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正教會

俄羅斯正教會

俄羅斯正教會是莫斯科和全俄牧首區所屬、在禮儀上具有斯拉夫文化特色的一些東正教會的總稱。

俄羅斯正教會

正文

莫斯科和全俄牧首區所屬、在禮儀上具有斯拉夫文化特色的一些東正教會的總稱。
歷史 10世紀下半葉,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一世娶拜占廷皇族公主安娜為妃。安娜去基輔公國時有希臘正教會修士隨行。988年,弗拉基米爾受洗入教,並命令全國居民在德聶伯河受洗入教。此後,在各地建立教會、修道院,並派傳教士到北方傳教。12世紀,莫斯科公國興起後,東正教常被作為俄羅斯國家統一的旗幟和象徵。
1037~1448年間,基輔主教均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指定。佛羅倫斯公會議(1439)後,俄羅斯正教會在莫斯科大公支持下,於1448年自行召開主教會議,選梁贊主教、俄羅斯人約納擔任都主教。1453年,拜占廷滅亡。希臘正教四大牧首區均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俄羅斯正教會高級修士在給沙皇的上書中一再提出莫斯科直接繼承於羅馬和拜占廷,是“第三羅馬”。這一思想對以後沙俄帝國的歷史具有一定影響。伊凡雷帝即位後,不滿俄羅斯正教會受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管轄的隸屬地位。1584年,其子費多爾即位,鮑里斯·戈東諾夫為取得貴族和正教會的好感,趁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耶利米二世到莫斯科勸募之機,取得其同意,成立自主的俄羅斯正教會。約夫任第一任牧首。從此,俄羅斯正教會在自主教會尊稱排列上繼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四大牧首區之後,名列第五。
1453~1887年間,烏克蘭有一屬於君士坦丁堡管轄的全俄羅斯和基輔都主教區。1596年,大部分烏克蘭東正教神職人員和信徒加入天主教,但保持東派教會禮儀。1687年,該教會又歸入莫斯科牧首區。
17世紀,俄國教會史稱為大主教制時代。尼康於1653~1656年進行一系列禮儀改革。改革遭到舊禮儀派反對,造成教會分裂。由於尼康主張神權高於君權並干預國政,遭沙皇猜忌,終被流放。但是,尼康的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改革在沙皇阿列克賽·米哈依洛維奇支持下,被強制推行。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再次改革俄羅斯正教。1721年,彼得頒布敕令,廢除俄羅斯正教牧首制,建立由政府管轄的最高宗教事務會議(中國曾譯稱主教公署)負責管理教會,首腦由沙皇直接任命。同時,在全國8個省分設教區,主教由最高宗教事務會議向沙皇提名,由沙皇決定任命。
1918年,蘇維埃人民委員會頒布“教會和國家分離、教會同學校分離”法令,以吉洪為牧首的俄羅斯正教會對蘇維埃政權採取敵對態度。1922~1923年間,以亞·維弗登斯基和弗·克拉斯尼茨基為代表的司祭團體,組織臨時高級教會行政署,主張廢除牧首制,進行教會改革。後組成由主教、司祭和平信徒參加的全蘇主教公會以取代牧首。1943年牧首制恢復,阿列克賽擔任牧首。1961年,俄羅斯正教牧首區加入世界基督教聯合會。自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起,同羅馬教廷開始對話。1971年俄羅斯正教會舉行地方主教會議,選舉皮緬擔任牧首,並討論了同舊禮儀派關係正常化等問題。
蘇聯現有牧首監管教區4個,即列寧格勒、基輔、克普季齊和塔林-愛沙尼亞教區。主教督管教區76個。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敖德薩設有正教學校,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還各有神學院一所。出版《莫斯科牧首公署雜誌》、《東正教通報》、《神學論文年鑑》等刊物。

俄羅斯正教會俄羅斯正教會
特點 ①1721年彼得一世對俄羅斯正教進行的改革,使國家和教會、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混為一體,國家對教會有更多的干預權力。②拜占廷滅亡後,俄羅斯正教認為俄羅斯帝國已成為正教復興的希望,因此,必須將前7次公會議的信條,原封不動地保留和傳播。這種傾向對以後俄羅斯正教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雖幾經改革,但在基本信條、崇拜儀式和組織機構方面仍保有早期基督教的特點。③東正教在俄國傳播過程中常與古代斯拉夫人的原始宗教相混雜,故俄羅斯正教保持有不少神秘主義的原始精靈崇拜、儀式和信仰。④允許用民族語言傳道,其儀式較複雜、煩瑣。教堂內部裝飾亦較華麗。
反國教派派別 ①舊禮儀派。亦稱老信徒派。該派反對尼康和彼得一世的改革。成員大多為下層貧民民眾和低級教士,他們反對政府的橫徵暴斂,宣傳平均主義和無政府主義。17世紀下半葉形成了強有力的反國教勢力,曾遭沙皇的嚴厲鎮壓。②杜霍波爾派。形成於18世紀。該派否認國家和國教會的權威,廢除司祭和聖禮,唯一儀式是唱祈禱頌詩,以口傳《生命之書》讚美歌和箴言,豐富個人直接啟示。相信上帝和人不能分開,認為三位一體就是記憶、理智和意志。其理想是建立地上樂園,敬拜心中的上帝,禮儀僅限於恭敬的鞠躬及彼此行禮。由於反國教傾向和拒絕服兵役,1773年後屢遭政府迫害。信徒後大部遷居加拿大。1908年,其首領彼得·弗尼金在南美哥倫比亞曾建立一個杜霍波爾教徒的公社。③司科蒲奇派。1770年創立。為從俄羅斯正教會分離出來的精神基督教派之一支,亦稱閹割派。創立人農民塞列凡諾夫,自稱萬神之神、萬王之王,宣稱其使命是在俄羅斯建立彌賽亞王國。該派舉行宗教禮儀時著白衣,狂熱地鏇轉舞蹈。成員多數經商,彼此互助。十月革命後影響逐漸削弱。④莫洛閣尼耶派。產生於18世紀。創立人農民西門烏琳,反對正教禮儀,攻擊一切聖禮,認為只有聖經是開啟默示希望的源泉,並認為不能僅從字義去理解聖經。該派同杜霍波爾派有某些相似,並受到鮑格米勒派的影響,主張均貧富、等貴賤,反對戰爭。該派遵守法律,服從君主。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曾受到迫害,大部成員移居西伯利亞和北美。成員多為富裕農民。1929年蘇聯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後,勢力大為減弱。⑤末世論派(約翰派)。19世紀80年代從俄羅斯正教分離出的一個派別。創立人喀琅施塔得司祭約翰,宣傳末世論,被信徒認為是耶穌基督的化身,常把他的像掛在家裡崇拜。主要分布在烏克蘭、北高加索以及一些邊遠的地區。現仍有少數信徒。⑥英諾肯提乙派。20世紀初由巴爾塔市司祭列維佐爾·英諾肯提乙創立。他自稱是聖靈化身,宣揚世界末日,最後審判即將來臨。主張摒棄財產、家庭,熱衷於宗教狂熱活動。十月革命後轉入地下。主要分布於烏克蘭和摩爾達維亞等地。
上述各反國教派的宗旨雖不盡相同,但它們大都以宗教形式反抗沙皇的專制統治。其社會活動和政治態度往往帶有激烈傾向,其哲學觀點可視為俄國無政府主義的先驅。19世紀的俄國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在反國教派中也可找到一些思想淵源。
自主和自治教會 同俄羅斯正教會有歷史淵源關係的自主和自治教會有:喬治亞正教會、中華東正教會日本正教會、芬蘭正教會、美國正教會(見東正教)。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