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生養性

修生養性自古就有,古人的修身養性之道講究“靜”、“忍”。 古人關於修身養性之道,特彆強調一個“靜”字、一個“忍”字。如,諸葛亮即有“非靜無以成學”、“寧靜致遠”等,而曾國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

簡介

何為修生養性
古人的修身養性之道——“靜”、“忍”
古人關於修身養性之道,特彆強調一個“靜”字、一個“忍”字。如,諸葛亮即有“非靜無以成學”、“寧靜致遠”等,而曾國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的所謂“修身養性”,實際上就是通過自我修煉來達到自我完善的一種途徑,就是要把先賢之美德才學化為自身之習性功力。而要“修”要“養”,就首先要能“靜”能“忍”,否則,心浮氣燥,如何修得下去,養得起來?
所以,古人說:“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萬事忍為上”等等。足見“靜”、“忍”的重要。

相關條目

詞 語 成語 典故 文言文 散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