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

信史

拼音xìnshǐ 注音ㄒㄧㄣˋㄕˇ
引證解釋紀事真實可信、無所諱飾的史籍。《公羊傳·昭公十二年》:“《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則齊桓、晉文;其會,則主會者為之也。”宋陸游《史院書事》詩:“信史新修稿滿牀,牙籤黃帊帶芸香。”《清史稿·聖祖紀三》:“壬戌,誡修《明史》史臣覈公論,明是非,以成信史。”

釋義一

即翔實的史書。
《公羊傳·昭公十二年》:《 春秋》之~也,其序則齊桓、 晉文
宋·陸游《史院書事》詩:“信史新修稿滿牀,牙籤黃帶芸香。”
《清史稿·聖祖紀三》:“壬戌,誡修《明史》史臣覈公論,明是非,以成信史。”

釋義二:

記載確切的歷史。

中國的信史時代

在公元前九世紀五十年代(前841年),半信史時代結束,信史時代開始。周王朝經二百餘年安定後,第十任國王 姬胡在前841年激起政變,半信史時代隨著他逃命的慌亂足跡而終止。此後因文字記載獲得妥善地保存, 中國歷史進入信史時代。
我們從信史時代開始,以世紀為敘述單元,目的在於了解歷史事件時間上的距離位置。為了更明確起見,我們再把一個世紀劃分為十個年代。每一年代,包括十年。因紀元前的年份都是倒著數的數字,不易計算,這種年代的劃分,似更有必要。
公元前841年,即 共和政治第一年, 中國歷史的文字記載,開始獲得保存。一直到二十世紀,沒有間斷,這是 中國人對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因為同時代的其他所有的 文明古國,或者根本沒有記載,或者雖有記載而記載已經湮沒,全靠考古學家辛苦的發掘,才能得到片斷。
共和政治歷時十四年,到公元前828年結束。那一年, 姬胡在流亡中逝世, 姬靖乘機即位,恢復君主政治。
半信史的史跡,因為是 史學家的回憶和追溯,無法避免不真實的成份,有待於專家考證。進入信史時代之後,史跡都出於當世的記錄,所以可信的程度很高。不過記錄不一定忠實,也不一定完整,反而常常發生故意曲解和故意掩飾的事情,也常常發生同一史跡卻有種種不同甚至相反的說法,那就要靠我們的分析判斷和選擇。
信史時代自本世紀(前九)起,到二十世紀,僅二千九百年,但卻占我們百分之九十的篇幅。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只怪我們對以前的史跡知道的太少。我們在敘述信史時代時,雖然越到近代史料越多,但我們仍力求保持各世紀的篇幅不要太過懸殊。希望藉此顯示史跡跟時間的坐標圖面。

中國信史的開端

商朝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可供研究的歷史往往是以“信史”為開端的。所謂“信史”,是指有藉可查的歷史。世界公認 中國的“信史”是從商代開始的。眾所周知,公元前841年是 中國紀年歷史的開始;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 春秋》,該書記載了從魯隱 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14年(前481年)的歷史。《 春秋》是 魯國的史書,傳說由孔子編定。《 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記載的內容基本上是可信的。因而, 中國最早的“信史”是從《 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開始的。

文化和文明

文化是石器時代的概念,文明是青銅時代的概念。
文明的標誌按世界通用的規則是文字、城市、冶煉,此有證據考證的即 殷都殷墟),甲骨文、殷都、青銅器(后母戊大方鼎、婦好鴞尊等)。從此, 中國進入了信史時代。
此前均為神話、傳說和半信史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