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凍魚節

簡介

侗族凍魚節,是貴州省從江縣慶雲鄉境內村寨的石姓侗族同胞過的節日,為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二日。
此節之所以稱“凍魚”節,是石姓侗家每年十月十二日的前一天,從田裡捉回鯉魚,將它煮熟,加入鹽、味素和其它香料,連湯擱置到第二天冷卻凝凍後,形狀如市場銷售的凍果,這就是所謂的“凍魚”。“凍魚”節即因此而得名。
“凍魚節”是當地民眾一年一度的傳統祭祀活動,每年農曆十月十二舉行。節日期間,主人邀請親友、客人匯聚就餐吃魚和參加唱歌跳舞等活動。

起源

“凍魚”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石姓祖上曾有一位勇士石大力(清鹹同年間六洞農民起義首領之一),他能征善戰,英勇無比,倍受族人擁戴。有一年因他率兵出征在外,直至秋收時節仍未歸故里,但家族人還是開田捉魚回來煮好等他,盼他回來共同享用。家族此舉感動了天神,天神為了不讓煮好的魚變臭,即下令叫天氣變冷,讓魚凍結。十月十二日石大力回來後,吃到的凍魚味道仍然十分鮮美。後來,石姓侗家為了感謝天神,即決定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二日拿凍魚祭祀天神,形成了今天的凍魚節。
一種說法是,慶雲石姓原先是居住福建省的九保地區,後來,遷徒到江西龍門縣、廣西梧州、湖南潭西縣,最後到達貴州黎平府潭溪地區(現在石家的社堂還在此地)。遷徒過程中,有一戶走到一深山密林處,因沒飯吃,孩子餓著,大人就出去討飯給小孩吃。老人出去後,周圍附近有人給他家送來飯和魚,等老人到家時,天已很晚,孩子已經睡著。為了不吵醒小孩,老人吃了部分別人送來的飯菜,留下部分魚等孩子醒後食用。第二天(正是農曆十月十二),魚成了凍塊。由於沒火沒炊具熱魚給孩子吃,吃冷的又怕傷孩子的身體,於是,老人就先品嘗,覺得味道很鮮美。打那以後,石姓侗家每年農曆十月十二日就專門製作凍魚食用,過上了凍魚節。
同一姓氏,同一宗族,但現在吃凍魚的時間卻不同,有的早上吃,有的晚上吃,而有的卻不吃,(即不過此節)。據說石姓祖先初到慶雲時,都比較窮,不好意思與他姓同過節日。有一年的農曆十月十二日那天,剛好摘禾結束,開田捉回許多魚,於是寨老們商議,確定每年十月十二日為凍魚節。當時有一家有弟兄三人,十月十二日那天,老大和父母一起在家吃魚過節;老二是個聾子,聽不到父母講過節的具體時間,也沒有吃上魚;老三出去放牛,父母早上留一份給老三,晚上回來吃,並將留下那一份用米草捆上作標記,稱為“吊頸魚”。
後來,老大的後代居住上皮林(屬洛香鎮),就早上過節,老二的後代居住壙洞(屬洛香鎮),由於祖上是聾子,聽不到說哪天過節,所以現在就不過這個節;老三的後代住慶雲,則在晚上過節。
傳說歸傳說,凍魚節不管怎樣形成,慶雲鄉的石姓侗家畢竟有這個節日。節日那天,不僅有凍魚,而且還有燒魚、醃魚、魚生、煎魚等,主要是以魚為主,席上不論是鮮魚還是乾魚,都要用米草捆著。如果有豬肉,也都要稱作魚,不能稱作肉,否則會惹怒天神,冒犯祖宗。飯前還須將魚、酒、糯飯擺到神龕上,舉行祭祖儀式,請祖宗回來過節,保佑子孫後代人丁興旺,富貴榮華。
凍魚節期間,主人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參與,還請來客寨的侗戲班到寨上演出,男女青年也藉機行歌坐夜談情說愛,尋找伴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