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音樂祭

俄羅斯音樂祭

俄羅斯音樂祭是由Barrie Gavin / Simon Broughton導演,2002年2月10日上映於英國。

基本信息

簡介

俄羅斯音樂祭 All the Russias俄羅斯音樂祭 All the Russias

導演:西蒙·布勞頓 巴里·加文 彼得·韋斯特
特邀主持/指揮:瓦列里·傑吉耶夫
演出:俄羅斯馬林斯基大劇院 基洛夫管弦樂團 基洛夫歌劇院 基洛夫芭蕾舞團  

俄羅斯音樂家

本片所涉及的俄羅斯音樂家: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格林卡、巴拉基列夫、蕭士塔高維奇、米亞斯科夫斯基、穆索爾斯基、阿爾沃·派爾特、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博爾特尼揚斯基、垃赫瑪尼諾夫、古拜杜利娜、斯維里多夫、馬爾季諾夫、卡巴列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鮑羅丁、哈恰圖良、施尼特凱。俄羅斯民族在整個世界歷史上文化的發展中所體現出來的強大力量令人關泣。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多災多難的俄羅斯”,也塑造了俄羅斯民族的性格。他們以驚人的承受力承受著嚴酷的生存環境所帶來的苦難,懷著樸素的心靈,用自己的勞動去軟化自然,軟化土地,緩和大自然的嚴酷性;甚至,他們不是在簡單地承受和改造,而是在承受苦難的同獲得一種自由的感受,獲得一種快樂和力量,似乎苦難越深,壓迫越大,對自由和快樂的感受就越深,人所體現出的力量也就越強。

紀錄片介紹

正是這種看似矛盾的奇妙關係,讓俄羅斯民族在沙皇時代、彼得大帝時代以及拿破崙、希特勒入侵、史達林大清洗等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都體現出一種其他任何民族都無法比擬的強大力量。在整個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民族文化逐漸喪失其本源,傳統文化逐漸失去其根基;在二十世紀摒棄傳統與民族的所謂現代文化的潮流中,俄羅斯——無論文學、繪畫、還是音樂、甚至包括政治——仍然在體現著這個民族強大的整體力理。

浪漫派詩人圖契夫曾經說過:“你無法用慣常的思維理解俄羅斯,理解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完全地接受它。”這部宏大的系列影片不僅探及俄羅斯音樂的發展歷程,更深入至這個偉大民族的文學、繪畫、建築、宗教、政治、民俗等各個領域。西蒙·布勞頓等四位歐洲著名導演獨特的拍攝視角,貫穿全片的俄羅斯音樂巨匠的經典名作,著名指揮家瓦列里·傑吉耶夫極具感染力的主持與指揮,馬林斯基夫劇院精彩的音樂詮釋,多位俄羅斯文化界精英如作家、音樂學家、畫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的深入解析,以及眾多未曾揭密的珍貴史料,為我們呈現一幅波瀾壯闊、撼動人心的俄羅斯文化長卷。

劇集簡介

1、小白樺 THE LITTLE BIRCH TREE
鄉村是俄羅斯的靈魂,正是這片土地,這些村莊和原野,孕育了俄羅斯的歷史、性格和音樂。本集講述俄羅斯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2、聖母俄羅斯 HOLY MOTHER RUSSIA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關於小說《群魔》的筆記中寫道:“俄羅斯之所以偉大和奇妙,是因為它的信仰,是因為它有東正教。東正教的一切也就是俄羅斯的一切。”本集講述的音樂主題是宗教信仰,以及它對俄羅斯的生活和文化的深遠影響……

3、惡魔(Devil)俄羅斯的暴君和他們的罪行

4、很久很久以前 ONCE UPON A TIME

童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是俄羅斯文化的搖籃,它的影響深入到了俄羅斯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它已經成為俄羅斯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俄羅斯人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本集講述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對當今俄羅斯文化的影響……

5、遙望東方 眺望西方 LOOKING EAST LOOKING WEST
俄羅斯歷史上,領邦關係一直是一個愛恨糾纏的主題。遼闊的疆域帶一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面對所有的、包括那些異常強大的入侵者而言,俄羅斯也是一個永遠不可戰勝的國家。本集講述的是俄羅斯人的畏懼和追求……

音樂特點

俄羅斯音樂的黃金時代是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的,其標誌是俄羅斯音樂的先驅者格林卡的創作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為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然而這個黃金時代的到來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肥沃的土壤上、在教會專業音樂獲得發展和一系列前輩作曲家的創作探索的前提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澱過程而結成的碩果。為了正確理解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成就,有必要回顧一下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豐富的民間音樂寶藏

俄羅斯民族屬東斯拉夫民族的一個分支。她的文明史起源於東斯拉夫原始部落的生活。俄羅斯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傳統,積累了豐富的民間音樂寶藏。最古老的音樂是同氏族社會偶像崇拜活動相關的“儀式歌曲”,其中由於崇拜偶像的不同,又分為“年曆儀式歌曲”和“家族儀式歌曲”兩大類。前者同依賴於天氣的農業勞動密切相關,表現對太陽和大自然的頂禮膜拜;後者同部落繁衍生息的婚喪禮儀緊密相聯,表現對氏族祖先的祭奠。這些儀式歌曲屬於原始宗教活動的組成部分,帶有戲劇表演的特點,旋律音域很窄,多數為三度音程,偶爾或上或下擴充一度,音樂具有朗誦的性質。流傳至今的例子有《啊,我們等待謝肉節》、《好吧,教母,我們來結親》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的發展,勞動樣式逐漸多樣化,於是出現了伴隨各種勞動樣式的“勞動歌曲”。例如與農業勞動有關的是“播種歌”、“採集歌”、“收割歌”等;與畜牧業勞動有關的是“放牧歌,’;與苦力勞動有關的是“搬運歌”、“拉纖歌”等。這類歌曲節奏強烈突出,旋律鏗鏘有力,體現了勞動民眾的集體意志和行動。代表歌曲有《木棒》、《伏爾加船夫曲》等。
在11一16世紀,隨著俄羅斯民族力量的壯大,“史詩歌曲”廣為流傳,其中包括“壯士歌”、“歷史歌”。它們由民間說唱藝人傳唱,內容大都是敘述古代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這類歌曲的特點是:旋律深沉莊重,節奏從容不迫,具有男性豪邁勇猛的氣質。流傳至今的《話說伏爾加和米庫拉》、《就像京城基輔》就是鮮明的例子。
反映人民日常生活、民間風情的“生活歌曲”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伴侶。它們是“搖籃歌”、“兒歌”、“婚禮歌”、“舞蹈歌”、“輪舞歌”、“哭腔”等。這些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體現了人民民眾悲歡離合的各種思想情感。例子有搖籃歌《啊,搖啊,搖啊,搖啊》、婚禮歌《在諾夫戈羅德城敲響了鐘聲》、舞蹈歌《我和蚊子跳舞》、輪舞歌《哎,田野里有棵小菩提樹》等。
表達愛情和對大自然傾訴情懷的“抒情歌曲”在俄羅斯民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形成於16一17世紀的“悠長歌”,它由婦女演唱,既有單聲部,也有多聲部(二至三個聲部),這種多聲部具有支聲或襯腔復調的特徵。這種歌曲旋律優美舒展,節拍自由徐緩,大小調式頻繁交替,表情內在細膩。例子有《啊,田野里不只一條小路》、《沿伏爾加母親河而下》、《小姑娘走遍草地和泥沼》、《離別的最後時刻》等。
以上各類歌曲大都產生和傳唱在農村,可以統稱為農村歌曲。18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反映城市人民生活的“城市歌曲”,它們有些是來源於農村或外國歌曲的變體,同時也有市民自己的創作。典型的樣式是浪漫曲、敘事曲、圓舞曲、進行曲等。這些歌曲也有俄羅斯民族特色,浪漫曲和圓舞曲主要在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中流傳,而進行曲則更多是在士兵、工人和學生中傳唱。城市歌曲有別於農村民歌,往往附有簡單的樂器伴奏(吉他、巴拉拉依卡或手風琴),既有多聲部的重唱與合唱,也有單聲部的獨唱。自18世紀末以來,城市歌曲典型的特徵是採用重音節有規律交替的新型詩詞譜曲,詞曲同步,旋律和節拍規整。例子有《在平坦的盆地里》、《莫斯科大火呼呼響》等。
自19世紀20年代以來,俄國經歷了三次革命運動,在音樂上留下了鮮明的印記,誕生了對俄國以及世界有深遠影響的“革命歌曲”。這些革命歌曲大多用流行的俄國農村民歌、城市歌曲以及外國歌曲的旋律重新填詞而成,同時也有少量是全新的創作。這些革命歌曲在俄國境內外廣泛傳播,體現了人民爭取自由解放和建立新生活的鬥爭精神。代表性歌曲有:《我們的祖國在受難》(卡切寧詞)、《我和你是精神上的兄弟》(普列謝夫詞)、《同志們,勇敢地前進》(拉金詞)等。
俄羅斯民間音樂除了人聲演唱的民歌外,還有豐富的民間器樂。俄羅斯民族自古以來就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樂器,其中有彈撥樂器古斯里、弓弦樂器古多克、豎笛杜德卡、橫笛索別爾、號角羅格、鼓納克雷等。近代流行的民族樂器有三角型的彈撥樂器巴拉拉依卡和紐扣鍵的手風琴巴揚等。由民間藝人演奏的民間器樂包含了獨奏、重奏與合奏等形式。民間器樂大多與歌舞配合,作為歌舞的伴奏,同時也有獨立的器樂曲廣為流傳,它們往往帶有變奏炫技的特徵。例子有《卡瑪林斯卡亞》、《放牧調》等。

格林卡以前俄國專業音樂的發展狀況

俄國專業音樂的開端可追溯到10世紀末基督教(正教)由拜占庭傳人俄國的時期。在教會的活動中,音樂占有重要地位。教會歌曲是古代俄羅斯以書面形式記錄和流傳至今的專業音樂唯一的樣式。記錄的符號稱為“涅夫梅”,它們僅表示旋律運動的大方向和節奏時值的長短,而不能代表準確的音高。這種符號體系稱為“旗標或彎鉤記譜法”。用這種記譜法書寫的教會歌曲稱為“旗標歌曲”。這種來源於拜占庭的旋律和記譜法,由於長期受到俄羅斯民歌的影響,逐漸具備了新的特徵。原來音域狹窄,朗誦性強,後來音域擴充,增強了歌唱性。到了16世紀,“旗標歌曲”最終具備了俄羅斯民族特有的風格。在17世紀,記譜法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單聲部的旗標歌曲演變為多聲部的“帕爾捷斯歌曲”。這是一種無伴奏多聲部合唱,除了表現宗教的內容外,往往滲人了世俗的歌詞,音樂風格華麗,與當時建築和造型藝術的巴羅克風格相似。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寫作這種歌曲的作曲家有吉托夫、卡拉什尼科夫、巴維金、列德尼科夫等。17世紀下半葉還出現了另一種叫做“康特”的多聲部歌曲,它原先用宗教內容自由發揮,以後直接採用愛情或幽默諷刺的歌詞。在彼得一世統治時期,頌歌性質的康特廣為流傳。
自17世紀末,18世紀初以來,專業音樂已不再屬教會所壟斷,在世俗的劇院、王宮和貴族庭院裡,音樂已成為面向公眾的娛樂和消遣。社會上已出現西歐式的管弦樂隊和歌劇院,開始演出歌劇,舉行音樂會。此外,小康家庭的音樂生活也開展起來。18世紀30年代建立了附屬於沙皇宮廷的義大利歌劇院,以後又增添了法蘭西歌劇院。18世紀50年代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開設T私營歌劇院,聘請義大利作曲家加盧皮(Galuppi,1706一1785)、特拉埃塔(Traetta,1727-1779)、帕伊茲埃拉(Paisiello,1740一1816)、薩爾蒂(Sarti,1729一1802)、契瑪羅薩(Cimarosa,1749一1801)等主持、創作、演出義大利歌劇。18世紀80年代在莫斯科建立了彼得羅夫劇院(即蘇聯大劇院前身),除了演話劇外也演過歌劇和舞劇。彼得堡的石頭劇院(即現今的基洛夫歌劇舞劇院前身)以及在一些省城的劇院,甚至在一些貴族地主莊園的農奴劇院也上演過歌劇或歌舞劇。
18世紀末,在俄國啟蒙思潮的影響下湧現出一批作曲家,形成了俄國自己的作曲學派,逐步取代了聘請的外籍作曲家的地位。代表人物有:索科洛夫斯基、別列佐夫斯基、包爾特良斯基、帕什凱維奇、福明、馬金斯基、漢多什金等。他們在創作上的共性是:特別關注俄國民族民間生活題材,有意採用俄羅斯民歌素材,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他們的創作風貌最集中地體現在歌劇中。代表作品有:索科洛夫斯基的《磨工—巫師、騙子和媒人》(1779)、馬金斯基和帕什凱維奇的《善有善報》(又名《聖彼得堡商場》,1782)、福明的《馬車夫》(1787)等。在合唱領域,包爾特良斯基和別列佐夫斯基的宗教和世俗的作品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其中也吸收了若干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民歌音調。在室內器樂創作方面,漢多什金的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和俄羅斯主題變奏曲最有代表性。此外,抒情浪漫曲類型的“俄羅斯歌曲”在市民音樂生活中開始盛行,創作這類歌曲的傑出代表是杜勃揚斯基和科茲洛夫斯基。
19世紀初,俄國音樂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一些作曲家的創作中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傾向。表現在歌劇題材上偏好童話和民間傳說,追求毫華的舞台效果,音樂充滿多愁善感的情調。代表作品有:達維多夫的《列斯塔,第聶伯河的水仙女》(1805)、俄籍義大利作曲家卡沃斯的《伊利亞勇士》(1806)等。浪漫主義傾向更突出地體現在30年代以後的音樂創作中,維爾斯托夫斯基的歌劇《阿斯科爾德的墳墓》(1835)就是鮮明的例子。此外,在阿里亞比耶夫、瓦爾拉莫夫和古里遼夫的室內聲樂曲中,不滿現實、孤獨優愁、幻想美好未來的浪漫主義思緒與樸素的城市抒情歌曲風格融為一體。

俄羅斯音樂類院校及排名

俄羅斯科學教育部官方數據
第一名: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第二名: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附中
第三名:格聶新音樂學院
第四名:聖彼得堡國立音樂學院
第五名:下諾哥羅德音樂學院
第六名:羅斯托夫拉赫瑪尼洛夫音樂學院
第七名:坦波夫國立音樂師範學院
第八名:烏拉爾國立穆索爾斯基音樂學院
2009年2月11日,在俄羅斯的雜誌和報紙上刊登了最新俄、前蘇聯國家和波羅的海地區著名高等大學的排名.此次排名共有100多所大學被考察,根據各大學的教學水平,科研力度,國際合作,教師專業水平、個人科研水平及權威性,交流發展水平和可利用資源等方面來進行排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