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口

倒口

“倒口”,是指相聲里模擬方言。像傳統段子《繞口令》、《找堂會》、《拉洋片》等,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倒口”。

概述

倒口倒口

倒口——又稱“變口”。相聲評書的說功,即仿學某些特定人物的家鄉方言,以突出其籍貫、社會地位、精神氣質,既能反映豐富多彩的風情世態,又增強了說唱的語言魅力。評書最初的“變口”僅有三種:山東口音、山西口音、江南口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始有了擴展,增加了河北深縣及京東口音。相聲則多用山東、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唐山、河南“倒口”,是指相聲里模擬方言。像傳統段子《繞口令》、《找堂會》、《拉洋片》等,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倒口”。門裡出身的演員從小練基本功,演來得心應手。馬季不同,半路出家,勁可費大了。前輩藝人說,傳統相聲“倒口”倒的是深武饒安的方言,但深武饒安究竟在哪兒,那裡的方言到底什麼味兒?起初馬季也弄不清楚,只好人云亦云。

倒口”功夫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位家住在農村的業餘相聲作者,他為馬季的赤誠和勤奮所感動,專門領馬季到他的家鄉去看看,原來正巧是相聲藝人所說的深武饒安——其實是深州、武強、饒陽、安平。馬季真正領略到深武饒安方言的“廬山真面”。這件事給他以寶貴的啟示:真正學會“倒口”,不能局限於從相聲段子裡學,而必須走到哪兒學到哪兒,日積月累,才能見真功夫。早年在上海學徒,上海話學得相當地道,表演《戲劇與方言》及其他一些段子都派上了用場。“四清”運動中,廣播說唱團去了河南,雖然業務中斷,但作為有心人,馬季抓緊機會學會了河南話,創作和表演《舞颱風雷》就用上了。他幾次去廣東,都注意學習廣東話,尤其那些有可能組織“包袱”的語言成分,都記下來。廣東話里報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長短音都有,組織“包袱”時,故意把聲音拉長,短的變長,長的更長,效果特彆強烈。馬季不僅學會山東話、河南話、上海話、廣東話,而且還學習了山東呂劇、河南梆子、上海越劇、廣東粵劇,這樣,攀登高峰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馬季學習方言,為的是學以致用,用於創作相聲,組織“包袱”。比如《畫像》,如果按照人物原型,他說的是一口膠東方言。膠東方言俏皮幽默,馬季又掌握,看來再合適也不過了,但有人提出意見,膠東方言太軟,不利於表現勞動模範的氣質,不如改為濟南方言。馬季又學會說濟南方言,很快換了“倒口”,效果很好。
侯寶林大師甚至認為:說相聲的連和尚念經都得學。馬季認為此話有理,身體力行,曾到廣濟寺學習和尚念經,後來有機會訪問青海塔爾寺,還把和尚念經錄了下來。在創作相聲《一條街》時,果然就用上了。請看:
甲:……一看撞死的人太多,想了一個治理交通的辦法,那天在三座門那兒派了二十多個……
乙:警察?
甲:和尚!
乙:和尚幹嗎?
甲:高搭法台,超度亡魂。
乙:超度亡魂是怎么回事?
甲:國民黨想:天天有撞死的,這不是因為交通管理不好,也不是因為馬路窄。
乙:那是因為什麼呀?
甲:因為撞死鬼他冤哪,他就拉替身,和尚一念經,他升上了天啦,也就沒車禍了。
乙:這叫什麼辦法啊?
甲:那天,二十多個和尚一塊上了法台(學和尚念經)“一心召請車輾馬踏屈死冤魂等眾……”嘰哩咕嚕!嘰哩咕嚕!
《一條街》這段相聲里,除了模擬和尚念經外,還要學唱京劇,模擬汽車喇叭聲、人力車夫和行人爭吵聲、各種叫賣聲、洋腔洋調的漢語,這全靠“倒口”的功夫。
、東北等地方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