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元

侯正元(1928年9月-至今),甘肅成縣人,1949年9月25日隨國民黨起義部隊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表現優秀,歷次榮獲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1985年,擔任石河子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職務,1993年離休,離休後仍積極參與和推動老齡事業的發展。

人物生平

侯正元,1928年9月出生,甘肅省成縣人。1948年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來到新疆,1949年9月25日隨隊起義後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中國建設初期,在屯墾戍邊、軍隊大生產的運動中,侯正元以頑強的毅力和拚命精神,揮舞著坎土曼,成為“氣死牛”的開荒英雄,榮獲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1952年,侯正元作為墾荒優秀分子被送到石河子機耕農場,學習拖拉機的駕駛修理技術,成為新中國軍墾史上第一代駕駛前蘇聯進口拖拉機的拖拉機手。他憑著膽大心細和勤學苦練,創造了拖拉機連續安全工作3.3萬小時無大修、6年完成了27萬個標準作業拖拉機仍完好的奇蹟,6年為國家節約資金5.7萬元,可購買3台國產東方紅拖拉機。這些指標,被前蘇聯塔斯社訊息驚呼為“拖拉機史上的奇蹟”。前蘇聯官方特此向侯正元授予了金質勞動英雄獎章及刻有侯正元名字的照相機作為永久留念。1957年,侯正元榮獲兵團二級勞動模範稱號;1958年被評為兵團一級勞動模範、兵團模範共產黨員、兵團十二面紅旗之一;1959年被評為全國機務標兵、全國勞動模範,參加了1959年國慶10周年觀禮和全國群英會,接受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在黨的培養教育下,侯正元從一名拖拉機手成長為農八師石河子總場一分場機耕隊隊長,在他的帶領下,該機耕隊成為兵團的先進單位;1965年,侯正元擔任了石河子總場副場長,他所分管的機務單位又成為全國的先進單位。
“文革”期間,侯正元蒙受了冤獄。1975年重新工作後的侯正元,擔任了農八師一四七團副團長,1980年擔任一四七團團長。他帶領黨委一班人和全團幹部職工,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改寫了一四七團建團無盈利的歷史,利潤連年遞增,是此期間農八師經濟效益最好的團場。與此同時,侯正元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五、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常委,也是兵團團場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中惟一的一名委員。
1985年,侯正元擔任石河子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職務。崗位變了,工作性質變了,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時刻想著老百姓,關心老軍墾的疾苦冷暖,盡一切可能幫助和解決他們的困難。他經常深入職工家庭,調查了解民眾關心的問題,教育第二代軍墾人繼承先輩的事業,為墾區的民族團結、生產發展、人民富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侯正元還積極致力於社區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1992年,石河子市老年豫劇團、秦腔團和京劇團成立初期,沒有經費也無服裝,活動非常困難。侯正元知道後,便四處奔走想方設法籌集資金2萬多元,為劇團購買了全套戲服,至今還在使用。
1993年,離休後的侯正元更加關心老齡事業。當時,老年文藝愛好者們在石河子市遊憩廣場成立了一家老年文藝茶社,經費非常有限。得知情況後,侯正元陸續捐贈1萬餘元,支持河南豫劇團等外來戲劇團在此演出200多場。1997年,為喜迎香港回歸,他又出資2000餘元,製作太平鼓60多個、服裝60多套,組織建立了全市惟一一支太平鼓秧歌隊。
現在,已75歲高齡的侯正元,雖然身體不如以前,但他從沒有放棄對老年文化事業和社會服務事業的關心和支持。社區成立後,他把太平鼓秧歌隊交到社區管理,自己擔任顧問,依然非常關注隊伍的建設問題,經常督促隊伍排練。對社區建設工作,侯正元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他經常給社區建設工作建言獻策,並積極參加社區志願者活動。最近,他參加了社區關心下一代協會,在假期社區“老少共建”活動中,多次給社區青少年們講軍墾創業史和革命故事,對社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