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鄉風雨橋

侗鄉風雨橋

侗鄉風雨橋,又稱“花橋”,橋優美堅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擋風避雨,是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具有侗族氛圍的橋樑建築。

基本信息

侗鄉風雨橋是侗族人民標誌風物,也是傳統交通建築。
此橋又稱“花橋”,以其能避風雨並飾彩繪而得名。是一種集橋、廊、亭三者為一體的橋樑建築,是侗族橋樑建築藝術的結晶。
這種橋由下、中、上三部分組成。下部是橋墩,用大青石圍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體,上下游均為銳角,以減少洪水的衝擊。中部為橋面,採用密布式懸臂托架簡支梁體系,全為木質結構。橋樑跨度一般不超過10米,以適應有限的木材長度。上部為橋面廊亭,採用榫卯結合的樑柱體系聯成整體。廊亭木柱間設有座凳欄桿,欄外挑出一層風雨檐,既增強橋的整體美感,又保護橋面和托架。橋架就放在橋墩上面,而橋墩與橋台之間沒有任何鉚固措施,只憑橋台和橋墩起著架空的承台作用。它反映出侗族人民的力學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風雨橋優美堅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擋風避雨,還能供人休息或迎賓接客。風雨橋遍布侗鄉,尤以廣西三江、龍勝,湖南通道,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為最多,據有關部門統計,這些地區共有風雨橋330餘座,僅黎平肇興附近的河溪上就有5座風格各異的風雨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