旒,立於乾清。宮外喪禮通稱為大幡,此即招魂引路的旗幟。據說,這是滿族牧民的遺風,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弔唁,幫助料理喪事。後來成了滿人普遍的喪儀,據《黑龍江風俗瑣記》載俗有喪,樹木桿於庭,上掛長幡,以示遠近。

滿清入關定都北京後,滿、蒙旗人仍沿襲舊俗,人死,先立幡架子、幡桿。隨後才上繡片(即幡條的本身)。

通常大幡高達三、四丈。這是槓房與彩子局兩家的買賣。因為用的是槓房的大件設備和繡片,但還須經彩子局進行加工裝飾。幡的顏色、形式不盡相同,其顏色是根據喪家和亡人所在的旗別來決定的。騏形式大多與演傳統戲時所舉的大旗相似,中間掛有緞繡軟片,繡著一條大龍。外邊因飾有彩球下垂,故俗稱嘟嚕幡。有的則是,幡的上端有荷葉寶蓋,中間為紅寸蟒的大寬飄帶下垂,中間鑲著青絨腰,幡長及丈。另有自寶蓋綴懸兩窄條,無絨腰。由幡桿高高挑起,幡桿插在大紅漆架子中央。此外,還有另一種形式,幡的本身不是繡片,而是亡人的牌位,謂之官銜幡。上面用金字標明死者的官銜、姓名等。幡的上端有綠荷葉的寶蓋,寶蓋上有用彩綢扎出的二龍戲珠等圖案。蓋下有粉紅蓮花座,托座周圍有彩球。下座四角用紮成的小獅子做柱頂。下座兩旁有穿槓的繩套。以便發引時由槓夫抬著,在最前面導行。大幡一般立於垂花門(二門)外邊。死的男人立於門的左邊;.死的女人則立於門的右邊。也有把它放在大門外八字影壁前的。

太平槓

衙門裡邊的水火棍衙門裡邊的水火棍

太平槓,亦稱水火槓,是喪儀當中的防水火災害的設施。按清律,焚棺毀屍者為大不孝,要受到法律制裁。故治喪期間,特別注意安全。除院內外,棚上棚下,晝夜有專人打更外,還要從亡人入殮設上靈堂時起,就要從槓房賃一份太平槓。並雇槓夫三十二名(要精悍可靠的,有時喪家要審查),晝夜輪流值班。同時,將停靈正房後牆臨時拆開一門。一旦發生險情,就可以利用太平槓從此往外搶抬靈櫬。
但。太平槓只是王府、官宦宅門辦理特大喪事時才用。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排場、形式。主要是用它來烘托喪禮的隆重、莊嚴氣氛。
太平槓向來是以大亮盤(不扣棺罩)的形式,擺在垂花門或二門外邊。按男左女右位置擺放。全體槓夫每天要在早、午、晚,本家上祭供飯時,列隊排班,在靈堂前兩旁肅立,表示為護靈而待命。因為他們都肩負著搶險的重大責任,所以儘管終日無具體事情可做,但也要拿雙份工錢。
太平槓一直要擺到發引(出殯)才能撤去。


陳設椅轎

清代鋼刀椅轎清代鋼刀椅轎

椅轎,形似硬木太師椅,但後背上安一如意頭,槓房行話稱為如意亮轎,所謂亮轎就是既無轎頂,又無轎圍,是一乘亮盤的便轎。亦屬領魂轎的一種。通常是四人肩袢,轎桿兩端,安放於前後架上。本家供飯時,椅轎離架,於前後袢中間支起轎桿,做欲行狀,謂之打杵。

另有曲律(滿語譯音)八面,按喪家和×所屬旗色來用,如正紅旗,則金紅色;鑲黃則黃地鑲紅火焰邊。狀如演傳統戲時,舞台上龍套所持之長方旗(古謂之幟)。因較高大,均插在執事架上。本家供飯時,由執事夫舉起,皆做欲行之勢。有的喪事規模略小,不從亡人付頭之日陳設執事,而是等到伴宿之日(發引頭天)才陳放執事。還有的只是發引時,才用這些執事。總之,以上這些都是大府門頭、大官宦仕家的喪禮排場,一般庶民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舉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