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L鏡頭

佳能L鏡頭

L級定焦鏡頭——專為影像而生與變焦鏡頭的靈活性相比,每一枚定焦鏡頭有著明確的主要用途,每一個焦段都可以視作某種影像的專用焦段,L級定焦鏡頭便是專用於這些影像的專業鏡頭L是指“Luxury”(奢侈),象徵著專業質量的鏡頭。和消費級鏡頭相比,他們帶有研磨非球面、UD、SUD或者CaF 2鏡片,這些是鏡頭出色的光學質量的重要基礎。通常鏡頭的構造質量也要優秀很多。

發展

L鏡頭的源起:L鏡頭對於完美影像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四個重要的歷史節點。

佳能L鏡頭佳能L鏡頭

首先當然是1933年,兩個日本青年吉田五郎和內田三郎懷揣夢想在東京麻布六本木設立精機光學研究所,開始研發小型照相機,這就是佳能研發中心的前身。

第二年,他們仿照徠卡相機,試製了日本第一台135焦平面快門照相機“Kwanon”(日語“觀音”的音譯,其標誌就是一尊觀音坐像,宣傳語寫到“伊號潛水艇、九二式戰鬥機和Kwanon照相機都是世界第一”),又於來年推出了量產型135焦平面快門照相機“Hansa Canon”,Canon(佳能)這個響亮的品牌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

1937年,佳能公司成立(當時名為精機光學工業株式會社),1939年開始自行生產鏡頭(命名為Serenar)。
然而一直到1946年以前,佳能機身上接著的卻是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生產的“Nikkor”品牌鏡頭。所謂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正是尼康公司的前生。當年的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僅生產鏡頭不製造機身,與生產機身的佳能公司互相扶助,相互成就。誰曾想到六十年前以鏡頭結緣的兄弟公司,如今竟成勢同水火的競爭對手。

佳能L鏡頭FL-F300mm f/5.6鏡頭

第二個歷史節點出現在上世紀60年末70年代初。二戰後的50-60年代,日本製造業經過短暫的恢復期後開始迅猛發展,佳能的鏡頭製造技術此時也是一日前里。伴隨著60年代的“單眼革命”,佳能為其單眼機身推出了R系列鏡頭,其中的R35mm f/2.5、R58mm f/1.2、R1000mm f/11以及佳能第一枚變焦鏡頭R55-135mm f/3.5都在業界產生了不小的震動。而比這些產品影響更大的,是佳能在光學技術方面取得的突破。1968年,佳能成功開發了人工製造大型光學級螢石的技術。1969年,佳能發布了全世界第一枚裝備人造螢石鏡片的FL-F300mm f/5.6型鏡頭。螢石這種氟化鈣(CaF2)晶體具有超低的折射和散射率,伴有異常的局部散射特性,與玻璃鏡片並用時能夠近乎理想的修正鏡頭色散,令長焦鏡頭成像質量有了長足的提高,並減小了鏡頭的長度。為彰顯螢石鏡頭的特殊之處,佳能在這枚鏡頭的前端標記上了一個綠圈。與今天表示多層衍射光學元件(DO元件)的綠圈含義不同,這個綠圈可以看作是L紅圈的鼻祖。1971年,佳能成功攻克了精密研磨非球面鏡頭的技術難關,達到了驚人的0.02微米的精度,從而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安裝非球面片的135單眼鏡頭FD 55mm f/1.2 AL。非球面鏡片修正了普通鏡頭大光圈下的球面像差和超廣角鏡頭的畸變,帶來出色的銳度和更高的解析度,並為鏡頭的小型化設計創造了可能。這枚FD 55mm f/1.2 AL鏡頭的前端,標記著一個金圈,可以看作是L紅圈的另一個起源。
第三個歷史節點是在1970年代末。整個70年代,佳能在鏡頭光學領域的優勢還在繼續擴大,鏡片超級多光譜鍍膜(S.S.C,一種多層鍍膜技術)、後對焦技術開始投入實用。伴隨著AE-1型電子單眼相機的誕生,佳能推出了大量運用新技術的FD系列單眼鏡頭,尤其是1974年的FD 300mm f/2.8 SSC,使用了螢石鏡片和多層鍍膜技術,鞏固了佳能在長焦鏡頭方面的霸主地位。這些鏡頭已經擁有極高的光學素質,事實上具備了L鏡頭的特質。1978年,佳能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將FD 300mm f/4以及次年的FD 500mm f/4.5和FD 800mm f/5.6三隻鏡頭套上紅圈。此後佳能一發不可收拾,在新FD系列鏡頭中開發了十枚定焦L鏡頭和六枚變焦L鏡頭。這些鏡頭本身不是劃時代的突破,而是佳能長期鑽研積累光學技術的產物,但從此以後,佳能鏡頭直接分成了L鏡頭和非L鏡頭兩類;對於相機使用者而言,鏡頭的品質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紅圈來判斷。
第四個歷史節點是1987年。面對自動對焦技術的挑戰,佳能做出了大膽而前瞻的決定,徹底改變鏡頭卡口結構,創造了全電子化的EF鏡頭,將自動對焦驅動系置入鏡頭。L鏡頭朝著一個全新的、電子化的方向發展,*作性能被放在了第一位,完全以攝影人的需要為首要追求。是年的EF 300mm f/2.8L USM鏡頭在完全繼承上一代鏡頭光學素質的基礎,以優秀的工藝、堅固的鏡體成為了L級EF鏡頭20年輝煌的序章。1988、89年,佳能連續拿出了EF 50mm f/1.0L USM、EF85mm f/1.2L、EF200mm f/1.8L USM和EF 80-200mm f/2.8L等大批紅圈鏡頭,L鏡頭自此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年代

L級變焦鏡頭——享受拍攝的快感

佳能L鏡頭佳能ef600mm f4 l is usm鏡頭

1990年後,佳能不斷開發和完善EF卡口的L鏡頭群,一方面更新舊型號,對於鏡頭焦段進行合理的調整與創新,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其雄厚的機電和微電子技術提升鏡頭的*作性。
時至今日,佳能的產品線上共有各型號的EF鏡頭60枚,其中25枚是L級鏡頭,包括了變焦鏡頭10枚、定焦鏡頭各10枚、另有4枚超長焦鏡頭和1枚移鏡頭,涵蓋了全部的焦段和類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序列。
標準變焦鏡頭
EF 24-70mm f/2.8L USM
EF 24-70mm f/2.8L USM是佳能變焦鏡頭的中堅,自2002年發布以來,在135鏡頭領域沒有任何一枚其它鏡頭能與之匹敵。由於使用了兩片不同的非球面鏡片和一片低色散鏡片,即便在2.8的大光圈下,鏡頭依然保持著絕對華麗的成像。設計為圓型的光圈葉片在大光圈下可以讓景深以外的背景虛化得柔和圓潤。
藉助新的處理器,EF 24-70mm f/2.8L USM的自動對焦過程迅速精確,幾近在按動快門的瞬間完成。鏡頭使用的環形USM超音波馬達利用超音波振動為對焦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而且似乎是悄無聲息的,給拍攝帶來了極大的自由度。環形USM支持“全時手動對焦”功能,允許攝影者在任何時候直接手動干預對焦,不用理會自動對焦是否斷開,眼睛也無須離開取景器。
防塵防水的堅固鏡身允許攝影者在任何地點、任何條件下使用。EF 24-70mm f/2.8L USM所具備的這些性能滿足了最嚴苛攝影者的一切要求。這些性能頻繁的出現在其它的L鏡頭上(詳見L鏡頭性能一覽表)。為昂貴L鏡頭付出的每一分錢收穫的不僅是華美的照片,也是拍攝時與鏡頭融為一體、與鏡頭共同進退的快感。
EF 24-105mm f/4L IS USM
2005年伴隨著新全畫幅數碼單眼相機EOS 5D一同發布的EF 24-105mm f/4L IS USM雖然最大光圈比EF 24-70mm f/2.8L USM小一級,但擴充的70-105mm焦段以及IS功能讓它成為極其易用和受歡迎的鏡頭。
24到105mm涵蓋了從廣角到中焦最長用的焦段,攝影者在很多情況下僅攜帶這一枚鏡頭就能完成全部的拍攝工作。雖然增長的焦距限制了最大光圈,但它的成像和EF 24-70mm f/2.8L USM近乎一樣好,尤其是在中焦端。
EF 24-105mm f/4L IS USM受歡迎的重要因素在於IS影像穩定器。IS系統通過陀螺檢測相機的振動,控制光軸上的一組修正光學部件移動,抵消機身顫動引起的成像虛化,有效的改善手持拍攝的效果,以往常常出現在佳能的L級長焦鏡頭中。某些專家認為,佳能的IS鏡頭防抖技術仍有潛力,能夠獲得比其他公司的機身防抖技術更穩定的表現和更佳的圖象效果。EF 24-105mm f/4L IS USM體現了防抖技術向標準變焦鏡頭髮展的趨勢。因此它雖然不如EF 24-70mm f/2.8L USM強悍,卻將L鏡頭的易用性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遠攝變焦鏡頭
EF 70-200mm f/2.8L USM
70-200mm焦段向來是眾品牌135鏡頭的必爭之地,佳能在這個焦段不惜工本,也收穫了驕人的榮譽。1995年發布的EF 70-200mm f/2.8L USM後來被攝者們愛稱為“小白”,更冠以“變焦鏡皇”的美譽。白色的鏡身減少了室外拍攝時日曬積聚的熱量,防止鏡內空氣密度變化對成像的干擾。這類白色L鏡頭早已經成為了長焦的代名詞,常常密集的出現在體育比賽的攝影席上。此後的EF 70-200mm f/4L USM和EF 70-200mm f/2.8L IS USM繼而得名“小小白”和“愛死小白”。
EF 70-200mm f/2.8L USM除了銳利的成像、優秀的色彩還原外,還具有極佳的通用性,可以和佳能EF1.4x和EF2x增倍鏡連線獲得更大的焦距。
EF 70-200mm f/2.8L IS USM

2001年發售的IS版本運用了最新的IS防抖技術,增加了防塵防水設計,提高了對焦速度,為小白的皇冠上再添數顆美鑽。雖然更趨完美,但仍有攝影師認為兩位鏡皇分量上都不是隨手型鏡頭,需要三腳架支持,這幾顆鑽石還不足以補償它們之間巨大的價格差額,所以非IS版本依然會存在下去,作為發燒愛好者的“經濟選擇”。
EF 70-200mm f/4L USM
1999年誕生的EF 70-200mm f/4L USM以減小一級光圈的代價獲得了良好的攜帶性。“小小白”通過使用螢石鏡片保持了較好的成像,最近對焦距離更小,價格平易近人得多,所以深受業餘愛好者的喜愛。
EF 70-200mm f/4L IS USM。2006年底推出的愛死小小白無疑是眾多70-200焦段用戶企盼已久的鏡頭,不但繼承了小小白優秀的便攜性,又以IS的使用大幅度提升了*作便利,其成像更是讓人驚艷!其新型IS系統可以將安全快門降低四檔!愛死小小白優秀的成像和均衡的性能產生巨大的市場殺傷力,讓很多購買者在它與小白之間難以取捨。

最新

2003年誕生的EF 17-40mm f/4L USM針對數碼單眼相機進行了最佳化設計,用在膠片或數位相機同樣優秀。雖然價格只有EF 16-35mm f/2.8L USM的一半,但在各方面都可以與後者同台競技。許多使用者發現在近距離,EF 17-40mm f/4L USM廣角端成像竟有超越EF 16-35mm f/2.8L USM的趨勢,再考慮到其焦段使用在EOS 30D和EOS 350D等APS-C畫幅(其成像元件尺寸為22.5mmX15mm,小於傳統135膠捲或全畫幅成像元件的36mmX24mm)的數碼單眼相機上更為合適,EF 17-40mm f/4L USM,2008以來已經成為最受歡迎佳能L鏡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