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會

信義會又名巴陵會。信義宗教會是隨著十六世紀教會內的改教運動所產生的,溯源於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把九十五條張貼於德國威登堡。

信義會又名巴陵會。
信義會標誌信義會標誌
義宗教會是隨著十六世紀教會內的改教運動所產生的,溯源於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把九十五條張貼於德國威登堡。
遠在十五、十六世紀,教會裡已經人意泛濫,把“得救本乎恩、又因著信”的聖經真理棄置腦後,竟在上帝的恩典之外,加添許多人為因素,想藉立功立德以自救,使教會瀕臨失喪靈命的危機。
當時馬丁路德因蒙上帝呼召,乃根據聖經真理起而領導教會革新運動,重新點燃“因信稱義、賴恩得救”的門燈。“信義”之名表達了馬丁路德所強調的“因信稱義”聖經真理,且符合馬丁路德不要顯名之意願,因此華人信義宗教會大部份稱為“信義會”,但也有用路德會、禮賢會、崇真會等名稱者。
十九世紀中葉(清鹹豐四年(1854年),歐美各國信義宗差會,開始差派宣教士來華傳道,分別在大陸地各從事宣教及社會服務工作。信義會的韓士伯抵香港,入寶安、花縣、清遠、南雄、長樂、河源等地傳教,為信義會教士進入嶺南之始。光緒十四年(1888年),該會有力教士入粵,開設教堂、創辦學校甚多,又到苗族地帶傳教。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該會在廣州芳村購地建築總堂。信義會在嶺南的主要宣教區在廣州、番禺、花縣、新會、順德、中山、惠陽、博羅、仁化、樂昌、南雄、始興、英德等地。民國8年(1919年),該會在廣東有布道區138個,正式教堂105座,教會職員123人,受餐信徒5225人,辦有國小15所,中學2所。民國15年,有區會14所,支堂78間,宣道室25處,信徒6700餘人。民國22年,有信徒7200人。
初期事工各自發展,後來宣教士們深感有合一之需,經多年籌劃,終於在1920年8月24日,假河南省召開全國信義宗教會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統一的“基督教中華信義會”,並轉由國人負責領導。1949年,大陸解放後,信義會宣教士及華人教牧乃轉至港台星馬等地繼續進行宣教事工,時至今日,港台星馬之華人信義會仍保持密切之關係。
台灣的信義會現況,有信徒約7000人,39間教會,6間布道所。總議會為本會最高權力機構,由監督每年召開一次,現職牧師及各地方教會代表得出席會議,決定一切教政及聖工方針。在總議會休會期間,由議事會執行通過之決議案,決定一切教政聖工方針。議事會系由總議會選出之監督、副監督、各委員會主席,及各區會主席、區會信徒議員組成,每年召開常會六次,決定並執行教會各項聖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