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亭之戰

倉亭之戰

倉亭之戰,亦稱平丘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六年冬,即公元201年。為袁紹和曹操繼官渡之戰後所對峙之最後一場戰役,袁紹在這場戰爭中湊足七萬餘兵力攻曹,曹操由於獻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諸侯賜兵五萬攻袁。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於倉亭大破袁紹,隔年五月袁紹吐血而亡。此戰最終決定了河北地區的最終歸屬。

簡介

倉亭之戰,亦稱平丘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六年冬,即公元201年。為袁紹曹操官渡之戰後所對峙之最後一場戰役,袁紹在這場戰爭中湊足七萬餘兵力攻曹,曹操由於獻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諸侯賜兵五萬攻袁。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於倉亭大破袁紹,隔年五月袁紹吐血而亡。此戰最終決定了河北地區的最終歸屬。
東漢建安五年,袁紹於官渡被曹操擊敗,數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至此袁紹元氣大傷,但河北人口眾多,袁紹在退回河北後,會合其子袁譚、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幹,又開始養精蓄銳,以圖再次南下,消滅曹操。經數月準備,袁紹於建安六年冬在平丘渡河,意圖襲取陳留,再攻占許昌,擊敗曹操。
曹操方面,謀士郭嘉準確判斷出了袁紹軍的意圖,於是建議曹操主動北上迎擊袁紹。
雙方於倉亭相遇,此次袁紹的兵力依舊比曹操多,但吸取了上次官渡一戰的教訓,步步為營,不急於進攻,慢慢逼近曹操,以尋找有利戰機。而曹操急於求戰,為此焦頭爛額。此時,曹操手下謀士程昱獻上“十面埋伏”之計,於是曹操主動撤退到黃河邊,並用許褚引誘袁軍發動攻擊,因曹操背水一戰,手下將士又是百戰精銳,因此再次將袁軍擊敗,袁紹敗退時,十支伏兵依次殺出,袁軍開始崩潰性的潰散,至此曹操再一次擊敗袁紹,將袁紹的元氣徹底擊散。
對於倉亭之戰,史書上無記載,只在《三國演義》中對其有詳細的描述。此戰前如若袁紹駐軍河北不出,休整幾年,操袁之爭還難分勝負,但袁紹偏偏耐不住,倉亭之戰後,河北以再無實力與曹操抗衡,這一戰徹底決定了河北最後的歸屬。

資料

日期:201年
地點:冀州(中國河北)
結果:袁紹戰敗,元氣大傷,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機,奠定統一河北的契機
參戰方:袁紹、曹操
指揮官:袁紹、曹操
兵力:袁軍約七萬人,曹軍約五萬人

背景

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紹不聽沮授的持久作戰之建議,自陽武逐漸進逼至官渡,依沙塠為屯,東西相隔數十里。九月,曹操與袁紹交戰不利,轉而堅壁拒敵。袁紹建高櫓、壘土山,居高而射,曹兵蒙盾而行。曹操屬下劉曄製作霹靂車,發石擊破櫓樓。袁軍又掘地道,曹軍挖長溝阻絕。曹軍糧草將盡,士卒疲乏,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引楚漢相爭之史勸之,曹操遂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令徐晃等將騷擾袁軍的補給線
十月,袁紹派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宿於距袁紹大營40里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議增派蔣奇率部於側翼掩護,紹不從。許攸獻計輕軍夜襲許都,亦不被採納。許攸之家屬犯法下獄,遂與袁決裂,轉投曹操,並告知袁軍輜重萬餘乘在故市和烏巢,守備不嚴,勸他輕兵破襲,則袁將自敗。
曹操遂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營,自領步騎五千人,偽裝成袁軍蔣奇部隊,人銜枚馬縛口,攜帶柴草,從小路夜行,迅速趕到烏巢,縱火圍攻,淳于瓊部驚慌混亂。拂曉,淳于瓊才發現曹操兵少,出陣反攻,曹操率軍突擊,淳于瓊又退守營中。袁紹得知軍情,只派輕騎救援淳于瓊,而命令張郃高覽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營。張郃認為,烏巢戰場才是戰局關鍵,應全力救援,袁紹不聽。援軍迫近烏巢時,曹操鼓舞士氣,集中兵力,先斬淳于瓊,再破援騎,將袁軍物資全部焚毀。
訊息傳至官渡前線,謀士郭圖進讒言陷害張郃、高覽,張、高二人獲知後方有變,率部降曹。於是袁軍完全崩潰,袁紹與長子袁譚僅率兵八百渡河逃回北方。

經過

建安六年(201年四月,袁紹於平丘渡河,意圖襲取陳留,再由陳留攻取許昌,欲擊敗曹操。曹操方面,謀士荀彧準確判斷出了袁紹軍的意圖,於是建議曹操主動北上迎擊。
雙方於倉亭相遇,此次袁紹的兵力依舊比曹操多兩萬餘人,但吸取了上次官渡一戰的教訓,步步為營,不急於進攻,徐徐逼近,以尋找有利戰機。曹操主動撤退到黃河邊,並用許褚引誘袁軍發動攻擊,因曹方背水一戰,且手下將士身經百戰,多為精銳,再次將袁軍擊敗。袁紹敗退時,十支伏兵依次殺出,袁軍開始潰散。曹操再次擊敗袁紹,將袁軍徹底擊散。

結果

兩次戰勝後,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紹元氣大傷,已無力與之爭衡。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憂病而死,袁譚袁尚爭位,河北大亂。曹操乘亂進取,於建安十二年(207年)統一北方。

演義情節

羅貫中所著之歷史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情節大致與正史雷同,唯增加了程昱十面埋伏之計等橋段,以增加小說之可看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